丁氏列第四十六姓

[复制链接] 0
收藏
4
回复
28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2-6 14:5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国人口普查,姓氏统计,丁氏列第四十六姓。而丁氏源流,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朝初年,被封于齐国的齐太公吕尚,有子名周伋,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又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倍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此后吕伋的子孙,便以“丁”为姓。全国丁姓来源有六支,其他的五支来源是:1、商朝末年,有一位丁侯,其子孙跟姓丁,是最早的一支丁姓;2、春秋时,宋国有位大夫丁公,他的子孙以丁为姓;3、三国时,吴国有位将军孙匡,在典军时不小心,烧了粮草,被吴主孙权改姓为“丁”以示不愿与他同姓,孙匡的子孙也跟着姓丁。4、据《枫窗小牍》记载,宋代时于庆因故改姓丁,此后他的子孙也以丁为姓;5、明朝年间,有许多从西域迁来内地及闽南一带居住的回族同胞,以其姓名翻译成汉字,尾音多带丁,为了省繁就简,就以丁为姓。上述六支丁姓来源,吕伋的一支,成为发展最多的一支望族。上杭丁氏家谱记载,上杭丁氏“出自济阳郡丁氏,齐太公之子,丁公伋之后”。今山东省济阳县,即古时候齐太公封地,为丁氏发祥地。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4:53:09 | 只看该作者
丁氏始祖来杭开基及发展经过     北宋熙宁元年(1068),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丁十二郎,幼时勤奋攻书,因聪明过人,19岁考上秀才,25岁中戊申科进士。当年经宰相王安石奏请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其时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县境范围是现在的永定、上杭二县行政区域。十二郎在任期间,与夫人梁氏十三娘生下一男,取名念四郎,独生子。念四郎自小聪慧,喜爱读书,成长后亦出仕为官。     知县事丁十二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要回江西临川,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故未回原籍而留在钟寮场定居,遂成丁氏来杭开基始祖。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同葬在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上下二墓,地势“飞凤”形。第二代丁念四郎,宋授判场官职,任职地点就在钟寮场,配雷夫人、陈夫人,生下一男,取名府户,丁念四终身住在钟寮场,置有房产,夫妇年老仙逝后同葬在才溪高排大地,地势“眠犬”形。第三代丁府户,配夫人黄氏,生下三男,三七郎、三八郎、四九郎(无传),南宋乾道四年(1168)上杭县署由钟寮场迁驻郭坊村建新县城,其时丁府户已经年逾古稀,率全家迁新县城,置房定居。待到百年归山,与夫人同葬于今县城西门外驷马桥右侧,永兴庵后园内。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足有141年,而丁氏始祖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就任知县事算起,到其孙府户率全家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移居新县城郭坊村止,刚好是一百周年,说明丁氏在钟寮场居住三代人,足有百年之久。     第四代丁三七郎与夫人伍氏生下二男:四二郎、四五郎。长子四二郎与夫人林氏生下三男:四六郎、四七郎、四八郎,全家从城内迁居西门外三坑村,而今裔孙众多;次子四五郎与夫人阙氏生一子四九郎,一家三口,从城内迁往碧砂坑村定居,而今子孙昌盛。第四代丁三八郎,与夫人林氏生下二男:长子天然、次子天富(无传)。第五代丁天然与夫人曾氏居住城内,生一男孩取名佰一郎。     第六代丁佰一郎与夫人陈氏,生下六男:佰三、佰四、佰五、佰六、佰七、佰八。按理此时有兄弟六人,城内丁氏人口,大有发展可能。不料,宋末元初,兵戈战乱,元军铁骑南下,大肆烧杀,百姓遭难,长子佰三逃到下都郑坑避难,后来娶妻生子,发展至今。佰四、佰五、佰七、佰八四人全部逃向广东,兄弟逃散,数百年来,无法取得联络。我们盼望能与粤东和江西临川梓叔取得联系,研究客家丁氏发展情况。     第七代有兄弟六人,逃离杭城五人,惟有丁佰六郎孤身一人,留在杭城,幸得其岳父刘佰一郎、岳母梁太婆,全心帮助,得免于难。元朝大德元年,朝廷授予丁佰六郎巡检官职,与夫人刘氏生下一男取名仕贵。城内丁氏,发展至今已有31代,而在三坑村、碧砂坑、郑坑村,丁氏也已发展到31代,人口众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详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4:53:27 | 只看该作者
丁氏从上杭向外播迁情况

    家谱上记录的外迁丁氏宗亲还有:丁佰三次子二十郎从下都郑坑村迁居广东大埔县坪砂,其裔孙再发展到广东杉坑、滩金下、韶关、广州;丁宗兴与夫人赖氏及儿子化成、思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迁四川省;丁鼎成于康熙年间迁居山西省;丁克明与夫人张氏于乾隆年间迁信丰县;丁奎垣曾迁新加坡,后来在潮州定居;丁嘉璋、丁毅仁迁居新加坡;丁正昌迁台湾台南县;丁忠义迁台湾台北县;丁更生迁居台湾台中市;丁兆元与夫人、子媳孙迁香港。      丁氏祠堂、民居概况     明朝洪武元年(1368)以后,丁氏家族人口增加较快。他们自动凑集资金在北门大塘村,购地建造宗祠一座,每年冬至祭祀,热闹异常。在城内解放路有丁东州公祠一座,坐北朝南,大门石框上刻有对联:刻木乡贤第,谈经学士家。     现存丁氏古民居二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一座坐落在新生巷48号,由丁思纯所建,离今足有450年,砖木结构、保存完好,大厅宽阔为全城之冠,宴会时可摆24桌。正厅上挂有对联: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另一对联挂在大厅两边大石柱上联云: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另一座丁氏古宅坐落在解放路346号,系丁思纯胞弟思善所建,450多年来,他的后裔,秀才、贡生不断,1849年,武状元丁锦堂出生于此,23岁中状元后,清廷拨款,在西大街修建新的状元府。今出自此二宅的大学毕业生已有40多人,其中博士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4:53:42 | 只看该作者
上杭丁氏人才辈出

    上杭丁氏人口不多,全县姓氏统计列在第四十九位。但前辈们十分重视读书,他们节衣缩食培养后代,因此丁氏出现了不少人才。从家谱上摘录有:丁启元任南京京城兵马司副指挥。丁锦堂在同治十年殿试钦点第一名,状元及第。他在殿试中,武勇技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同治帝大婚,赐穿黄马褂,御前骑马,诰授武显将军。光绪帝即位,又授振威将军,任南澳游击,署理总镇。光绪十七年调升郁林营参将,肩负固守西南边陲重任。光绪二十七年病故。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兮,与日月而争光。”封建王朝开设武科后,历科武试魁首,几乎为北方武士所包揽,有“武(状元)不过江”的说法。福建历史上出过多位文状元,而武状元只有丁锦堂一人。外迁广东丰顺的裔孙丁日昌在清光绪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4:53:52 | 只看该作者
年任福建巡抚兼督船政。     当代有:丁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长,参加抗美援朝,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首长办公厅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丁麟祥,参加了长征,历任八十六师骑兵团教导员、陕西三元县县长等职。丁凤华,曾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副师级。丁正昌,黄埔军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上校军官。丁荫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丁炳光,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丁志隆,福建省机要局局长、副厅级。丁兆荣,留学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丁棣棠,上海市政府厅级干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