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风光摄影需要探索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40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9-17 20:5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往往摄影爱好者们看到美丽的风景照片都会问“拍这张照片你等了多久?”,在一
般人的心目中,照片就像绘画、音乐或者文学一样,所表达的是创意者的一份构思,
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实物成像基础上,如果说画面里的景色和光线配合得比较理想,
像这样构思的照片一定是“等”出来的。对于风光摄影,是“先有意念,还是就地构
思取自现成”这个问题的不同的摄影者有不同的观念。




一、风光摄影中的“等”


静物或是广告的拍摄可以由摄影者自己摆布,建立在实物成像基础上的摄影必须要有客观
人物或环境的存在。唯有在现场的观察和启发下,摄影者才能拍出自己当时的感受。这是
摄影和其它艺术媒体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其它任何艺术媒体里,不论是绘画、音乐、雕刻、
甚至文学创作、创意者都可以发挥白己的能力,把既有的构思表达在他的作品上。

但是,如果摄影者想把已经存在于他思维里的概念表现在照片上,即使他等了很久,足以
表达他这份概念的景物,也不一定就会顺他的意念出现在眼前。这个情况就像一则笑话里
所说的,“想请的客人一个都没来,不请自来的人却坐上了一桌。”一个摄影者可能同样
会觉得苦闷,想等的情况久候不至,没有意料到的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搞得自己手忙脚
乱。要改变这种情况发生所带来的苦闷,就是在于摄影发现性的发挥。


二、风光摄影的瞬间性


摄影常被称作是“瞬间的艺术”,这不仅因为拍下来的照片所记录的只是快门开放那一瞬
间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启发的题材,从它的发生、发展直至消失,可能只是一
个短暂的瞬间。也正因为这一份认识,我常觉得摄影者的发挥可以用曹植的“七步诗”来
比拟。历史上,曹植在他哥哥逼迫下,要在七步内写出一首能够叙说他们兄弟之间矛盾的
诗,但却又不能在诗里正面提出这种矛盾。





在摄影的瞬间上,从情况一旦发生在眼前,到它为我们带来启发,进而考虑如何把这份感
觉表达在画面上,再开始操作和拍摄,直至情况的消失,整个过程有时可能比走七步所花
的时间还要来得短。

对于一个从事人文社会题材拍摄的摄影者来说,所谓“抢镜头”已经是一般人都认识到的
需要。用“七步诗”来比喻这份追求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风光摄影是
拍摄静态的题材,尽管天有不测风云,但是总会等来“雨过天睛”的时候,假如要使得一
张照片里景色和光影结合得比较理想,那就只有去“等”了。


三、风光摄影的发现性


目前,在一般的拍摄习惯里,风光摄影的重点还是建立在景物的本身。光影和天气最多也只
能看作是充实景物题材的“化妆”而已。在这种意念下,找寻一个很少有人拍摄的胜景似乎
成了每个风光摄影爱好者的最高追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起早落晚,在一个别人拍出名的
景点去“等”到理想的光线,似乎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努力。毕竟,除了季节上的变化以外,
大自然的景物不像街头上发生的情况那样稍纵即逝。





在大家的心目中,风光摄影不仅是静态的追求,而且好像和晨昏的阳光分不开,这样的追求虽
然可能有它的商业价值,但是它的拍摄有点像在照相馆里拍摄标准人像一样,尽管拍摄的对象
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说不定还会有摄影者事先没有意想到的表情,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据摄影者
既定的构想来做的,既有几分可靠性,也永远会有人去光顾,可是拍出来的视觉效果却多少是
一种既定的模式,同时,它就像在精品商店的橱窗里所看到的名牌商品一样,大家都看得到,
也是每一个在场者都可以拍到的,如果运气来了,碰到好的天气条件和光线,说不定还可以拍
得比别人更为成功。

这样的拍照,就像在卡拉oK房高歌一曲,有它通俗的吸引力,但对于真正执著于摄影追求的爱
好者来说,那是跟着别人在“唱”,它很难说有什么个性和思想,也往往缺乏“第三只眼睛”
的发现性和新鲜感。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开发,发现一个没有人拍摄过的胜
景变得愈来愈难。我们如果把风光摄影的前途寄托在景物的本身,它的发展就非常局限了。





另一方面,摄影的吸引力也和其他媒体一样,在于表达个人的追求。特别是在看到了一些别人拍的,
但也很能吸引自己的照片以后,一个摄影爱好者必然会对相似的题材和景色有更多的意念和想法,很
自然地会去盼望,甚至追求它的实现。毕竞想象和盼望是人类的本能,大仲马就曾经说过:“人生包
含在等待和期望中。”但是与其被动地去“等待和期望”,为什么不主动地去“捕捉”和“发现”呢?

其实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精心构置”地去拍摄风光的价值。但是就像在人文题材的拍摄上那样,除了
在照相馆和摄影棚里做精心的制作,或者从事现在被很多人诟病的“摆拍”以外,随着照相器材的改
进,目前也带来了很多人追寻所谓“纪实摄影”的拍摄形式。在数码摄影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识到,
在风光摄影里,也可以跳出“等”照片的传统。从摄影的“发现性”出发,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过
去可能设有注意的,甚至想象不到或是认为不存在的现实,也说不定能从照片中流露出一份发现的快
感和没有刻意追求的随意性。从而锐化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正是摄影为我们所带来的创新。


四、风光摄影与中国文化


要把“发现性”有效地发挥到风光摄影里,首先有必要改变我们对风光摄影追求上的观念和认识。风光
摄影的拍摄不仅只是找寻适当拍摄的景物,更需要把光影、气候与时间等这些变数作为同样重要的主体,
找寻它们之间有机性地结合。在一片景色很平凡的地方,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在那里有什么可以拍
摄的地方,如果时间凑得正好,说不定就可以拍到非常难得的照片,这正是为什么约翰·萨考斯基会说:
“有赖摄影者敏锐但又随和的智能”。而这种“智能”不仅是很多摄影师常喜欢说的“不是你想拍摄什
么,而是体会到老天爷让你拍摄什么”的随意和悟性,也是一份对于大自然更深的理解。





自古以来,把大自然和人生连接在一起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天、地、风、雷、水、人、山、泽是《
易经》里的“八卦”。它们之间的交汇和结合不仅构成了宇宙间的变化,也能为人生带来启示。而在“
八卦”中,天、地、山、泽是大地上具体的景物,也是一般风光摄影作品里的题材。风、雷、水、火却
是构成交汇的媒介。如何把这些因素介入照片里,使得作品里带有交汇融合的动态和活力,并传达了“
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哲理,就成了摄影师在中国文化里找寻风光摄影的内涵和价值观的努力。

阳光和地热可以看作是火的实质效用,它促使水气从地上升起,在天成云成雾,引发出风、雷的形成;
上升的云雾和高空冷气流的结合,使得水汽化为雨雪而回到大地,起到了天地交流的循环作用;而飘动
的云雾和阳光的结合也在大地上带来了不断在变化的投影,改变了地面上景色的视觉效果。从这个眼光
来分析大地上的景色,它就下再是静止少有变化的了。如何找寻阳光、云层、投影和地面上景物的形象
与色彩之间的交汇,带来一份充满活力的结合,就成了对一个风光摄影爱好者的挑战。它的拍摄就像一
位在街头拍摄人文题材的摄影者一样,只不过是把摄影的特性充分发挥在风光摄影的领域里。换句话说,
在中国文化和摄影特性的结合下,风光摄影的拍摄,不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可以开拓出新的领
域,从概念上来说,风光摄影的题材就不再局限于找寻名山大川或是难得一见的景色,而在实践上,
我们需要从既定思维下的“等待”转变成瞬间的“捕捉”,通过敏锐的思维和灵活的操作,找寻光线、
色彩和景物的结合,捕捉大自然环境里最动人的“表情”。


五、风光摄影师的发挥




有了这份认识和观念上的改变以后,如何能把这种瞬间性的结合转化成一张有意义的照片,把为他带来启发
的景物题材突出在画面上,那就要看摄影者的发挥了。这就是风光摄影师对于镜头里画面的细节取舍和强调,
而它的运用和发挥又是建立在“时间”、“画框”、“拍摄角度”以及“镜头的透视感”的选择上。其中“
时间”的重要性,不仅在前面”七步诗“的比喻上己经说得很明白了,它也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至于说到其
他三个因素的助功能却又需要和构图所能发挥的“视觉语言”连接在一起,使得照片显得那样地“恰到好处”,
不至于让别人觉得那必然是“等”来的,或是“做”出来的。

当然,要把自己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七步诗”是不可能。但正因为如此,在“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可
比拟的艺术家”的环境里,这样的追求,汇合了中国文化里对于动态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个人“以景寄情”的
发挥,可以使得风光摄影既有文化的含量,也强调了摄影者个人的观察和个性的发挥。在这样的深度和广度
的发挥下,足以使得风光摄影的前途无可限量。



签到天数: 7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2015-9-19 11:39: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超版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