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4 22:08 编辑
科技作支撑 让物件“保持”生命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考古工作绝非仅仅是“挖宝”,重大考古发现往往更加考验着考古人的智慧和耐力。
在不使用大型机械的前提下,如何将可以装满30多个标准泳池的约7万方封土移走?
考古人员在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清理出土文物(2024年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考古队员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用各类铲子、锄头,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像愚公一样,挖了一年半。
到了“挖填土”阶段,进度就更慢了,每一铲子下落,都有可能触碰到新的秘密。
“挖掘过程中四周开始出现夯土垒成的台阶,一共21级,一级60厘米左右,一圈台阶就得挖一个礼拜。”武王墩考古队队员柴政良说。
“我们采用类似‘CT’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来探测土下的情况。”柴政良解释道,地下介质导电性各不相同,他们收集不同地层的电阻率,从而判断土下的情况,确保挖掘工作安全有序。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面对刚出土的脆弱文物,如何做好保护成了另一大难题。
“打开椁室后,椁室内充满水,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文物,处于饱水状态,出土后亟需保护处理。”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自项目之始,便牵头制定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低氧灭菌室内,发掘出漆木器等文物被安排在一间充满氮气的房间,“这里就是出土文物的‘安全屋’,通过模拟原始埋藏环境,避免文物受损。”武王墩考古队队员柴政良说。
此外,张治国表示,科技考古手段还应用于墓葬考古测年、墨书红外识别、人骨DNA研究等工作中。
比如,专家们在对人骨DNA进行分析比对后,推断墓主为男性,死亡年龄在50岁及以上,在寿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史料中“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从秦国迎娶新妇”的记录。
在多方支持下,现场建成了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标本库房等在内的近2万平方米配套场所。宫希成表示,希望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共同协作,运用科技手段和新工具,为后续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