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font face=黑体 color=#11779f size=5>彭鸿狄:历史是首私房菜<br /><br /> <wbr><b>记:作为年轻人,一般对枯燥的历史不感兴趣,而你却偏重于此,喜欢扎堆古书,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b>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我觉得历史并不枯燥。我不太同意赋予历史以功利化的某些功能,我更愿意把历史理解成为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教化或启智的功能,但这是相当有限的。就本质来说,历史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p>
<p align=left>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给我讲故事,他总是能把故事讲得很漂亮。到现在为止,我都还很喜欢听人家聊天,做一个聆听者。我觉得读历史,就是听人家聊天,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从你个人在新浪博客发布一些读史感悟到在《宝安日报》开设“走马魏晋”专栏,你觉得阅读的认同感多一点还是史实的争论、存疑多一点?</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很感谢我们本土的《宝安日报》文化副刊给了我一个相对系列展示的机会,我会认真经营好这个专栏。其实,我更愿意充当故事的讲述者,这大抵源于我对故事的迷恋。关于史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所谓历史真实应该都出于当时或后代书写者的想象和猜测。这不是我不尊重历史,而是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从口口相传到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我们不知道这中间还发生过什么。历史的很多细节,都是很模糊的。</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在品三国、写唐朝,以影视、文学等手法赞弹大宋和大明的热潮中,你怎么会选择魏晋时代?就你个人而言,是否崇尚魏晋时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形态?你认为“魏晋”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还是一种另类入世的姿态?</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对魏晋时代的书写,对我来说,是“蓄谋已久”的了。还是在我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念头。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仿佛一阵怪异的风吹过,任诞是一种态度,放弃是一种美德,不屑是一种风格,漠然成为一种习惯。在那里,尊荣只是浮泛的存在,人间,魔界,华贵,鄙俗,都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比人的意念变更得还快。</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把魏晋风度看成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是缺乏根据的,那其实是一个理想丧失的时代。比如,嵇康把儿子托付给山涛、王献之为谢安争取丧葬规格,理想早就已经破产了。当时的确有一群人,他们就像是《桃花源记》里桃源人“避秦时乱”的祖先:避世。可惜他们没那么幸运,他们找不到“世外桃源”。他们的放浪是对苦闷的排遣。</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现在的年轻人轻视对历史的观照,你如此热衷于某个历史时段的考究,请问是否有些什么特定的情结?</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是的。我喜欢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崇尚那种生活形态。</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治学严谨是一种可贵的态度,从你的专栏里我们领略到你对史学的执着和不倦,但是,怎么才能让历史的东西常说常新,也就是说能够写出新意呢?</b></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正如我刚才所表达的,历史在很多时候是一道私房菜,她可以有很多种做法。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找到很好的配菜和烹饪的方式,甚至,你还可以找到很好的调料。同样的菜,用不同手法去做,味道也许就大有不同。</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可以抛弃严谨的态度,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剔除以及补充是一项很细致并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技巧,只可意会,难以言传。</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我在这里做的是通过对一些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人物的描述来反映那个时代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再现他们的喜怒悲欢,关注他们的起落沉浮,追踪他们的行迹,最后,力图逼近他们的内心。</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你“蓄谋已久”的魏晋系列已开始一段时间了,在个人博客和《宝安日报》等媒体有了发表记录,在《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等等大制作出版物的洪流中,你有什么计划,比如写多大,写到什么程度,是专注于魏晋人物的个体命运还是最终着力于这个时代的兴亡悲歌?</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我写了二十个人物,再辐射到几百个人,我认为已经够了。他们在不同的阶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个大丧乱时代的人,他们之间、他们与时代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不管愿意与否,个人的命运总是与世沉浮,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发觉纯粹属于个体的东西是有限的。</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我首先把这些人看成世俗中的人,当然,我也在努力发掘他们内心的崇高,更多时候我和他们一起慨叹现实的无奈。我发现我写作的时候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我和他们一起经历那一个独特的时代,现在,我把其中的一些事情作为故事说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我很容易得到满足感。</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你过去执教、做刊物,现在从事企业文化工作,请问如何安排你的阅读和写作?</b></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我一般只是晚上翻翻书。很不好意思,我花在写作上的时间非常少。</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在热闹的历史写作中,你不担心自己有落伍或者步人后尘之嫌吗?你怎么样去保持个人写作的独立性和写作题材的独家视角?</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笑)我做私房菜,尽量争取做精致一点。另外,私房菜的意思还有:第一,自己喜欢做;第二,做给一些喜欢吃的人吃;第三,菜的做法都来自自己的领悟和体验;第四,娱人娱己,别无他求。</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你考证历史事件的方法是怎样的?博学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b></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非常遗憾,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和所谓史实辩驳。当然,我经常会在材料间进行比较和遴选,但我实在不敢称这一行为为“考证”。相对于繁琐的考证,我更乐于关注故事本身的合理与否。</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至于博学,我不知道“博”的范畴有多大,或者说要怎么样才算“博”。如果“博”指无所不知,那么历史就没有秘密;如果指知道了很多但并不是全部,那么,就必然还有暗角。我不博学,我选择忽略暗角,只讲我理解的历史故事。</p>
<p align=left> <wbr></p>
<p align=left><b> <wbr> <wbr> <wbr> 记:你对宝安的文化圈有什么看法?</b> <wbr></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彭:我在宝安生活的时间并不很长,但认识了一大帮思考和写作着的前辈和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我在这里感受到了非常不错的人文氛围。</p>
<p align=left> <wbr> <wbr> <wbr> 宝安是独特的,是有历史沉淀又能够引领时代风尚的所在,我希望看到沉静和厚重的文本创作。我在做自己的努力,尽快融入其中。 <wbr></p><!-- --></font></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