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给新手的几点建言(二):几个“要”

[复制链接] 0
收藏
6
回复
18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9-2-2 01: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一篇几个「不要」出乎意料地引起不少回响,相信不少朋友认同回到摄影基本面而不必追逐器材的想法。本来的看法是,在目前大环境下这篇多少有点争议的文字可能会引起论战、被人呜鼓而攻之的,但看完响应后发现认同与盍各言尔志的朋友居然占绝大多数,不过blog是个one-to-many的场所,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反对声浪。纵使如此,我还是要强调一点,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当然就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知。如果您在留言中提出不同的论点,只要是言之成理就都应该尊重,所以欢迎您发表意见,但应该言之有物而非一厢情愿,能够说出大道理最好、小道理也能引来会心一笑,至于那些酸溜溜语中带刺的留言就省下来吧,免得大家看了都不舒服。
 
     这一篇是几个「要」,当然也是个人的看法,也是自己走过摄影路的经验,在这儿提供给您参考。
 
 
要读相机手册、而且要仔细读
 
     不错,目前的相机手册很少有写得好的,但是也只有随机而来的手册会告诉您如何使用手上的相机,所以无论如何都得把这本手册读得滚瓜烂熟。近几年来,我发现不读手册的新手似乎不少,因为论坛上问如何操作的人愈来愈多。这有两个可能,一者是新手不读或不想读手册、一有问题就发问,二来可能是买了二手机器但却没有附手册,前者有点偷懒而后者情有可原。
 
     如果您是很新的新手,最好的读手册方式就是把相机与手册带到光线充足而且景物十分有变化的地方(譬如公园),依手册的说明一页一页地拿着相机操作、拍摄,看完一个短单元后立刻检查拍下来的照片,若发现有不对(或奇怪)的地方就重头来过,到完全了解操作方式与拍摄结果的关连后才进入下一个单元。实际操作与拍摄是了解一部相机的最直接方式,您的经验就由此逐渐累积,于是读到手册后段时才能体会到为什么需要这些进一步的技巧或功能。
 
     如果您对摄影有点了解,就不妨有系统地读手册。一部数字相机至少得提供曝光、测光、与白平衡的控制,所以拿到相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如何选择光圈、快门速度、敏感度(ISO)、以及曝光补偿,第二件事是找出有那几个测光方式、与如何选择,第三件事是找出自定白平衡的方式。弄清楚这三项基本功能后,使用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其它部份可以慢慢补足;在找其它功能时,请善用手册的目次与最后面的索引。
 
     另外要提醒新手的是,在操作说明方面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取代手册,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买一本好书就可以把手册放一边。书的重点是传达观念、知识与技术、是广泛的,手册教您使用手上的机型、是专门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却相辅相成。
 
 
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与摄影有关的知识可以粗略地分成硬件与软件两部份,硬件部份有光学、机械、电子等的科技知识,对一般爱好摄影的朋友来说这一部份并不重要,因为纵使知道了也未必对拍摄照片有多大帮助。软件方面可以大致上分成两个单元:艺术与技术。艺术单元指的是与艺术创作有关的内容,譬如美学、色彩运用、设计、构图、表现方式等等,它不见得与摄影有关,但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修养,拍得的照片就乏善可陈。技术方面的知识大体上就是为了达成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技巧,这包含了测光与曝光,光圈与快门的效果,灯光、镜头、白平衡、后制技巧等等,我们一般说学摄影指的多半是这方面的技术知识。

      除了那些经典读物之外,判断是否是好书常常因人的知识程度以及偏好有关。好比说,我们很难期望新手赞赏一些比较深奥的摄影技术著作,因为他们在技术上还没有到那个层次或是没有需求;同理,我们也很难让对摄影内涵与哲理不感兴趣的人欣赏Roland Barthes的Camera Lucida(明室)这一类被人传颂的著作。所以,对新手而言不妨找读得懂、看得顺畅、学得到东西的书。在找书时记住要看那些教您基本道理、以及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书,而不是那些只告诉您如果这样(譬如拍夜景)就如此这般的书;前者教您如何捕鱼、学会之后有一技之长可以随时捕鱼吃,后者只给了您一条鱼、没有教您长远的技巧,吃完这条鱼就不知道下一条鱼在那儿了。新手的第一本书不一定得是什么世界经典名著,但却一定得教您基本素养,让您读完之后可以站起来、自己迎向摄影世界,接下来才有能力欣赏并且阅读进一步的好书。
 
     在多读书方面,新手也不必(事实上也不能)局限在摄影技术层面上。不错,没有好技术修养拍不出好照片、或至少是拍不出心中期望的照片,但有了好技术而缺乏一双好的摄影眼(或说得更广泛些、有好的艺术修养),您或许可以拍出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但却平淡甚至匠气十足的作品。要克服这一点,就不能不读一些艺术方面的入门书、并且多看真正名家的作品。古话常说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如果您能够常看世界级名家的作品、并且尝试分析模仿,您可能会得到名家作品中的某些精髓,从而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想法,这样做总比模仿程度只比您高一点的作品好得多,因为模仿他人的作品大概只会落在被模仿人的后面。
 
     模仿他人作品并不可耻,怕的是自己一辈子都在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大概都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模仿阶段开始,就怕学不像。久了之后就会进入急于求创新求变化,摆脱模仿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层次。一旦超越了这个层次,心中不系模仿或不模仿的念头,就再度回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自由创作阶段。当然,这并不表示从此就挤入世界名家之林,因为这是各人天份再加点运气的结果,但至少在创作时就不再有所牵绊。因此,建议您多看名家、特别世界级名家的作品集与画册。
 
     在欣赏或研读名家作品时,新手不妨把下面几点牢记在心上,随时从他人作品中寻求解答,然后自己模仿一番。(一),作品中的光与影、明与暗的层次、色泽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使照片出色?(二),拍摄的角度为何?为什么要用这个角度拍摄?(三),画面的构图方式明显吗?各被摄体间的主从关系为何?您如何看出这一层主从关系的?用独特的透视效果、布局、角度、景深、或是其它因素?(四),看到这张作品的感觉是什么?这个感觉从何而来?与前三点有关、还是其它原因?
 
     这是为新手而设的几个基本问题,随着技术进步、视野加宽,就会想到更多更独特与更深入的问题。但不论如何,最后总是归结到找一个类似的景,依自己的分析与经验拍摄一次,修正想法再试一次,看是否能重现原作的意境,日久之后就必然有所领悟,然后才能跳出模仿而进入更高的层次。
要问为什么、而不只是怎么做
 
     以前提到了很多次,初学摄影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比知道很多「若如此则这般」的规则重要得多。最基本的摄影知识并不多,如果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而且也知道「为什么」,于是在不同场合就有能力举一反三,拍出好照片。反之,如果只知道许多规则而不知道「为什么」,一旦碰到规则中没有的场景(或前提)就可能慌了手脚、完全不知道如何应付了。
 
     我常在论坛上周期性地看到新手问:夜景如何拍、烟火如何拍、水流如何拍、近拍时如何前后都清楚、如何让前景模糊背景清楚(或背景模糊前景清楚)等等。问题的答案不都是光圈与快门的选择吗?要把动作冻结用高速快门、要把动作拍得模糊有移动的感觉就得用慢快门速度、要被摄体前后都清楚得收小光圈、要前景模糊背景清楚就开较大光圈以背景对焦等等。所以,若真的了解光圈、快门速度、与对焦的原理,以上问题的解答都是轻而易举的,充其量就是先视实际需要猜个合理的值、再试拍若干次来定出最佳的组合。
 
     总之,新手最需要的是扎实的基本知识以及由此出发的思考能力,不懂而提出问题时应该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切忌只想知道「如何做」。这样,您的知识与技术才会愈来愈坚实,也愈来愈有能力独自解决困难的问题。
 
 
要放开心怀、接纳各种风格与流派
 
     在初学摄影时最好放开心怀接纳各流各派,而不是立定志向只拍某种风格。我常看到一些新手学摄影的原因是要街拍、要拍日式风格、要走商业摄影的路等等;有大志与方向当然是好事,但我个人总是觉得在开始时不要把自己绑在一个小圈圈里头坐井观天,而得放开心怀去了解各种风格与流派,这样才有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
 
     了解各种风格、流派与它们的演变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把一本摄影史的书从头读到尾。好的摄影史课本至少会从1839年摄影诞生讲起,再介绍十九世纪后半的摄影思潮,然后进入二十世纪各种派别的起源、主要想法、发展、兴衰、与名家以及代表作,通常书中还会有近二三十年来各种摄影的类型。在看摄影史的同时,您不妨找书中名家的摄影集好好欣赏、分析、揣摩,这样读完摄影史的同时也看过不少名家之作。
 
     很遗憾的是,国内摄影史的书不多,纵使有也很可能因为著作权的问题而使书中没有太多照片,读起来有点隔靴搔痒;而且国内也很难找到国外名家的摄影集,找到了可能也不便宜,于是图书馆或网络也许就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来源。另外,您不妨到Amazon.com甚至eBay上挑自己想要的二手书。因为台湾与日本比较近,市面上有很多不错的日文书,但切记要心胸宽广的主旨,除了日文与中文书之外也得多看欧美书籍。
要学会观察
 
     在上一篇几个「不要」中提到不要养成Trigger-Happy的习惯,并且也谈到观察与思考这一回事,此地把这个说法再做延伸。
 
     观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看。就新手而言不妨这样想,看到一个景时有没有先从各个角度浏览一番,看看能否从光与影、明与暗的对比、色泽、布局与线条(不是构图)上可以给您一个惊奇、或是能感动您的一个画面。您不妨在这个景四周走走、上下打量、远近都看看;不但要看大处,也要注意到景中细微的地方,往往一草一木甚至于一个石头都有可能给您一个惊喜成为一张好作品。知名的大师(比如Ansel Adams)为了心目中的光影,往往会等上大半天而拍不了一张照片,虽然今天数字摄影方便多了,但用心观察一个景、再思考如何拍摄,对新手而言仍然是值得学习的一课。
 
     看出了光影、明暗对比、布局等等之后,下一个层面就是「看」出如何拍摄。对新手而言,建议您回到二十世纪前半段由Edward Weston与Ansel Adams等人提创的pre-visualiztion技巧(Edward Weston的这篇文章讲得很透彻)。选择好拍摄角度与构图后,您不妨把整个拍摄过程在心中思考一遍,想一想这几个问题:(一),要如何曝光?选用的曝光方式会不会使亮部泛白或暗节几乎全黑,因而失去细节?(二),如果真的如此,拍下来的影像中细节还剩多少?(三),用软件后制的什么手续可以救回来、重现实景中的细节?(四),如果救不回来,能否牺牲这部份细节?如果能,对画面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不能,换个角度、换个构图、甚至换个时间(如果可能的话)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五),拍得的影像究竟与心中的想法有多大差异?从这个差异出发从头来过,有没有更好的结果?
 
     Pre-visualization的意义是在拍摄之前用您的知识与技巧预先看出拍到的影像的最终成果。换句话说,pre-visualization把按快门前对实景的观察、到曝光控制、到软件后制看成是一气呵成无法切割的整体,按快门之前就预先「看」到最终成品与处理的过程。对新手而言,这样的整体性训练虽然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而且也比较复杂,但却是很有意义的磨练;把这个程序练熟了之后,不必用相机也可以享受「拍照」的乐趣。
 
 
要了解器材与拍摄的目的
 
     新手的器材多半是很普通的,因为这一套器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摄影,由此而了解摄影的基本技术、培养出摄影的眼光、并且享受摄影的乐趣。所以,若手上的器材不完美,我们应该了解不完美的器材并不是阻挡学摄影的绊脚石,不完美的器材在能人手中仍然可以拍出动人的作品。摄影界曾经流传过一个故事(来源待考),据说Edward Weston(二十世纪摄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见这篇文章)曾经在1920年代用5美元代价(大约是今天200美元出头)弄了一个当时很流行的Rapid Rectilinear镜头,质量十分普通,但Edward Weston却用它拍了很多动人心弦的作品。再者,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的器材(特别是镜头)的质量,与今天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请看Dallmeyer Rapid Landscape百年老镜这篇文章),但当时知名与不知名的摄影家就用这些不完美的器材纪绿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影像。因此,新手应该要了解到器材的目的是在拍摄照片,所以得尽可能发挥器材的长处、了解并且避免器材的缺点,如果照片中有「物理」上的瑕疵(比如噪声、景深不够浅、镜头不够锐利等等),那毕竟不是您的过错,您只是没有(或无法)避免它而已。一张感人的照片是它的意境、以及所传达的讯息,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物理特性;事实上,史上很多传世杰作的颗位很粗、边缘松散、不够锐利等等,但不完美器材所产生的缺陷却一点都不会令这些杰作失色。
 
     或许您会说,我不是大师、没有大师们驾驭器材的能力,所以必须要把器材升级。一旦这样想,您很可能就跌入玩器材的陷阱,因为完美无缺的器材并不存在,把器材升级之后没多久眼界高了、又发现不完美的地方,因而燃起下一波升级的想法,于是周而复始,心思尽在测试器材的完美程度上,摄影乐趣与摄影艺术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的看法是,一位刚入门的新手没有必要在追求器材、拍摄没有「物理」缺点的照片上下功夫,而应该学习与不完美的器材为伍,尽量发挥手上器材的功能与特色,我们只要想到五十年甚至百年前先辈的器材并不出色,但却留下传世杰作,或许就知道追求器材零缺陷并不是学摄影的当务之急。等到自己的技术与修养都成熟、而且财力也足够了,再追求极致器材也还不迟;大家或许都知道法国大摄影家Henri Cartier-Bresson用Leica拍下不少经典杰作,但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从父亲给他的一台盒子相机开始学摄影的。
要致谢
 
     很多新手爱上网或在论坛发问,我们常看到好心人一长串的解答,但问问题的人问过之后却自此不见踪影,我个人觉得这是极端不礼貌的行为,通常不会再回答这类网友的任何问题。我们想想,每一位回答问题的人、特别是花很多时间提供详细解答的人,虽然他(她)们未必期望一句谢谢,但是初学者的一句谢谢会让帮您解答问题的人心里头舒服,几次下来就会认识您的名字或昵称,往后就会更有愿意提供仔细的信息。事实上,依人与人相处的基本礼仪来说,当您从他人得到免费的服务后,说一声谢谢实在是应该而且是轻而易举的。
 
 
要有摄影道德
 
     我也说不明白什么是摄影道德,大致上就是把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与礼貌)用在拍摄的场合,最简单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比说,在占位置时是否会挡住他人的视线;用闪光灯时会不会影响到不相干人等的眼睛(譬如玻璃或镜子的反射光就很令人不舒服);在拍摄时是否会因为效果而毁坏或搔扰当地的景观或原生动植物;当您背着大背包扛着加了闪光灯长镜头的相机时,有没有想到背包会挤到别人、闪光灯或长镜头会打到旁人;不要把杂物(比如底片盒、拭镜纸、水瓶、饮料盒等等)随手丢弃、最好丢到垃圾桶中或带回家(或旅馆)处理;会会几个人一起拍摄就高声喧哗、目中无人到令他人不快;会不会因为手上有高档器材就对周围用普通器材的影友露出不屑的眼神或说出不中听的话,甚至趾高气扬(真实故事:有一次在国外某名胜拍摄时,先到最佳位置的是一位穿着随便的中年男士、正在用小傻瓜DC为同行女士摄影留念,接着来了一位穿着入时带了Nikon D2X与AFS 80-200 f/2.8而且背上还背了背包的影友,后者等得似乎不十分耐烦,然后晃了晃手上的高档器材、用几乎命令的语气要求前者赶快拍完走人,前者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了。看完风景后到停车场准备开车,看到后者在一台Toyota Camry旁边正在收拾器材,Toyota Camry旁边停了一台极为漂亮的传奇性银色McLaren F1,我与内人不约而同驻足欣赏这台很不容易看到的跑车,然后前者出现走近这台McLaren F1,我们礼貌地称赞这部好车,男士车主客气地为我们介绍了这部车的特性,发动离开之前还对拿D2X的后者礼貌地说声再见,要是我是后者我一定无地自容)。这些项目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反正是若您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去做。
 
 
     另外,更重要的是不要为了任何目的或有任何借口、在没有原作者同意或受权前剖窃或抄袭他人的照片与文字。请牢牢记住,剖窃或抄袭是可耻、可恶、兼违法的行为,初学者实在不必冒这个风险。
 
 
结论
 
     这篇仍然不会有结论,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当然就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知,因此以上几点仅供参考,您不妨博采众议整理出您自己的观点。从下一篇起就要说一些技术面的课题了。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发表于 2009-2-2 08:52: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ing……
这类东东发帖的时候不妨选择“摄影学院”哦。在那里显示更适合。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发表于 2009-2-2 08:55:58 | 只看该作者
如图所示:
发布新帖的时候可选择分类

然后在摄影网的“摄影学院”里就可以显示出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发表于 2009-2-2 08:56:11 | 只看该作者
[:2-1:]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09:48:27 | 只看该作者


以后不那么懒了。。。选好了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9-2-2 10:15: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2-1:]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
发表于 2009-2-2 18:34:33 | 只看该作者
[:2-1:]  [:2-1:]  [:2-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