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6
回复
117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9-7 14:44: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4:46 编辑

 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梅城院士广场竖立着高约15米的楣杆夹。何森垚 摄
 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张资平故居“留於堂”的楣杆夹。 何森垚 摄
  
  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南方日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千百年来延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明清时科甲鼎盛时期,梅州客家人如中了科举,家族便在祠堂或祖屋前竖立一条楣杆,以示荣耀。至今,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高高耸立的楣杆。这楣杆被称为客家人的“华表”,是官位、科举的象征,更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秉承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梅州客家地区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孕育了近300名进士。近代,梅州又涌现了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地区走出了30名中国两院院士、545名将军和340多名大学校长(书记、院长)。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47:16 | 只看该作者
  屹立不倒   

  见证客家人崇文重教   

  走进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一条蜿蜒的河流绕村而过,村后重峦叠翠,钟灵毓秀。   

  “芦陵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据丙村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芦陵村原有卢、徐两姓定居于此,又称卢徐坑。传说这一带村民,曾以鸬鹚捕鱼为生,最多之时,有竹排十几艘,碧波荡漾,鸬鹚翩翩起舞,颇为壮观,故又有“鸬鹚坑”之称。又因芦陵村仅在清朝就出了十三半举人,因此又被称为“举人村”。   

  所谓十三半举人,其中的“半”是由于其中的一位名叫叶濂的举人,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拔贡”,即选拔优秀人才进贡。“13位举人大多官至知县一级,而叶濂官至甘肃州州官,可见其必是德才兼备之人。”丙村镇委委员徐选蔼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48:5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清朝年间出举人,芦陵村还走出了近代著名的女词人、女教育家叶璧华,叶公武、叶经才、叶伟民、叶绍雄四个将军,以及13个校官和72个尉官等文人武将,芦陵村也因此成为富甲梅州的人文秀区。   

  在芦陵村的白峰公祠前,耸立着两排长长的楣杆夹。走近可见这些楣杆夹都是用花岗岩石条凿成的方形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形状像一支笔,故称为“石笔”。据了解,以前在客家地区,凡是有人中了科举,便可在祠堂、祖屋前竖一对楣杆夹。   

  “这对楣杆夹不是原件,是我们村于2006年按照原有的样子重新打造新的。”芦陵村村民叶伟琛说,因为之前的楣杆夹在文革之时遭到了破坏,为了纪念先人、督促后人积极上进,芦陵村自行筹款打造了新的楣杆夹。   

  丙村镇“举人村”只是梅州崇文重教的一个历史缩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0:23 | 只看该作者
  如今,梅州8个县(市、区)都多多少少留存有一些石楣杆和楣杆夹。如在平远县发现有石楣杆的地方就不少于九处。据介绍,平远在清嘉庆25年后中了科举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非常多,如新发现的吴相、林桂云、肖观拔3个进士,他们都有残存在各自祖屋前的楣杆为证;在大埔,自宋代以来,便出了40多位文进士,且有“同榜四进士”、“一腹三翰林”、七组“父子进士”之荣,足见大埔历史的文风之鼎盛。   

  竖石楣杆是梅州地区的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一种见证。那为何梅州地区的客家人如此重视教育呢?   

  清代咸丰三年(1853,蕉岭县黄钊所著《石窟一征》云:“盖邑为山县,无田可耕。除读书之外,别无可作生计。”民国初年法国天主教神甫赖理查斯的话就显得更为直白:“为什么梅县的教育会如此发达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它的环境所促成的。因为这个地方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男子必须外出谋生。而学习谋生技能,必须先知书识字。”因此在当时,唯有读书方能成人成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5:09 编辑

  旧时“学霸”的“证书”   

  古语云:“男建功名树桅杆,女守贞节立牌坊”。作为梅州人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如今在梅州不少古村落的老围龙屋门前仍可见高高耸立的石楣杆,石楣杆已成为梅州古村落特有的一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5:10 编辑

  据了解,楣杆有石制和木制之分,梅州地区的楣杆大都为大理石所做,又称石桅杆、古旗杆、石笔。从明末清初开始,客家地区便有专项资金,在每次乡试会试后给新科举人、进士们用于制作石楣杆。某宗族若有人考中进士,便需请名匠精选石料,将条石凿成方形或圆状的石柱,而后雕刻成长五六米的石楣杆,最长的楣杆也有十米,并在每根楣杆之上套斗。

  民间有个说法: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如果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便可套两个斗,称为“双斗楣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3:48 | 只看该作者
  从远处望,楣杆整个石柱由下至上逐渐收细,像是读书人用的毛笔。石斗穿插于石柱上端约2/3处,用4个石撑固定,4个侧面呈梯形,上下二面为正方形,像是古代官员的帽子一般。“文雕禽类、武刻畜”,有些还会在楣杆上加上龙、凤等吉祥物的装饰品,而后还要凿上时间、姓名、生平和主要功绩,立于家庙、祠堂或祖屋前。   

  到了清朝之后,考上秀才、举人的也可以竖石楣杆。石楣杆就像是如今的大学毕业证书一样,有“学士、硕士、博士”之分。一般来说,秀才、举人、进士的底座龛部分别是四角、六角、八角形状。八角为上等,表明这个家族出了位进士或四品官位以上的人物,相当于如今的“学霸”级别。   

  “之后,有一些买官的也会竖楣杆,其大小、长度和楣杆柱身的设计等会因家族钱财多少、祠堂大小而异。”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祠堂前的石楣杆数量多,便代表着这个宗族的‘学霸’多,实力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5:01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从农村的老人口中听到一种有趣的说法:在赴考前,有考生的家族一般都先在门前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的“楣”。而到揭榜之时,考生中举了,原来竖着的旗杆便不用拆除;但若没考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也是“倒楣”一词的来历。   

  到了后来,科举制度取消,竖石楣杆的做法也就越来越少。“也不排除有一些家族会为那些对家乡建设做出卓著贡献的人,立两条楣杆夹,以示对其功绩的肯定。”朱迪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5:11 编辑

  年久失修   

  楣杆亟待保护研究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如今,在梅州地区那些象征着荣耀的石楣杆,有的因为文革时期的破坏已难以恢复,有的因为风雨的侵蚀而变得残缺不全,有的随着城镇化的变迁也不见踪影。

  那些旧时乡间士子一边耕作以谋生计、一边读书以求晋身而得的石楣杆,现在是否还有价值?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而石楣杆则又是他们曾经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副所长肖文评说。而今,知道石楣杆的人越来越少,有所了解的则更少,有所研究者少之又少,研究比较系统的则几乎为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5:11 编辑

  据统计,仅在清朝时期梅县一地就有进士90人、举人623人,加上贡生数量就更多了。可见梅州人才辈出,文化之乡名至实归。当时梅城到处可见的石楣杆,如今保留完整的不占多数。

  “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如果大家还没有对‘楣杆’进行重视与研究,大部分楣杆已经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变得难以寻觅,再不对它们进行修复保护与研究传承,只怕在不久的将来,楣杆可能会在还未被熟知之前,被众人忘却。”朱迪光说。

  重立楣杆对于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具有深远意义。位于梅州嘉应学院亮湖楼后的已故著名作家张资平故居留馀堂,为了留住昔日祖先的荣光、激励后代,决定将曾经竖起的7座石楣杆重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