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18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
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

           默 达

    又到暑期研学季,却有研学机构摇身一变,自诩“公益”,实则只为一己私利。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部分研学机构推出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招募所谓“志愿者”参加“公益讲堂”“暑期支教夏令营”等,并收取上万元费用,引发关注。6月18日,当地通报对违规开展研学的排查情况,并公布下一步整治措施。

    优质的研学产品,可以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分担家长的“带娃压力”。然而,研学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类无资质的机构和带队老师都想来分一杯羹。以报道中提到的“研学支教”为例,动辄收费数万元,实际参与时间却严重不足;靠“卖惨式营销”吸引家长,却也成了压低食宿开支的借口;极少数能提供相应证明,更多则是虚假宣传、摆拍镀金……

    从通报提供的信息来看,本地社会组织和在本地注册的旅行社并未直接开展“公益支教”相关的研学游活动,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开展的支教活动中,确实存在未报备、无资质等情况。然而,这仅仅是明面上的问题,仍有存在于边缘地带的、定义模糊的商业项目,需要更深入的专项整治。

    公益不能沦为生意,支教更不能变成走过场、发证书。近年来,全国上下、各类单位和组织都热衷于参与支教等公益活动,大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然而,个别机构的行程安排,或是与支教八竿子打不着,或是缺少系统的培训和严肃的纪律,如何真正做到回馈社会?

    到贫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这是体验生活而非参与公益;和当地的学生们玩耍合影、交换礼品,这是友好交流但也谈不上支教。支教应是一项目标明确、计划周密、专业性强的活动,要深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和学生们的心田,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饮水思源服务社会。对蒙在鼓里的孩子和家长而言,打着支教旗号的粗劣研学活动,不仅“坑钱”还“害人”;对当地而言,无组织无纪律的“支教团”可能只是“旁观者”乃至“闯入者”,徒增其扰;上升到支教这项事业,也会消解其严肃性和使命感,糟践前人的努力,阻碍后人的热情。

    公益能否和研学相结合?这也是此次事件带给许多人的思考。不可否认,部分适合学生参与的公益项目,能够提供宝贵的“社会课堂”,有效开展情感和道德教育。然而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方面,坚持公益性,在必要范围内开支,绝不能“围着钱转”;另一方面,做好研学本分,完善资质、确保安全、突出教育意义。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性格测试
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可这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公司”“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林勉/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别让“霸凌式教育”扭曲了孩子


    钟 颐

    6月17日,此前被媒体曝光的“教育专家”赵菊英账号“家访中国”被封。消息一出,“全体鼓掌”。

    这个结果不算意外。上个月初,其家访视频已引发巨大争议: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要求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手办,还在对方的房间里安装监控、声称会随时检查……其简单粗暴蛮横,即便是一个成年人也会感到生理不适,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家长不仅袖手旁观,还奉为圭臬。不禁要问:这都2024了,如此让人窒息的“霸凌式教育”,为何仍被追捧?

    只要“唯分数论”尚有市场,就难免有人“病急乱投医”。当成功的定义被窄化为“考上好学校”,“一切为学习让路”就变得天经地义。赵菊英正是深谙此道,她对外宣称培养过天才孩子,有“33年资深家庭教育”经验,“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超过1000场”。精心经营和包装人设,叠加教育焦虑,于是“愿者上钩”,着了“流量生意”的道。

    讽刺的是,拥有不少“信徒”的赵菊英,只是一个“野生专家”。别看名头吹得震天响,却没几个能经得起实锤。比如,她自称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庭学校双讲师,但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官网上目前查无此人;她在书作自述中多次称“不会英语”,却考取了多门英语国家的证书。倒是有教育局工作人员证实,赵菊英是一个退休老师。自身不正,何以育人?后知后觉的家长们,不知会作何感想。

    所有反常识的教育,都是“毁”人不倦。正如有专家指出,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强迫。不可否认,某些时候,适当的惩戒的确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边界、讲究方法、正视个体差异。最起码的一点,是尊重对方的人格;不能光顾着批评,也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启发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总之,多一些平等沟通的耐心,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说教。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说:“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观一旦走偏,哪怕倒了一个“赵菊英”,也难保“李菊英”“张菊英”不会“前赴后继”;就像“霸凌式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诸如“精英式教育”“拔苗助长式教育”,同样可能以相似的面孔,成为下一条新闻里的主角。

    赵菊英从“网红”走向“凉凉”,也暴露了家庭教育市场的鱼龙混杂。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监管、及时跟进、夯实平台责任的同时,也不妨坚持公益属性,多渠道增加服务供给,纾解大家的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