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队一群彪形大汉中,李健华毫不起眼,他身高1.75米,体重63公斤,这倒符合李健华走过的道路,从来不起眼,于是,当年广东省体校没有看中他,重庆、厦门、四川都没有看中,只有在深圳青年队,他才找到了位置。
但没有想到的是,李健华倒成了当初他的队友里成就最高的一个,中超冠军、国家队,这些经验让他成为了梅州足球现在的符号。但在他之后,梅州足球还能在中国足坛留下什么痕迹,没有人能知道。
差点与足球说再见
李健华的足球起点颇低。他甚至是个半体制外的产物。在加入梅州少年队之前,他还是梅州市高级中学队的校队成员。只是在初一那一年,校队和梅州少年队打了一场比赛后,被教练看中,加入了梅州少年队,从此成为中国专业足球中的一员。他的足球成就也许就这样了,因为梅州少年队的佼佼者很快就被弄到了广东省体校队,而没有教练看中他。
在梅州少年队的生活枯燥而辛苦。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九点半熄灯睡觉,唯一可以休闲的时间就是晚上九点到九点半之前的半个小时聊天时间。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唯一可以聊的是,这种枯燥的生活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1998年,当初上调省体校的佼佼者回来梅州一起组队打省运会,这些在广州见过“大世面”的队友们经常讨论着让他们感到吃惊,又让人兴奋的话题,出去上网,出去酒吧,生活如此不同,可是李健华倒是不敢奢望———他和从小在体校出来的队友不同,他至今认为他的基本功没有打扎实,而这正是以前梅州足球傲立于中国足坛的唯一本钱。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打完省运会以后,大家就要各自找前程了,省体校的回省体校,少年队的自己找俱乐部要饭碗,而李健华心想:”如果没有队伍要我,我只能找个地方读书了。“
省运会结束以后,李健华辗转于重庆、成都、厦门这些地方,没有人要他,虽然他是个梅州球员,但从那时候起,李健华的第一感觉是:“梅州球员再也不吃香了。”他的教练在他们走之前,拍着胸脯说:“凭着梅州这两个字,哪个地方都抢着要你们。”———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愿意接收他们,但是俱乐部从来没有因为他们是梅州球员而另眼看待,李健华在少年队的队友们大多进了学校,而他最终在深圳青年队找了个位置。
“幸好那个时间不太长,不然,我只能进学校读书去了。”他当年的队友们更有些面临无球可踢、无书可读的境地。“我算比较幸运的啦!”李健华如此慨叹。
一谈梅州足球就语塞
李健华在深圳青年队的时候,听的基本都是东北话,别说客家话,甚至连广东话都很难听到。这个技术不好的客家小个子用最原始的客家精神在默默等待。直到2002年,中国足协出台了硬性规定,每场比赛必须有两个21岁以下的年轻队员上场,这才给了他一个机会。
2002年赛季前,在和厦门队的慈善义赛中,李健华第一次替补上场,进了一个球;2002年和大连的第一场比赛中,李健华第一次替补出场,和四川队的比赛中,李健华成为主力。李健华一直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好,唯一可以倚仗的资本就是上下不断反复地奔跑。当年,深圳队的队友开玩笑:“看你的拼劲,倒像是个客家人,可看你的技术,谁想到你是个梅州球员?”
2003年在海埂体能测试的时候,李健华碰到了当初很多梅州的队友———当年,广东雄鹰队冲上甲B,那些在省体校的队友们的苦日子看起来也熬到头了。一个在甲A,一群在甲B,李健华和他们相逢的时候,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踢球这么多年了,又重新碰到会说客家话的球员了!
那一年,青岛海利丰(原
广东宏远队)的客家球员已经基本完全退出了足坛,这批1981—1984年龄段的球员成为了又一批重新出现在中国足坛的客家队员。但是谁也没敢对是否还有下一批客家队友能出来心存希望,因为无论是广州足球,还是广东足球,早已经被人打进了谷底!
每次回到老家,如果有时间,李健华还和能联系上的当年的队友或者教练出来吃个饭,谈到梅州足球的话题,总是没有办法说下去,以前是梅州的小孩求着来体校,现在的体校求着小孩来踢球。小孩子一旦觉得辛苦,支持不下去,就赶紧走人,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如今,踢球哪有读书的吸引力大?
李健华在梅州时,教练常以梅州足球的辉煌鼓舞他们,但他不知道,现在的教练们是否还能用过去的辉煌来鼓舞人,掰指一算,1997年自从谢育新从国家队退役,整整十年,除了李海强曾短暂地入选过米卢的国家队后,十年间,梅州只有他一个国脚。总不能天天用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辉煌再说来说去吧!
“经济不行,足球肯定不行。”这是李健华认为梅州足球落后的原因。也是很多人对于梅州足球死症的一致判定。加之广东足球的萎靡不振(广州足球冲上中超以后,对梅州球员有多大积极影响仍有待观察),梅州足球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对于梅州足球以后能否再出国脚,李健华很谨慎:“应该会有吧?我可不希望,我成为梅州的最后一位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