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与木屑齐舞 翰墨共古籍同芳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75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7-10 19:35: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刻刀与木屑齐舞 翰墨共古籍同芳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订线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订线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齐栏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手工装订图书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折页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9:3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0 19:39 编辑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分页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订线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马萌青在修复雕版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拍摄的金陵刻经处的门口外景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印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9:3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0 19:41 编辑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印刷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刻版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工作人员在刻版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王康在刻版
刻刀与木屑齐舞
 6月27日,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王康在刻版。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淮海路35号的金陵刻经处,1866年由晚清知名学者杨仁山创立,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及流通于一体,完整保存了雕版水印和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时至今日,金陵刻经处仍然保持着以“雕版、刷印、装帧”为主要流程的手工制书传统。金陵刻经选本精严,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刻印考究,被业界称为“金陵本”。

  金陵刻经处的雕版印刷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遗存,历来由师徒世代口传身授。创立至今,这里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已传至第八代。金陵刻经印刷技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艺在金陵刻经处薪火相传,在他们的指尖绽放百年芳华。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9:46:31 | 只看该作者
痴迷砖雕的西安青年:刻刀为笔墨 古砖会“说话”

     中新网西安6月18日电 题:痴迷砖雕的西安青年:刻刀为笔墨 古砖会“说话”

  作者 李一璠 党田野

  仲夏时节,在秦岭山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内,可远眺山脉巍峨绵延,可近观乡野花浓草盛,此间隐匿着一间砖雕馆,记者走进其中一探究竟,只见砖雕手艺人倪朋辉正聚精会神地紧握刻刀,在古砖上仔细雕刻着。

刻刀与木屑齐舞
砖雕手艺人倪朋辉正在古砖上仔细雕刻。 党田野 摄

  西安青年倪朋辉出生于当地一个砖雕世家,耳濡目染下,儿时的他就对砖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在一家博物馆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物知识。怀揣着对砖雕传统技艺的喜爱,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职古砖雕刻师。”倪朋辉说。

  他介绍,砖雕拥有悠久的历史,曾被广泛使用为房屋的装饰构件。“制作一块合适的砖,是决定砖雕能否成功的关键。”倪朋辉谈道,传统的制砖工艺十分考究,需选用上好的粘土,经过存储、晾晒、粉碎、沥泥后,发酵三年除去土性,制成砖坯。砖坯制作好后,还需经过阴干、烧制、沁砖等工序。

  “看看这样一块好砖,制作周期长达数年。敲击砖身,声音清脆,如有钟磬之音。”倪朋辉说。记者环顾其工作室,此间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砖雕作品,包含人物肖像、历史典故、经典图腾等各异题材。

  “首先我们得把砖的尺寸进行定格,定格后画稿、打粗坯、细雕、修补、打磨,最终成型。经过多道工序后才能做出一件‘会讲故事’的作品。”倪朋辉一边制作一边介绍着。

刻刀与木屑齐舞
倪朋辉的砖雕作品。 党田野 摄

  除了制作雕刻用砖,倪朋辉还经常四处搜集古砖,在其砖雕馆内,陈列着众多不同年代的古砖。记者了解到,古代建筑多为砖石结构,作为装饰的砖雕也因此而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砖雕市场逐渐萎缩,这门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何为古砖注入新活力,成为倪朋辉这一批青年手艺人思考的课题。

  “如何更好地传承古老技艺,我认为需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要实用,又要蕴含古老技艺的韵味。就像把原先只用于‘王侯将相’的精美砖雕,融入百姓家里面,作为日常器具去使用一样。”倪朋辉称,无论用砖雕做背景墙、玄关,还是茶台、桌面摆件,都是在向人们展示这门古老的技艺以及雕刻之美。

刻刀与木屑齐舞
倪朋辉正在讲解砖雕制作技艺。 党田野 摄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项技艺,通过大家的创新创作,让古砖“讲述”更多鲜活的故事。闲暇之余,倪朋辉还将雕刻的过程通过视频分享于网络,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和关注砖雕。


  郭珍就是其中一位,抱着对砖雕的好奇,郭珍跟随倪朋辉学习砖雕技艺,她认为,古老的砖雕重归当代生活场景,有利于让更多人体会砖雕中深藏的中式美学。


  采访结束之际,夜幕将至。“工作室拥有‘推窗见终南’的视野,秦岭景色与千年前别无两样,每当这时我仿佛‘穿越’至古代,成为一名砖瓦匠人,在砖上刻画着动人的故事,享受在砖雕制作中的每一秒。”倪朋辉表示,未来将坚守传统技艺,制作更多富含新意的作品,赋予古砖新的生命和灵魂,让生硬古板的砖块焕发新生。(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9:5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0 19:51 编辑

泥塑、剪纸、戏文纸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大合唱”

   中新网菏泽7月3日电 题:泥塑、剪纸、戏文纸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大合唱”

  作者 曾玥

  如果将黄河文化比作一场大合唱,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其中的独特声部。

  去年正式施行的黄河保护法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开展黄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

  在“指挥棒”的作用下,黄河水滋养的文化更加百花齐放。

  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访山东菏泽,探寻泥塑、剪纸、戏文纸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故事。

  “嗨……呀,拉起来夯着!嗨……呀,拉起来夯着!”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市级非遗项目“菏泽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赵东民哼起一段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是早年间治理黄河筑堤修坝时,劳动者们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而形成的民歌。

  2022年,赵东民开始构思用泥塑表现黄河号子。为准确还原当时的场景,他反复回到黄河边重访修筑黄河大堤的老河工。从用的夯、唱的歌,到打夯的动作、拉土的场景,赵东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解细节,又用了三四个月制作、打磨、修改、定型。

刻刀与木屑齐舞
    市级非遗项目“菏泽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赵东民的泥塑作品《黄河号子》。(受访者供图)

  “没有生活,做出来的东西不会生动,也经不起推敲。”这是赵东民从父辈言传身教中习得的规矩。从业30余年的他已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菏泽泥塑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运用捏、塑、雕等技法,历经取泥、摔泥、醒放、塑形、上色等10多道工序,使用压刀、刮刀、锤子等近20种工具,一件泥塑从黄河胶泥到最终“出炉”的工艺品,短则一个多月,长则大半年。

  循着老一辈教的“章法”,赵东民又渐渐摸索出新的路径:他将自己进修学到的学院派雕塑技法与菏泽传统泥塑技艺相结合,又在以神话传说、古代人物为主的传统题材之外开拓更多现实题材。其中,黄河题材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块泥,从黄河中来,又“到黄河中去”。

  “老百姓在黄土地上种出来的是吃的粮食,用黄土地上的黄河胶泥捏出来的是‘精神粮食’。”赵东民说,这份“精神粮食”不仅是黄河沿岸民风民俗的具象表现,更是故土乡情。

  乡情,对于菏泽市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秀玲来说,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名字——黄河情。

  这也是她为一幅宽0.63米、长12米的剪纸作品取的名字。四川黄河九曲第一湾、宁夏丝绸之路驼队、山西壶口瀑布、河南三门峡大坝、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沿黄九省区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为展现黄河万里奔腾的恢弘气势,杨秀玲用“阳剪”表现水流,用“阴剪”表现两岸景观,融合南北两派的艺术风格,既追求大意大象,又注重精雕细琢。

刻刀与木屑齐舞
   菏泽市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秀玲的剪纸作品《黄河情》。(受访者供图)

  但“近乡情怯”。剪到《黄河情》的山东段时,杨秀玲放缓了手中的节奏。

  整幅作品耗时4个多月,山东部分用了近四分之一。从构思、绘图到剪纸、装裱,杨秀玲前后调整了3个版本,因为“总感觉少了一些东西”。

  她顿了一下,“我想表达的情感还不够”。

  当“母亲河”走进家族传承近300年的剪纸,杨秀玲在作品里找到了更深的共鸣。

  近年来,杨秀玲与30多名剪纸爱好者一起,组建起郓城剪纸艺术传承研究院,她的女儿和外甥女也参与其中。今年年初,杨秀玲在菏泽市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推进“非遗+文化”的结合 促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建议》,呼吁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建设有关非遗的文化产业基地,开拓手造“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正在开辟非遗“新路子”的,还有省级非遗项目“曹县戏文纸扎”传承人赵曼丽。

  站在大型非遗项目作品《黄河谣》前,她用本土方言诵起民间歌谣。在她看来,这是进行二次艺术创作的“音符”和“乐谱”。

  2023年春,赵曼丽带着100多名中小学生历时两个多月,以鲁西南地区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为载体,用戏文纸扎、面塑、泥塑等非遗技艺与综合材料,再现尧作成阳、舜渔雷泽、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以及春耕、播种、运粮等生活场景,组成作品《黄河谣》。

刻刀与木屑齐舞
   山东省非遗项目“曹县戏文纸扎”传承人赵曼丽和100多名中小学生历时两个月完成的大型非遗项目作品《黄河谣》,其中再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曾玥 摄

  “通过这样的创作,既能让孩子们了解从古到今黄河岸边的人物和故事,与远古‘对话’,又能让他们学习非遗技艺,创造他们心中的时代风貌。”赵曼丽说,民谣打通了历史故事与现代艺术的情感共鸣,“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黄河水滋养的精神财富,需要孩子们去感受、去创造、去继承、去发扬”。

  近日,赵东民正在准备“非遗进校园”的新课纲,杨秀玲带着新学员投入到汉服剪纸的创作中,赵曼丽构想的非遗新项目也已初具雏形。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大合唱”弦歌不辍,回响不息。(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8:4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1 08:50 编辑

百年非遗黄岩翻簧竹雕:现代工艺助力传承创新

   中新网台州7月4日电(傅飞扬 庄嘉瑜)高60厘米,对角宽28厘米,16片竹簧斗角拼合而成瓶身。瓶颈两侧,孔雀雕像“昂视前方”;瓶面上,两只孔雀“翩翩起舞”。

  暑假期间,走进浙江台州黄岩博物馆展厅,一件翻簧孔雀花瓶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经过岁月沉淀,它的瓶面透出琥珀般的动人光泽。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主要品种,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翻簧竹雕历史悠久,始创于清晚期,距今有近200年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簧竹雕曾名噪一时、远销海外,也曾受到市场冲击,困难重重。

  立足新时代,百年非遗如何书写新故事?

  斑驳的木桌前,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与儿子罗文驰伏案雕刻。临近耄耋之年,握起刻刀,罗启松的动作依然娴熟稳健。

  “1995年,我正式退休,那时黄岩翻簧厂已经10多年没有生产,我心想,这门技艺不能断在我们手上,便向政府反映,同时动员厂里的老工人一起投身这项事业。”罗启松说。

  在黄岩翻簧竹雕传承人顾启望看来,翻簧竹雕的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很高,大大削弱了它的市场竞争力,“如今愿意‘坐冷板凳’的年轻人很少,这门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85后”青年吕志贤是顾启望的徒弟之一,从事翻簧竹雕10余年。2015年底,吕志贤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在与其他手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中,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刻刀与木屑齐舞
吕志贤制作翻簧竹雕。颜彤供图

  多年来,罗文驰、吕志贤等年轻一辈从未放弃对翻簧竹雕的传承与创新。

  2017年,罗文驰弃用胶水黏合,以添加软化剂代替煮簧环节,展平竹簧。尝试后,高延展性的竹簧让翻簧竹雕有了降本增效的可能。

  黄岩是“中国模具之乡”,彼时,罗文驰受模塑制作流程启发,希望将模塑定制工艺应用于翻簧竹雕。“当时我请教了模塑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告诉我,模具定制工艺可以运用在木料上。”罗文驰说,红木质地坚硬,容易损坏机床刀具,他们尝试了很多次,才把机床参数调整至合适的数据。

刻刀与木屑齐舞
翻簧竹雕作品。颜彤供图

  于是,罗文驰将翻簧竹雕作品工序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器型制作,用3D软件设计器型图样,再交由模塑工厂,用模具雕刻技术加工木料,实现器型量产;另一部分则是手工作业,用软化后的竹簧雕刻图案,最后用镶嵌工艺合二为一。

  “全手工制作同类作品,一两个月才能做一个,价格在万元以上。如今,一天就能做三四个,价格也降到千元左右,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罗文驰说。

  吕志贤也尝试用现代工艺结合传统非遗技艺。他订购成品罐身带至展会,现场以翻簧竹雕工艺制作罐盖,并接受定制图案,售价从50元到80元不等。“这种产品特别好卖,一个盖子没做完,就有人排队等下一个。”吕志贤说。

  翻簧竹雕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学习要求高。为播撒“传承星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罗启松、罗文驰、吕志贤、戴剑雄等人将翻簧竹雕引入校园。

  作为黄岩澄江中学的美术老师,戴剑雄向学校申请教学场地,自编教材,开设两周一次的翻簧竹雕固定课程。“学生们都喜欢翻簧竹雕,开班授课能起到普及和宣传的作用。”他说。

  出生于2006年的金璐是罗文驰的学生,她喜欢雕刻花草和Q版动物,也会以热播剧的影视人物为原型,将现代文化融入其中,“我很喜欢翻簧竹雕,未来也会继续学习,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9:1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1 09:30 编辑

道中华丨看非遗滚灯如何制作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非遗滚灯,起源于宋朝时期,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复原了一个滚灯,深深的致敬手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9:2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1 09:30 编辑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刻刀与木屑齐舞
   非遗滚灯,起源于宋朝时期,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复原了一个滚灯,深深的致敬手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9:36:34 | 只看该作者
江西:国潮文创成了乡村“新特产”

        新华社记者陈毓珊

  点一杯以年画为拉花的“财神拿铁”,漫步赏景,一面是山花烂漫,一面是徽式古趣,好不自在。这是记者日前探访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篁岭天街的感受。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乡村文化被“激活”,一些曾“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景点。游客在近距离观赏、沉浸式体验乡土文化之余,也将富有乡村特色的“土特产”装进行囊,让乡村旅游的“余温”伴随返程。

  28岁的李青在篁岭天街的一家油纸伞店,买了一把油纸伞。酷爱新中式风格的她,期待撑着这把手工绘制的纸伞,“打卡”更多美丽的风景。
刻刀与木屑齐舞
  在江西婺源县甲路村,刷好桐油的油纸伞正在等待晾干。(受访者供图)

  历史逾800年的甲路纸伞诞生于婺源县甲路村,在江南地区远近闻名。2021年,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撑起婺源乡村旅游古朴浪漫的甲路纸伞,被越来越多游客选购为记忆乡愁的潮流单品。

  “最多时一天能卖出100多把油纸伞。”经营油纸伞店的店主曹文娟说,“这两年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非遗产品也可以‘潮’起来。”

  农民画装进咖啡杯,柿子、桔子等做成寓意“柿柿如意”“大吉大利”的冰箱贴,将姓名刻进米粒制成手串……在江西,文创产品在乡村有了“新款式”,不仅融入国潮新意,也保留了乡村“风味”。

  1931年,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如今,江西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看旧址、住农家、吃红军餐、喝红井水成了前往赣南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方式。

  “过去我们到这里旅游,总会带一些农副产品回去。现在再来到这里,发现伴手礼有了新选择。”从江西南昌到瑞金旅游的叶先生说。
刻刀与木屑齐舞
  在位于瑞金的江西中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特色建筑被制成拼装积木。(受访者供图)

  推开文创商店的大门,国潮范十足的“红色周边”让人眼前一亮。当地特色建筑、武器装备等特色IP被制成拼装积木,尤其受年轻一代喜爱。拼装积木智能制造企业江西中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李刚明介绍,青少年在瑞金参观游玩、学习历史之余,还能通过他们喜爱的文创产品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寓教于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9:4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1 09:51 编辑

   指尖精巧传非遗

   春节期间,在素有“客家摇篮”美誉的赣州市赣县区,人们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幸福而忙碌地度过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近日,市级非遗(食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兆福向记者展示他刚用面粉制作的“金鳞”(鲤鱼)。在赣县区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每逢重大节假日、修建祠堂庙宇、联修姓氏族谱或举办大型庙会等活动时,人们都会用面粉捏制成水果、菜肴和鱼虾龟兔等作为供品,祈求福禄平安、天下和谐。这些做工考究、栩栩如生的供品,叫做食贡。
刻刀与木屑齐舞
1月10日,钟兆福(右)与食贡制作爱好者交流食贡制作技艺
刻刀与木屑齐舞
各式各样的食贡栩栩如生
刻刀与木屑齐舞
当地主播记录钟兆福制作食贡的过程
刻刀与木屑齐舞
钟兆福在捏制初坯。
刻刀与木屑齐舞
钟兆福展示做好的“红鲤鱼”。

  钟兆福20岁开始学习制作食贡,其祖父钟延文是赣县区南山片有名的厨师,也是当时唯一会做食贡的民间艺人。钟延文先后收徒20多人,最终只有钟兆福坚持下来。后来,钟兆福对食贡进行了改良,让它能够长期保存。

  除了逢年过节制作食贡,钟兆福还在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深圳文博会等节庆展览中,将食贡艺术带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了“优秀传承人展示奖”。钟兆福说,希望这项用指尖捏出各类物品的非遗技艺可以被更多人熟悉,并得到弘扬和传承。(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继红 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 通讯员朱建华 摄影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