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谁知道南口又庐怎么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7
回复
454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0-6-12 21:4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到南口又庐看看 从梅县开车到南口后不知道具体怎么走 有谁知道 ?烦告知一声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0-6-12 22:20:34 | 只看该作者
南华又庐坐落在麓湖山下的梅县南口镇,土地辽阔,环境幽静,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侨情,是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发表于 2010-6-12 22:25:42 | 只看该作者
1. 南华又庐在南口镇,在五洲城客运站乘车,从早上6:30开始每隔20分钟就有一班车到南口,南口回梅州的最后一班车是16:30。
2. 在南口下车后沿车行的方向往前走,不远可看见对面有“南口侨乡”的指示牌,从那进去就到南华又庐了,从下车的地方走到南华又庐大约1公里,走路也不远,坐摩托一元。
3. 南华庐在南华又庐附近,南华又庐左前方的鹿湖山上还有鹿湖山庄,墟上的广发街有十六家两层的商铺和安仁小学都是潘祥初投资兴建的。

桥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地处鹿湖山下,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全村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有潘姓、朴姓、温姓等共6500多户。桥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被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侨乡村的围龙屋大体可分为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如老祖屋、兰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这些围龙屋虽规模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显得非常拥挤;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于人多田少谋生艰难,当时侨乡村许多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屋。


    侨乡村的古围屋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现存的围龙屋主要有杠横堂式、“九厅十八井”、杠式等98座,包括寺前排村30座、高田村28座、塘肚村40座,其中20世纪40年代前建造的有80多座。围龙屋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中央堂屋和横屋构成的矩形四合院,在堂屋位于中轴线上,上堂屋高祖堂,宅祠合一,横屋面向堂屋,在两侧对称分布;其次是后面半圆部分由院落和围屋组成,围屋两头与横屋后端相接;门前是禾坪与水塘,方形的禾坪平时晒谷,年节庆典时是娱乐设宴场所,半圆形水塘养鱼、洗涤、防火灾,也具有风水意义。如“德馨堂”、“南华又庐”、“承德堂”等都是这种典型的围龙屋。 


   “
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地建“花头”围龙。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长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长方形绿化地,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南佳果。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外围与内围之间的距离较窒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实。全屋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道)。最令人称赞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在进入“德馨堂”正门,有几个可揭开的水泥石块,里面各放置一个瓷盎,瓷盎不大不小,刚好能在底下旋转,却提不出地面,据侨乡村潘伦启书记介绍,这瓷盎起着过滤垃圾的作用,当水流冲击瓷盎转动时,水流通过,而垃圾则被阻拦下来,可有效防止下水道阻塞,同时也便于屋主清理。屋中水管虽不少已换上新的,但仍能看到建造时残留的铁制水管。

 

图为:客家民居——梅县南口镇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为著名侨胞潘祥初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梅县最大的客家民房之一。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该房屋外观宏伟,气势不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称号。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一座),屋背后有果园。全屋共有118间房,人称“十厅九井”。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拥有八厅八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厅九井”的之称。创建人潘祥初的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现已分布海内外各地,有多名博士、学者和企业家,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博士就是其后人。


    “毅成公家塾”(俗称老校)是由潘立斋、潘祥初两先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20年)捐资建造,是南口安仁学校的前身,该房屋为木棚瓦面,墙面三合土夯筑,初时房前有小果园和围墙,后有花园,按塾学形式而设计,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部分为回字形建筑,三面单层瓦房围住正面的二层楼,中间空地为花圃,便于采光美化,后部分又为单层建在山坡地上,与正面的二楼连为一体,故楼下楼上的厅房并非能一一对应。塾内共有教室8间,住房2间。建房之初为塾学,教授的内容以文言文为主,聘请秀才或资深的读书人为教师,招收潘氏子弟入读,民国以后改为全日制小学,邻里姓氏的子弟亦可在此就读。安仁学校建成后为“安仁第一分校”。房前屋内有两株高耸挺拔的鸳鸯银杏古树,后花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白玉兰,这三棵树均为建校初期所种,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


    侨乡村的不少围龙屋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侨乡村俨然是个客家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侨乡村人才辈出,近代的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潘植我等一批知名华侨企业家,现代世界著名化学量子专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潘汝瑶教授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潘奋南、潘嵩保、古国檀等三位将军,以及潘铎元、潘君勉等一批军政要人、专家教授和富商巨贾都出自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资料来源于梅州广播电视周报  文 王丹妮)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地板
发表于 2010-6-12 22:26:0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在我老家附近

签到天数: 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2:30:40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江南一叶 )
呵呵,在我老家附近




那你不详细介绍

签到天数: 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2:32: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往事随风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7#
发表于 2010-6-12 22:37:16 | 只看该作者
随风,你已经介绍的那么详细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8#
发表于 2010-6-12 22:42:20 | 只看该作者
潘祥初发财后,先建南华庐,后建南华又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0-6-13 01:00:32 | 只看该作者
去过,但我是路盲,具体怎么走我也不知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0-6-13 01:06:18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