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工匠完成史诗般的86万字石刻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15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8-18 14: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20:10 编辑

大师级工匠完成史诗般的86万字石刻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经过四年的工作,李鸿鹏最近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完成了他的微雕刻项目,即86万字的《西游记》。

   红白相间的石雕描绘了中国经典猴王和他的三个弟子旅行的场景。李石头的平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现年70岁的李是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花了10年时间在石头上完成了《红楼梦》和《西游记》的微版画。

   “平均每格0.6毫米,我在雕刻时有一个参考,这样我就不会受到石头曲率的影响,”李说。“为了平静地专注于雕刻,我经常在晚上安静的时候开始工作,只是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他说:“我用于微雕刻的工具都是自制的,比如雕刻刀,它们甚至比针尖还要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磨刀。”。“我喜欢慢慢完善我的工作的过程。”

   他说:“在石头上刻一部经典小说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具有收藏和传承价值。”。“我的愿望是在石头上展示中国四部经典小说。”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李洪鹏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工作室展示他的微雕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18 14:2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8 14:31 编辑

文化中国行|遇见海南非遗:黎陶

   巍巍五指山苍茫翠绿,悠悠万泉河烟波浩渺。山水交融之间,黎族人民数千年来创造出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海南积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海南省三亚市的布曲村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至今依然保存着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掌握黎陶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近年来,三亚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探索陶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道路,黎陶产业焕发新活力。

  从古老的智慧到现代的传承,从原始的技艺到创新的融合,如今的黎陶不再仅仅作为生活的器皿,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感受这份来自海南岛深处的独特魅力。


  作者:赵玉和、郭良川、吴星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8-18 14:3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8:33 编辑

滇派内画:在创新中传承古老技艺
孙鸿雁(中)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向两位学员讲解创作要领(7月3日摄)
孙鸿雁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进行内画创作(7月3日摄)
新华社照片,昆明,2024年7月16日
新华社照片,昆明,2024年7月1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7:3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8:41 编辑

      新华社照片,昆明,2024年7月16日  
这是孙鸿雁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展出的内画工艺品(7月3日摄)
孙鸿雁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进行内画创作(7月3日摄)
孙鸿雁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进行内画创作(7月3日摄)
孙鸿雁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进行内画创作(7月3日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7:4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8:44 编辑


孙鸿雁在位于昆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传习馆内进行内画创作(7月3日摄)
新华社照片,昆明,2024年7月16日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画师把特制的画笔,伸入狭窄的瓶口反向绘画,将大千世界镶嵌于方寸之间。“滇派内画”是现代内画技艺中一种独具云南风情的派别。

  今年49岁的孙鸿雁是滇派内画非遗技艺创始人。1996年,孙鸿雁从故乡山东来到云南,将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入内画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派内画。

  滇派内画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颜料、工具的创新,以及紧跟时代的设计风格,收获了许多年轻人青睐。“作为文化载体的非遗技艺也要与时俱进,接纳并满足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创新中把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孙鸿雁说。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8:2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8:55 编辑

滇派内画:方寸之间展现云南美

   你是否见过在瓶子内部反向作画,方寸之间便有一幅乾坤?其实,这样的操作流程在昆明官渡古镇的一个传习馆内经常上演,而这超凡的技艺便是内画技艺
  
      走进位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室内格外幽静,古色古香的架子上,摆满着绘有精致图案的水晶球、玻璃壶、屏风……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图案都绘在瓶子内壁。再往里走,你会看到伏案在桌前的学生手持一个水晶瓶,用一根笔尖有弧度的竹制的细笔在瓶子内部勾画着……

      缘起:滇派内画的形成

   内画出现于清代,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素以“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著称,起源于画鼻烟壶,它是以特制的细笔,伸入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内反向作画。现代内画技艺有京、冀、鲁、粤、秦等流派。
(鼻烟壶)

   方寸绘丹青,小壶助精彩。说到内画,不得不提滇派内画非遗技艺创始人孙鸿雁。其实,作为滇派内画大师,孙鸿雁并非云南人,而是来自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

   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一次偶然看到了山东淄博电视台播放的“四大神笔”栏目,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的内画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好奇到着迷, 16岁那年,她拜入鲁派内画大师张广庆门下,一头扎进了内画世界。
      与云南的结缘是因为《五朵金花》这部老电影。因为被剧中云南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深深地吸引,孙鸿雁认定,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是内画创作的源泉,所以萌发了到云南的想法。1996年,20岁出头的孙鸿雁怀揣着对七彩云南的憧憬与向往,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从山东老家来到云南昆明,不曾想开启了滇派内画的大门,让古老的内画技艺在云南得到传承与发展。也正因为凭着这股倔劲,她将云南元素引入内画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派内画,并在2012年成功申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云南工艺美术的空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8: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9:10 编辑

   特色:自成一派 “滇”味浓

   内画流派主要是从地域上区分,技艺并没有多大差别。而滇派内画是继承了鲁派的传统技法,但是它与传统的鲁派还是有所区别的,以内画于心,外化于形。

   滇派内画之所以能自成一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挖掘。滇派内画的绘画题材以云南风土人情及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创作元素,融入云南的山川美景、民族文化、地方风俗等极具代表性的云南元素。

   为了把云南少数民族和风土人情元素融入内画,孙鸿雁足迹遍布云南16个州市和大小古镇。云南的山水在她的笔下流淌了二十多年。在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所陈列的作品中,你会看到站在牡丹花丛中的绿孔雀,甚至是梦幻仙境般的元阳梯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鹤图》,这也是她最满意的作品。其主要依托于云南黑颈鹤,以及她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热爱。从构图到绘画过程中,全是一气呵成的,整个作品完成需要4个月。她通过内画技艺,将云南的山水尽收瓶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这些年,孙鸿雁的一系列内画作品频频获奖,她也收获了“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内画艺术大师”“大国工匠”等荣誉。
   二是作画工具的特色制作。运用云南特有的金竹取代了传统笔杆,极大地提升画笔的韧性与柔软度,增强了绘画舒适感与美化度。

   “要学内画,先得学做笔”这是孙鸿雁经常对她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据了解,这个画笔在传统内画基础上改革创新了几次。传统笔杆用的是铁丝,而滇派内画选用的是金竹。新鲜的竹子晒一年半左右,可以保持一定水分又不会太干,弯曲后可以回到原处,如此作出的画笔,无论从细度、弧度,还是韧性上,都更适合于在狭小的瓶内空间创作,穿梭在狭窄的瓶口,游刃有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8: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9:19 编辑

   
    另外,笔头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在有弧度的笔尖上用丝线绑上胎毛或比较柔软的毛,操作流程也极具复杂。
   三是作画颜料的运用。运用云南本土的铁矿、铜矿等矿物颜料,使得颜料耐腐性强、色彩变化大、环保性能好,有时也会加一些金粉,丰富了色彩的变化性和色彩的民族特色感。

   一件内画作品诞生需要经历采风、创作、整理、构思、绘画等过程。在绘画时,作者需气收丹田,将气运至手臂和手腕,再传达至笔杆上。同时,作品的整体构思需要随时在脑海中呈现,先在瓶内用笔勾画出轮廓,然后进行上色,将云南山水尽收瓶中,整个流程少则一周,多则数月。所以除了考人的技艺以外,还有耐性,这也正是内画的魅力所在。
   传承:老手艺 新血液

   独具特色的滇派内画受到广大游客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市场受欢迎程度较为乐观,小到价值几十块,大到价值上百万元的滇派内画物品都会被爱好者收入囊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滇派内画如何才能更好地被时代需要?孙鸿雁认为,“被时代需要”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存在的关键,但她自始至终都很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怎样适应时代,内画技艺的根和魂不能丢。
   依托旅游大省的市场背景,滇派内画的产品也聚焦于旅游商品。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在原有的把玩、观赏价值上不断创新,设计具有实用性的作品。挂件、笔筒、茶叶罐、香水瓶等一系列融合传统技艺,又不乏时代感的“伴手礼”不断加入滇派内画家族,利用抖音、微信公众等新媒体平台来推广滇派内画,并不断参加“高端私人订制”和各类展会、博览会,全力推广滇派内画,广受各界好评。
   多年来,孙鸿雁在创作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广、传承滇派内画技艺。滇派内画打破固有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不再以少数人的传承为依托,不只传承技艺,而是要德艺并重。2014年,滇派内画传习馆开馆收徒,孙鸿雁对招收的徒弟全部免费传授技艺。在此之前,她创立的云南鸿雁内画艺术研究院,也早已开展了对滇派内画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据了解,滇派内画的传承,一部分是在学校通过宣讲,招收学生;另一部分则主要是教授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孙鸿雁教授、传承的主阵地则是在高校。从2000年开始,她陆续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内画选修课,“在高校做传承,生源稳定,传播面广,学习周期也有保证。”她说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孙鸿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孙鸿雁看来,年轻人更具有优势。“因为内画有时候是凭感觉和情感交融,一气呵成,而这需要五年左右的周期来积累基本功底,年轻人在这方面更容易把这个技艺传承好。另外,年轻人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群体,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冲击力,也更具云南特色。” 说到这里,孙鸿雁告诉记者,目前几乎云南所有的内画技师都出自她的门下,并在广阔的云岭大地上开花。

   “方寸之间现乾坤”,滇派内画以高超的内画技艺将云南山水和风土人情纳入瓶内,充分展示了云南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民族风俗、壮美的山川江河,丰富了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刘娅娟 策划

   文旅头条融媒体实习记者 李美溶 文/图

   部分图片由云南鸿雁内画艺术研究院提供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8:2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9:04 编辑

工匠们继续搭建屋顶
崔在一家工厂向学徒演示这项工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王倩和孙瑞生在太原报道称,装饰中国标志性建筑的琉璃瓦背后的工艺曾濒临灭绝,但在几位敬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再次蓬勃发展。

   中国历史建筑的一个标志性方面是它的屋顶和屋檐,主要覆盖着绿色、黄色和蓝色的瓷砖。

   在这些瓷砖和雕塑的背后,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工艺,至今仍在山西省阳城县流传。

   根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琉璃工程》,在紫禁城(也称为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十三陵的建筑中可以找到山西制造的琉璃瓦和其他部件。

   在古代,由于它们很难获得,普通人认为这些琉璃瓦比玉石更珍贵。

   这种工艺不仅在中国受到尊重。这种釉面物品出现在国外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中,如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和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2010年和2011年,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中国山西举办了“绿色、琥珀色、奶油色:被遗忘的陶瓷工作室艺术”展览,介绍了几乎被遗忘的艺术。展览背后是乔家族,他们早在元代(1271-1368)就制作了釉面陶瓷建筑砖和宗教雕塑,在明代(1368-1644)尤其多产。
该县有数十家工厂生产釉面瓷砖和雕塑。[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曾说过,乔氏家族无疑是山西釉料工艺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陈说,在出土的作品中,显然有家族的影响。

   早在历史上的北魏(386-534),建筑琉璃瓦就被用来装饰中国的皇宫。然而,直到明清(1644-1911)王朝,建筑琉璃瓦的使用才变得更加普遍,并达到了顶峰。在屋脊和屋檐上,常见的是以吉祥的野兽和生物为蓝本的瓷砖,展示了建筑的突出和规模。

   对于77岁的乔氏家族工艺传承人崔树林来说,这项技术在1600多年里没有改变,并在阳城复兴,为当地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

   阳城县建筑陶瓷协会会长石国平表示,该县有32家工厂生产釉面砖和雕塑,去年年产值达到5.6亿元人民币(8300万美元)。2008年,该工艺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8:2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9 19:03 编辑

   一组佛像,据信来自山西省阳城县乔家作坊,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崔说:“这项技术遵循了乔家的做法。”他补充说,一个简单的雕塑需要10多天的工作,需要经历20多个步骤,如成型和两次烧制——一次是粘土烧制,另一次是釉料烧制。

   琉璃瓦是中国传统建筑史上使用的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它是用粘土烧制而成的。釉色有黄色、绿色、黑色和蓝色。因为玻璃表面光滑,不吸水,这是保护木制建筑免受天气影响的好方法。

   尽管这项技能在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崔知道这项技能是多么接近于在国家进步的进程中消失。

   乔氏工匠以前经营家族企业,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在男性家庭成员中代代相传的技术技能和生产方法。1955年,阳城一家国有陶瓷厂成立,聘请乔成贤为技术员,打破了这一传统。乔把这门手艺教给了家人以外的人,包括崔。

   在“文化大革命”(1966-76)期间,与许多被视为古老过时的民间艺术一样,这种工艺几乎被抛弃了。1981年,当地文化中心邀请崔复兴玻璃工艺。

   崔在阳城的后泽窑村建造了一座4立方米长的窑,他招募了崔如霞和马希梅来帮助他把这件被遗忘的手艺复活。
   77岁的崔树林是乔家玻璃工艺的继承人,他在阳城的一个工作室里为一件陶器雕塑做了最后的润色。[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经过两年多的数千次试验,崔树林终于成功地恢复了这项工艺,完善了它的釉料配方。1985年,他筹集了10万元建立了一家工厂,生产釉面瓷砖和雕塑。

   这家工厂生产的铅基釉料低火陶器被用来装饰全国各地寺庙、宝塔和现代建筑的屋顶和墙壁。

   2013年,崔树林成立工作室,研究和传承乔式工艺。他希望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学习、宣传、展览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