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新诗系列] 我守着它,为人们所鄙夷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15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9-4-10 21: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strong><font size=5>“我守着它,为人们所鄙夷”</font></strong>
<div>&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 ——关于吴乙一,他的诗歌和生活<b>&nbsp;<wbr></b></div>
<ul id=articleContainer>
<li>
<div id=articleContentArea>
<div id=articleContent>
<div>
<p><b>对话者:</b>&nbsp;<wbr></p>
<p>吴乙一:梅州平远人,青年诗人,现居平远,供职于供电企业。</p>
<p>吾同树:原名曾桓开,梅州梅县人,青年诗人,现居东莞,房地产从业人员。</p>
<p><b>&nbsp;<wbr></b><b>&nbsp;<wbr></b></p>
<p><b>吾同树:</b>伟华你好,首先我想问的是当初你取笔名“乙一”的来历,有什么含义或者故事吗?是否体现了一种悖谬而又合理的存在:比如“乙”按“天干”来排应该排第二,在你的笔名中却是位居第一,而“一”按数的顺序该排第一,却放在了第二。我发现,后来你又在“乙一”前面加上了你的姓,又是为何?</p>
<p>&nbsp;<wbr> <b>吴乙一</b>:选了这二个最简单的汉字用于笔名,当时的想法是:不奢求名列甲等,就在乙等中努力争第一吧。其中还有小伎俩和虚荣心藏在里面,如果按姓氏笔画排名,“乙一”当仁不让名列第一。《白菊花》入选诗刊社选编的《2005中国年度诗歌》,果然是放在第一个,在以前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居然发生了,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惶恐和不安,好像自己干了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所以我又赶紧的,在“乙一”前面加上了自己的姓。</p>
<p>&nbsp;<wbr></p>
<p><b>吾同树:</b>学习诗歌写作,我们好像都是差不多起步的,1995年,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正好是一个轮回。能回忆下最初为何要学习写诗,第一首诗写的是什么?总结十二年来的创作,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诗歌给你生活/生命带来了什么?有没有因为写诗,而感到失落的?</p>
<p><b>吴乙一:</b>小时候喜欢读课外书,常常没日没夜地埋头于从舅舅家抱回来的《作文通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西游记》、《聊斋》等,课堂上的作文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老师的范文。当时,村子里二个人对我后来写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位是隔壁的叔父,经常给我翻看被他称之为“百宝箱”的剪贴本,扉页有他发表在《平远文艺》上的一首小诗,因为是我身边熟悉的人写的,且被印成了铅字,这首诗成了我最初的启蒙,带给我的震撼、感动比任何经典作品都来得深刻、真实。到现在我还记得其中的句子:“归来了/昨日南迁的燕子//抽绿了/沉睡一冬的枝条……”。还一位是写山歌剧本的作者,住在木楼上,经常闭门搞创作,大家称他为“作家”。我和他是亲戚,不时找他借书,记得我曾将他一本印刷颇为精美的《徐悲鸿画册》弄散页了,他很不满意,责怪我好长一段时间,以至现在我养成了爱护书籍的习惯。一进他的房间,就能看到贴在墙上的《喜报》,那是他被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市作协寄给村里或者乡里的喜报,不知为何贴在了他自己房间里。这是喜欢“写作文”的我对作家最初的认识,很崇拜,以至于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加入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作家。</p>
<p>事实上,初中时我就尝试着写“诗”,和同班同学编直接抄在作业本上的《柳芽诗页》。1994年9月,我来到梅城读中专,通过《射门诗报》认识了黄焕新老师,成了射门诗社一员,和黄老师及一些社员联系较为频繁,模仿他们写诗。</p>
<p>“无知者无畏”,写诗,因为爱好吧,缘于最初对文学模糊的向往。</p>
<p>是诗歌,让我与众不同。(诗歌中,我却无力做到与众不同。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做到。)</p>
<p>诗歌很难改变人的物质生活,但它确实从精神生活上改变着我,让我时而变得轻盈,时而又沉重无比。我很希望自己可以轻松地进入诗歌,又可以轻松地从诗歌中走出来;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写作是不带任何功利性质。但我做得总是不够好。记得《诗选刊》主编郁葱老师曾说过,“写诗,原本是为了让我们心态、状态好起来,如果写诗让你很躁,很闹,很压抑,很急迫,很污杂,很惶惶不可终日,那你写它干什么?”。于我而言,诗歌就是一种毒品:让我焦虑,让我迷茫,让我痛苦,但我又离不开它。</p>
<p>&nbsp;<wbr></p>
<p><b>吾同树</b>:我从自己的判断和鉴赏角度对你的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学期,成长期,军旅期,网络期。你自己是怎么看的?二年的军旅生涯对你的诗歌创作起到了什么作用?而“故乡”论坛的开办,梅州“次生林诗群”成员的陆续回归,无疑对你的诗歌写作产生了冲击,基本使你摆脱了“射门体”(射门诗社:梅州80年代末成立的诗社,理念上强调说理,有“大意义”等,排斥小我,不重技术等)的影响,使得你逐渐走上成熟,你的成名作《白菊花》就是在“故乡”开办初期写出来的,接着好诗频频亮相于论坛和各大刊物,让人刮目。不事张扬,远离争吵的你,流浪于各个喧嚣的诗歌网站、论坛,也默默经营着自己的诗歌博客,请问网络对你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p>
<p><b>吴乙一</b>:可以这么划分吧,虽然各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我的进步一直不大,像个蜗牛,慢慢地爬。</p>
<p>二年的军旅生活,是我精神上的洗礼。它实现了我从军的梦想,让我有二年时间浸淫在六朝古都——南京。军营里摸爬滚打,枕戈待旦;南京城寻古访幽,读书写诗。虽然最终我没有留在部队,我的写作水平也没有因此提高多少,但我一直感激这段岁月,感谢它带给我的一切。</p>
<p>你很清楚,以前,我们一直在走弯路。这对初学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代价惨重的。</p>
<p>2001年底,我退伍回到原来的单位,最大的变化是我从生产一线调入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军人的生活习惯、以前“文学圈子”的疏远等,让我感觉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交流,我无所适从、迷茫、烦恼。二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动笔创作。直到2004年底,游子衿老师主持的“故乡诗歌节场”开办,我又重新找到了队伍。是网络,让我时刻感受到诗歌和诸如你们这些朋友的温暖,让冲动、激情这些与诗歌有关的美好的词汇重新围绕着我。</p>
<p>刚接触网络,感觉一切都很新奇,一有作品就贴到各论坛,很在乎读者的点击和回复,在论坛上称兄道弟,甚至于半夜起来看帖、回帖。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就厌烦了,刻意和网络保持着一段距离。(现在,我的作品也只是贴几个常去的论坛,基本上没什么人气。)</p>
<p>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交流上便利的同时,浮躁、轻率、急功近利、吵闹、不负责任、人身攻击等顽疾也让我无奈、恶心、鄙夷。现在,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地依赖网络,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思考和写作。</p>
<p><b>&nbsp;<wbr></b></p>
<p><b>吾同树:</b>我认为,“次生林”是梅州诗歌真正的“黄金一代”,作为梅州“次生林”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你怎么看待我们的发展前景?</p>
<p><b>吴乙一</b>:梅州素来有良好的诗歌传统和创作氛围,曾涌现宋湘、黄遵宪、李金发等著名诗人;九十年代的“射门诗群”也曾在诗歌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到了今天,“次生林”正成长为梅州诗歌的“黄金一代”——他们在创作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而让外界彻底改变对梅州诗歌的认知。</p>
<p>但现在就评说“次生林”的成绩为时过早。对于“次生林”,对于我熟悉的朋友,我最大的愿望是坚持下去,将诗歌进行到底!目前,“次生林”中独立的、自觉的作者并不多;尽管我知道,我们深深地爱着诗歌,只是因为生计,或者其它的原因,暂且将诗歌搁置在一旁,但我真的很担心,某一天,自己或某位朋友慢慢地就远离了诗歌,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将挚爱的诗歌抛弃了。</p>
<p>其次,我希望游子衿老师的“诗歌班”可以继续发掘、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腰间挂着他们自己的诗篇浩浩荡荡走出梅州。</p></div></div></div>
<li>
<div>
<div>
<div>
<p><b>&nbsp;<wbr>&nbsp;<wbr>&nbsp;<wbr> 吾同树:</b>你在一篇创作谈中谈到了你的诗观:“诗人在诗后;诗无他载。我理想中的诗歌是不事张扬、宁静、内敛,偏重于叙事,也重内部的抒情。”从你近两年的作品来看,你的创作确实履行或者部分遵循着你自己的观念,偏重“内部的抒情”,让沉静的语言以及内容本质自然地散发出诗歌的魅力光彩。同时,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技术提高都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待“技术”的?你认为诗歌需要呈现“原生态”,那么“技术”对诗歌的“原生态”会不会破坏?</p></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吴乙一</b>:我说“诗人在诗外,诗人在诗后”,是区别于那些热衷于将诗歌当成一种商标贴在自己脸上,热衷于四处“走穴”“串场”的诗歌活动家、诗歌政治家,说到底是诗人不能利用诗歌,诗人应该在文本的后面。我说“诗为诗,无他载”,是针对于那些喜欢将很多东西强于诗歌的不怀好意的人。诗歌可以承载你的情感,你的道德规范,你的良心良知,你的幸福苦难,但那只是你个人体验到的,个人感受到的,不是全社会的,不是整个世界的,你做不到,诗歌也做不到!诗歌只是诗歌而已。</div></div></div>
<li>
<div>
<div>
<div>这也就是我所指的“原生态”——诗歌的原生态。我认为诗歌技艺不应该对它造成破坏,而是为了让它们更自然、诚实地呈现。</div></div></div>
<li>
<div>
<div>
<div>我希望自己的内心是安静的,诗歌也是安静的。事实上,我做得还很不足,离自己的期待尚远。同样,我希望自己是有技术的人。那样,我的诗歌才能更流畅、纯粹、直接、通透。但我不能依赖技术,因为诗歌来源于内心,来自于情感。</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吾同树</b>:和你大多数诗歌风格迥异的诗歌《在县城》和散文《在县城》中,我能感受到你身处小县城这样的环境中,压抑、迷茫而又深切热爱乡土,依恋那里的风物人情,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呈现于你的作品中:“我守着它,为人们所鄙夷”。你是否感受到了居住于故乡的异乡人角色,或者常有走向远方的冲动,比较深的“游子”情结?作为诗人而已,孤独的小县城,构成了你生命中一个独特的地理坐标,那么你认为你的诗歌原点(原乡)是什么?<br />&nbsp;<wbr>&nbsp;<wbr>&nbsp;<wbr> <b>吴乙一</b>:我曾在《在县城》中有过如下表述——县城,它具有奇怪的社会特征: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不可一世的优越,就如侯马在诗中所言:“我们那儿的人都有一种县城即天下的气魄”,以为自己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了,终日自娱自乐;生活在乡镇(乡下)的很大一部分人眼里,县城是一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会动用一切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其中的一员;对真正经过都市生活洗礼的人而言,县城又是一个可怜、狭小的地域,一个滑稽、搞笑的小镇。事实就是如此。</div></div></div>
<li>
<div>
<div>
<div>多年来,我像个局外人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中,也被人们矛盾地看待。我无法融入</div></div></div>
<li>
<div>
<div>
<div>其间,也无法从中脱身,逃离到我理想的生存之地。</div></div></div>
<li>
<div>
<div>
<div>你会发现,我的诗大都“诗出有因”——它们直接来自于我的日常生活。因为我只能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挖掘少得可怜的诗歌资源,我的理想就是将它们经营得更好一些!&nbsp;<wbr></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吾同树</b>:2006年的《诗选刊》诗歌年代大展收入了你两组作品:《时间的荒芜(组诗)》、《熟悉以及陌生的(组诗)》,进一步让诗坛了解了你这个来自梅州的诗歌新秀。2005年、2006年你有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星星》《中国诗人》等知名刊物,迎来了沉寂多年后的爆发期。你怎么看待自己已经发表的这些作品?最满意的是哪首?为什么?</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吴乙一</b>: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诗歌缺乏足够的信心,我有着实实在在的自卑。每有作品幸运地出现在某一本刊物上,我知道,这只是编辑老师对一位蛰居乡隅的学诗者的鼓励。发表了的作品,总是有很多遗憾——它还不够完美。</div></div></div>
<li>
<div>
<div>
<div>近年来,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现在》,虽然到目前它只发表在我们《梅州日报》的副刊上;虽然后来我读到一位女诗人的《现在》,它比我的现在漂亮多了。</div></div></div>
<li>
<div>
<div>
<div>女儿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现在》也是,“被我入木三分地爱着,青梅竹马地爱着”。</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吾同树</b>:据我所知,你也是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而常常自谦(自嘲)“我没有思想”。你对艺术的虔诚和敬仰,不断提升着自己跨越的门槛,使得你在通过持续的阅读的历程中,掘进着“思想”的深度。最近在看哪些书?这么年来,给你最大教益的书是哪些?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事件呢?</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吴乙一</b>:说到阅读,我自卑,知我者如看笑话。真的,我的阅读良莠不分,泥沙俱下,毫无章法,缺乏自己的标准和判断,逮到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读过之后也就什么都没记住。举个例子,读中专时,萧弄玉来学校找我玩,常常带着他在旧书摊上淘来的《小说选刊》《收获》和一些“大部头”,而我,津津乐道的是《读者》、《青年文摘》和一些校园刊物。这是多么让“诗人”羞愧的事情啊!</div></div></div>
<li>
<div>
<div>
<div>游子衿老师说“我始终认为没有最好的阅读就不会有最好的写作”,此话诚然。这也是我没有进步的关键所在。</div></div></div>
<li>
<div>
<div>
<div>目前,每月大致会读有《人民文学》、《花城》、《诗刊》(下半月刊)、《星星》、《诗选刊》、《小说选刊》、《散文选刊》。读这些杂志也好,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篇什。你看,很多是选刊,这是讨巧的行为,也是没有鉴赏能力的表现。这样的阅读,肯定会让朋友耻笑,或不屑,或失望。</div></div></div>
<li>
<div>
<div>
<div>这些天在读《雷平阳诗选》,尽管有不少人不欣赏他的诗歌,但我个人比较喜欢。我喜欢他诗中对苦难的怜悯、同情;对尘世生活的热爱、理解。还有就是里尔克的《写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从网上将它下载来,“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西川)我要慢慢地读,反复地读,我希望它带给我惊喜、震撼的同时,能让我开窍。</div></div></div>
<li>
<div>
<div>
<div>给自己最大教益的书?《海子诗全编》,在那个时候,它让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我还爱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迷恋语言的智慧、幽默,对人性和命运揭露的深刻。</div></div></div>
<li>
<div>
<div>
<div>如果一定要说,影响我最大的事是1999年冬天应征入伍。就诗歌创作方面,给我最大影响的是黄焕新、游子衿二位师长。</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吾同树</b>: 2006年初,随着你女儿的出生,你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同时多了一重“父亲”的身份,多了一些责任或者理想。看得出来,你的诗歌也是在探索着,希望产出更多美丽的“孩子”,从《考试记》《送礼记》《扫墓记》等带着实验色彩的近作看,你尝试着对自己固有经验的“突围”。谈谈最近的创作情况吧。你对自己的探索困惑在哪里?你想驾着诗歌这辆马车到达何方?</div></div></div>
<li>
<div>
<div>
<div><b>吴乙一</b>:女儿出生以后,才真正明白,为人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劳累、烦琐、责任、压力时刻围绕着你,同时,又时刻充盈着甜蜜的幸福——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秘密,我满足于孩子带给我的幸福!</div></div></div>
<li>
<div>
<div>
<div>很多时候,我担心自己的诗歌太业余,(当然,用专业与否来区分诗歌本身就是愚蠢的),目前我还未找到打破自己固有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办法,没有打通和诗歌联系的唯一通道</div></div></div>
<li>
<div>
<div>
<div>我的博客公告栏上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有一天,他会对自己和他的诗歌有一点点的信心。我相信有这一天,并希望这一天能尽快到来。</div></div></div></li></ul><!--   --></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2:26:04 | 只看该作者
读着这对话很有感觉。最早读到的是《在精神病院》《白菊花》等,后来读到
<br />《考试记》等相当惊讶,再后来就是《人民文学》里的那既首,羡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9-4-11 11:38:33 | 只看该作者
看着这些文字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