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特展“流动的盛宴”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7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2:0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4 22:08 编辑

   科技作支撑 让物件“保持”生命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考古工作绝非仅仅是“挖宝”,重大考古发现往往更加考验着考古人的智慧和耐力。

  在不使用大型机械的前提下,如何将可以装满30多个标准泳池的约7万方封土移走?
   考古人员在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清理出土文物(2024年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考古队员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用各类铲子、锄头,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像愚公一样,挖了一年半。

   到了“挖填土”阶段,进度就更慢了,每一铲子下落,都有可能触碰到新的秘密。

   “挖掘过程中四周开始出现夯土垒成的台阶,一共21级,一级60厘米左右,一圈台阶就得挖一个礼拜。”武王墩考古队队员柴政良说。

   “我们采用类似‘CT’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来探测土下的情况。”柴政良解释道,地下介质导电性各不相同,他们收集不同地层的电阻率,从而判断土下的情况,确保挖掘工作安全有序。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面对刚出土的脆弱文物,如何做好保护成了另一大难题。

   “打开椁室后,椁室内充满水,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文物,处于饱水状态,出土后亟需保护处理。”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自项目之始,便牵头制定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低氧灭菌室内,发掘出漆木器等文物被安排在一间充满氮气的房间,“这里就是出土文物的‘安全屋’,通过模拟原始埋藏环境,避免文物受损。”武王墩考古队队员柴政良说。

  此外,张治国表示,科技考古手段还应用于墓葬考古测年、墨书红外识别、人骨DNA研究等工作中。

  比如,专家们在对人骨DNA进行分析比对后,推断墓主为男性,死亡年龄在50岁及以上,在寿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史料中“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从秦国迎娶新妇”的记录。

  在多方支持下,现场建成了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标本库房等在内的近2万平方米配套场所。宫希成表示,希望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共同协作,运用科技手段和新工具,为后续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2:1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4 22:12 编辑

   相隔两千多年 还能“读”出什么?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站在发掘现场,绵延了2000多年的“风沙”迎面而来,黄土之下,沉睡的文明正缓缓苏醒。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2024年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表示,考古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和传承,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作为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陵,武王墩一号墓填补了科学发掘的楚系墓葬中顶级墓葬的空白。墓主所生活的时代,又处于强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前夜,对研究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历史也离不开考古学。柴政良说,对于楚国八百年历程,很多细节和故事都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比如关于楚考烈王的记载,只有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文字,而已出土的文物则提供了许多细节,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2024年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在发掘过程中,柴政良意外发现,在个别文物的漆面上残留了当时制作工匠遗留的指纹,“这些指纹就好似凝固的时间胶囊,一经打开,便感到我们在和古人对话。”

  宫希成说,需要了解如何从蛮荒走到如今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就来自这些真实久远的历史。绵延千年的文明传承,绝不止是史书上的记载。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漆案(2024年5月14日摄)。新华社发

  历史宛在眼前,文明辉光日新。

  考古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考古工作所承载的,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文字记者:屈彦、赵金正、吕岩昊

  视频记者:屈彦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李欢、黄博涵、冯筱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

梅州时空网站实名制认证通知
根据市网信办通知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乱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现所有网站论坛注册用户都需要实名制啦!!新老用户必须先进行实名制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发帖留言。立即认证

查看 »

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