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历史的遗留问题还在困扰着不少企业。如金雁电工土地至今产权不明晰,导致贷款融资难。此外,在管理上,部分企业沿用老国企式管理,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不愿对较为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产品优化,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兴宁的机电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遭遇瓶颈,远远落后于全国同类区(县)的发展速度。比如,与江门市新会区相比,新会30年前工业基础几乎是一片白纸,远不及兴宁;但如今,新会的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已有130家以上,兴宁再难望其项背。 数据显示,虽然2013年兴宁市有67家机电企业,但机电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其中,年产值4亿元以上的大型机电企业仅有金雁电工1家,占机电企业总数的1.5%。而年产值300万以下的微型机电企业47家,占比70.2%。 由此可见,兴宁市的机电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缺少中型偏大规模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大集团,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时,自主品牌受到知名品牌在价格、定位的挤压,随着全球经济下滑、人工成本上涨等变化,工厂可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 2008年,兴宁电机厂由广东鸿源集团接管,更名为广东鸿源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后的鸿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2008年2000万元的产值到2014年增长到1.2亿元,成为省级先进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鸿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冯伟权还是烦恼不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用工问题。冯伟权向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一个技术工月薪是1000多元,现在是3000多元,人工成本翻了3倍。虽然薪资上涨幅度在正常的范围内,但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多少提升,给企业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用工问题还不止于此。“更让人头疼的是,给了钱也招不到人。”冯伟权告诉记者,受本地环境、就业观念影响,一线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中层专业工人逐渐出现招聘难、留用难的困境,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