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京地铁老人争座”事件:没有“老少对立”,只有对违法行为的批判
【新闻原声】6月24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北京地铁10号线 上,一老人要一女子让座,女子称可以给别人让座,但不给他让座。老人随即对女子动手袭扰,将拐杖放在女子双腿中间一阵横扫。6月25日,北京公交警方通报,65岁的老人叶某某因扰乱乘车秩序已被行拘。
北京地铁老人与年轻女子的“争座”纷争已经过去数日,警方也对当事老人的不当行为给出了定性作出了处罚。此事在网络和纸媒上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自带某种角色代入感,或为老人“鸣不平”,或力挺年轻女乘客指责老人言行失当,似乎都有道理。
老人出门坐公共交通确实不容易,地铁站上上下下的,对脑力腿脚都是考验,上了车指望有人给让个座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没人让座,是不是就可以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对别人恶语相加甚至拳脚相向?过了,必须打住。
让不让座是道德层面的选择,一旦动了手,那可能就是法律层面的案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触犯法律远比道德上的犯错后果严重,影响恶劣。这也是网上一边倒地批评当事老人的主要原因。
舆论喧嚣的背后,很容易看到人们对如今年轻人的同情和共情。在感受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内卷是真切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老年人享受退休生活的时候,大批年轻人扛着学习或者生活的压力穿行在一趟趟公交车上,一列列地铁车厢里……早上,他们可能晚上没睡好想趁着坐车小憩一会养养精神;或是晚上,一天忙碌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就想坐着恢复一下体力。他们是否有不让座的权利?只要不是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没有问题!
尊老和爱幼,在我们对传统美德的表述中总是相伴出现。但是在让不让座的语境下,我们似乎只在意“尊老”,却忽视了“爱幼”——这么说有点脱离了尊老爱幼本身的字面意思,但我们一定要领会老祖宗给我们总结的这些美德背后的逻辑,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最高级的善良,却也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做人“心法”,无论你是否接受过文化教育,一听就会的那种。
作为年轻人,如果身旁的老人是自己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除非特殊情况,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会第一时间让长辈坐下。
作为老年人,试想如果车上的年轻人是您的子女孙儿辈,您知道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为家庭奔忙,又熬夜了没休息好,心疼还来不及呢,哪还会计较自己站着而他们坐着?
当然,这场景未免太理想化。但即便不是看到年轻人就想到自家晚辈,看到老年人就想到自家长辈式的“爱屋及乌”,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是个正常人都懂的。
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出门碰到个人遇到个事,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发狠,谁愿意出门找气受呢?好好说话好好商量,相互谦让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心情愉悦才会感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需要再提一嘴的是,这样事情只会是个案,绝非我们社会的普遍现象。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此事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爆点”是当事人的不当言行触及人们对善恶的认知底线甚至触犯法律。对于那些借题发挥,刻意制造所谓老人与年轻人“群体对立”的别有用心者,我们应该警惕,绝不能让他们带偏节奏,带坏风气。
宋学伟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