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div id=textstyle_3 style="FONT-SIZE: 11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
<p align=center>吴伟华(吴乙一)首部诗集《无法隐瞒》近日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p>
<p align=left><strong> 吴乙一于1978年9月出生于平远河头,当过兵,现工作于供电企业。</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 1995年5月发表处女作,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诗刊》《敦煌诗刊》《中国诗人》《中西诗歌》《北方文学》《作品》《滇池》《飞天》《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中国电力报》《工人日报》等报刊,有数十首诗歌收入《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诗年鉴》《网络新诗年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华文青年诗人获奖作品》等权威选本,多次荣获《人民文学》《诗刊》等举办的征文奖。</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 《无法隐瞒》为吴乙一首部个人诗集,收入了其自2005年至2009年创作的诗歌120多首诗歌,全书分“此时此刻”、“无法隐瞒”、“我守着它,为人们所鄙夷”、“熟悉以及陌生的”、“考试记”五个专辑,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创作心路。</strong></p>
<p><br /><strong> </strong></p>
<p align=center><br /><a href="http://bbs.meizhou.cn/UploadFile/2010-2/20102522491958599.jpg" target=_blank><strong><img onload=javascript:resizepic(this) title=dvubb style="WIDTH: 680px"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meizhou.cn/UploadFile/2010-2/20102522491958599.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 /></strong></a><br /><br /><br /></p>
<p align=center><strong>心灵的风</strong></p>
<p> ——序诗集《无法隐瞒》</p>
<p align=center><br /></p>
<p align=center>林 莽</p>
<p align=center><br /></p>
<p> 《无法隐瞒》这部诗集,无疑是我所阅读过的优秀诗集中的一部。在近几年,我虽然编发过吴乙一一些很好的作品,但他的这本诗集的整体艺术水准还是让我感到十分的欣喜。作为一个年轻的,三十岁有余的诗人,他沉静而游刃有余的叙事,清晰而朴素的生命经验的陈述,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诗歌新星的升起。我相信,诗人吴乙一的诗歌会引起诗坛的关注,并且他还会写出更为优秀的诗歌作品。</p>
<p> 在当前的诗坛上,我们记住了许多诗人的名字,但他们的诗歌我们仅仅有一些模糊的印记,而更多的是来自诗歌之外的记忆。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过于迷失于自我的中心,从没有认真阅读过本应关注的一些诗歌文本,忽略一个颇有价值的诗歌作者。或者是有些诗人除了混迹于诗歌的江湖,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但在诗坛上却混得名声显赫,甚至还有些人过分地自我膨胀,自誉为不可一世的诗歌“大师”,到处招摇过市,借一些徒有其表的诗歌理论或似是而非的诗歌作品自欺欺人。我之所以讲上面的一些话,是想说,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我们应认真地对待诗歌的阅读和研究,抛弃近些年来诗坛上丑陋的江湖风气,做一个面对自己心灵的写作者。在这一点上,诗人吴乙一是这样做的,因此,他首先让人记住了的是作品中的细节和发自生命的真切情感,然后才是他的名字。</p>
<p> 细读他的诗歌,冷静而客观的叙述,准确而富有真情的表达,平静语言背后所浸润的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的选择与组合,让我们在日常的所见所闻中再次唤起了感人至深的心灵感触。</p>
<p> 他在《白菊花》一诗中,写到一个被病魔的阴影所笼罩的家庭,在某个下午的日常生活。诗中出现了身有重病的姐夫,处在无奈的隐忍中;用生活的琐事转移痛苦的姐姐;年幼的,满脸笑容刚刚放学归来的孩子以及我。姐夫的烦躁与对生活和生命的爱所形成的情感型态、白菊花潜在的象征与暗示、一个无知孩子的天真的笑容所形成的反差,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同情、怜悯、对命运的无能为力——这一切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的主体,它是那样的具体,真切,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满含同情地进入其中。吴乙一的这首诗,语言内敛,诉说准确,在诗的字里行间,渐渐弥漫开的命运的阴云,笼罩着一个本应幸福的家庭和每一位读者的心。</p>
<p> 而在另一首主体写少年时代回忆的诗歌《青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吴乙一的诗歌方式。叙事在第一人称我少年时期住院的一次经历中展开。一个同病房的同龄人的偶然相识,之后诗人展开了人与人之间心灵间细微的差异与情感的认同,以及两个少年青涩而质朴的友谊。一次暑假的探望间的细节,让所有有过相似经验的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中。而生活的变迁,让我们进入了不同的角色。十多年后的相遇,因为生命境遇的差异,突然把矛盾放大到理性的无法面对中。在诗的结尾,小女儿递过来的青梨,让一段生命的历程再次呈现得无比清晰。这就是一个诗人的工作,从往事突然地展现和情感的颤栗开始,以语言的艺术,恰到好处地落实在情感的经验之中,这便是诗的真谛。诗人吴乙一,不仅有着优秀诗人所具备的语言的天赋,他的接近口语化的叙事中,以及一些微妙的细节的加入,内心隐秘情感的偶然闪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灵性。他诗中的叙述简洁,明了,充满了情感的韵味,在他简明的语言之下,诗情具有了延伸于语言之外的能力。</p>
<p> 在吴乙一的这本诗集中,有许多首诗表现了他对生命、病痛、困境和死亡的关注。我和他并不相识,至今没有见过面。对他的了解,仅限于诗歌的稿件上。我不知道他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和怎么样的童年。但我在他的诗中看到了一个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健康人格的诗人。</p>
<p> 他是一个有着质朴爱心的人:爱父母、妻子和女儿,也爱周围的人们。他是一个有着细腻的同情心的人,他同情那些病痛中的生命,不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其他的人。他怜悯弱者,幼小的生命和无辜的受难者。我想,这些都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诗人就是要给这个因物质和利益而变得面貌全非的世界带来良知和光芒的人。</p>
<p>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面对这样一本诗集都会为之感动,因为它的作者是真诚的,因为他的创作是优秀的。一个具备了出色手艺并有着敏锐而真挚生命经验的诗人是最值得信赖的。</p>
<p> 我写这篇短文,是出差夜宿于福建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它是上世纪50年代炮击金门的最前线,这里曾落下过几万发从5海里之外的大金门发射过来的炮弹。我们下午还参观了一幢被炮火击中过多处,但没有倒塌的30年代建造的二层水泥小楼。半个世纪过去了,物是人非,当年的亲历者还在,但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一切的一切。然而,人们心灵中最根本的那些有血有肉的情感是不会变的,它们才是艺术追求者应该永远面对的。任何时髦的、流行的,仅仅属于社会政治表层的事物,总会转到生命舞台的背后去,那些生活的附属品,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泡沫。</p>
<p align=center><br /><br /></p>
<p align=right> 2010年1月30日</p>
<p align=right> 于福建晋江海边渔村</p>
<p align=center><br /></p>
<p>作者简介:</p>
<p> 林莽(1949- ),当代著名诗人,“白洋淀诗歌群落”和朦胧诗的重要成员,新时期新诗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出版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及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时光瞬间成为以往》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编辑部主任、《诗探索·作品卷》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p>
<p align=center><br /><br /><a href="http://bbs.meizhou.cn/UploadFile/2010-2/2010252252620589.jpg" target=_blank><img onload=javascript:resizepic(this)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meizhou.cn/UploadFile/2010-2/2010252252620589.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 /></a><br /><br /><strong>我心藏太多秘密(后记)</strong></p><br />
<p> 很多时候,我无法看清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安静抑或浮躁;勤勉抑或懒惰;淡泊明志还是急功近利?我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经常是两个极端:一是木讷,不善言辞,二是孤傲,目中无人。这归结于我性格中无法改变的软肋——主动性不够,胆小,有些自卑。</p>
<p> 我日益为自己乏善可陈的创作状态深感不安:没有睿智的思想,没有庞大的文本阅读,没有高超的写作技艺,没有眼光独到的鉴赏能力,没有自由开放的批判精神。所以,我内心常常莫名生出许多荒唐、无耻的念头:某一天,我突然才高八斗、学贯中西,可以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某一天,我可以像“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呼朋唤友,浩浩荡荡游走四方;某一天,我突然创作出伟大的诗篇,一夜间名盛天下,洛阳纸贵……凡此种种,足以笑掉大牙。</p><br />
<p> 除去2000-2001两年间我从军到六朝古都——南京,我一直生活在梅州,梅州的平远。我在散文《在县城》中作过如下表述——县城,它具有奇怪的社会特征: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不可一世的优越感,就如侯马在诗中所言:“我们那儿的人都有一种县城即天下的气魄”,以为自己已经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终日自娱自乐;生活在乡镇(乡下)的很大一部分人眼中,县城是一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会动用一切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其中的一员;对真正经过都市生活洗礼的人而言,县城又是一个可怜、狭小的地域,一个落后、封闭的小镇。</p>
<p> 梅州是世界客都,崇文重教之风甚浓,从古至今,文坛、诗坛的大腕枚不胜举。我一直热爱着梅州,热爱着平远。但身在其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缺少文艺氛围的痛苦;比如我,鲜有机会观看展览,聆听讲座,看电影、话剧等等。身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世故,全民皆赌等不是,一经放大,总让人心力憔悴。</p>
<p> 很多师友都希望我可以走出去,寻找自己理想的生存之地。但事实就是如此——多年来,我蛰居小城,暗自读书、写诗。</p>
<p> 我安静地生活在这块土地,安分守已地过好自己的日子。</p><br />
<p> 自1995年5月发表处女作起,迄今已十多个年头。影响我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师友有仨:第一位是黄焕新老师,带我入门;第二位是游子衿老师,指给我方向;第三位是吾同树(原名曾桓开),诗歌让我和他亲如兄弟。</p>
<p> 2008年8月1日,我最亲密的诗歌兄弟吾同树在东莞以自缢的方式黯然离世。在他生前,我受益于他这位良师、诤友,他给过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很多直言不讳的批评,一针见血的诤言。在他生命的最后,是我忽略了他内心的苦楚和挣扎;还是他将自己包裹得太严密?我永远记得给他的最后一个短信是“兄弟加油”;他回复我俩字:“加油”!但他却孤独地走得那么决绝,留给我深深的伤害,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p><br />
<p> 我的诗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我坚信诗歌于每一位人,具有独一无二的、神秘的力量。诗人,应该后退到诗歌文本之后,这个后可以是无限的远。诗为诗,诗人为诗人。</p>
<p> 我希望自己的诗歌是安静的,不事张扬、内敛、流畅、朴素、自然、纯粹、直接、通透,偏重于叙事,也重内部的抒情。</p>
<p> 诗歌来源于内心,来自于情感。我的作品大都“诗出有因”——它们直接来自于我的日常生活。因为我只能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挖掘少得可怜的诗歌资源,我的理想就是将它们经营得好一些,更好一些!</p><br />
<p> 这是我第一本诗集。收录了我2004年冬天恢复创作以来的120多首诗歌。一些感谢的话,我要将它们留在这里,让以见证我的成长:</p>
<p>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亲人!</p>
<p> 感谢给过我极大鼓励和扶持的前辈、编辑、老师,诸如林莽、蓝野、朱零、郁葱、李寒、熊焱、郭晓琦、黄礼孩、杨克、世宾、郑小琼……我在诗界籍籍无名,是你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策马前行的勇气!恕我无法一一写下你们的名字。但感激、尊敬之情,永远铭记在我心间!</p>
<p> 感谢许许多多亲如兄弟的诗友,谢谢你们给我的关心、支持,给我温暖,给我爱!</p>
<p> 感谢广东电网梅州平远供电局,感谢张敏、陈耀禄、谢斌云、谢烈阳、陈国浩等领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作环境。其实,我内心深怀愧疚——作为一名电力人,除了偶尔一些应景之作,我真正抒写电力职工风采的作品太少了。</p>
<p> 感谢著名诗人、诗刊社编辑部主任林莽老师百忙中抽空为拙著写序。我借熊焱兄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内心的尊敬和感谢——“他是一古道热肠的老好人、一个提携后进的诗坛前辈,一个为诗歌奉献了大半人生的好编辑和好诗人”(见2009.10《诗选刊·下半月刊》)。</p>
<p> 我的博客公告栏上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有一天,他会对自己和他的诗歌有一点点的信心。我相信有这一天,并希望这一天能尽快到来。”我知道很多优秀诗人一直生活在他的故乡!尽管我并不优秀,但我也会一直守着诗歌的故乡,朝向明天。</p></div></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