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27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1:54 编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在2024年的初夏,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从南海深处传来——两艘明代沉船的神秘面纱被中国考古团队揭开。

   这次发现不仅令考古界为之振奋,更为我们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这两艘沉船,藏身在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的海域,深处约1500米的海底。

   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的精心调查与发掘,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这些文物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其中不乏青花瓷、青釉瓷等珍贵品种。

   这次发现的一号沉船,据推测其始发港可能是广东或福建沿海,目的地或许是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马六甲。

   船上装载了大量外销的陶瓷器,数量超过十万件。

   而二号沉船则可能是从马六甲装载了原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的商船。

   这两艘船的发现,不仅展示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更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这次深海考古的成功,得益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严格运用,以及深潜技术和装备的支持。

   这是我国首次对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突破。

   展望未来,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将更加深入。

   计划在2024年3月至4月开展的第三阶段考古调查中,将重点放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同时对南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进行深海考古调查。

   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南海历史航线航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秘密,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对于热爱历史、考古和文物的广大读者来说,这一发现无疑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海洋贸易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活力。

   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和理解古代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会。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提取文物900余件(套)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从沉船遗址提取出的部分文物(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新华社海口6月13日电(记者王鹏、周慧敏)记者13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从沉船遗址提取出的部分文物(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当天,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据介绍,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遗址遗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10万件。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文物工作者使用深潜设备对水下文物进行提取 (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记者了解到,一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 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文物38件。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为深海考古进行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这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此次深海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为深海考古进行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1:40 编辑

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中国”重要进展!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千米深蓝之下,两艘古代沉船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


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两处沉船遗址的考古成果。经考古调查发现,遗址保存相对完好,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碧波之下的两艘古代沉船,究竟揭示了怎样的传奇?


这是一段鲜活生动的古代传奇——


考古调查确认,一号沉船遗址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二号沉船遗址核心区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


在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文物超10万件,三个阶段调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珐华等瓷器,以及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二号沉船遗址则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文物38件。


“一号沉船满载外销的陶瓷器,二号沉船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推测一号、二号沉船皆为民间私人贸易商船。”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始发港可能为广东或福建沿海,前往贸易中转地马六甲;二号沉船可能在马六甲装载原木,返回广东或福建沿海港口。


“两处沉船遗址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尤其是一号沉船的珐华器、二号沉船的乌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宋建忠说。


象形执壶、珐华梅瓶、青花人物纹罐……今天,凝视着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如同打开了一个个封存百年的“时光宝盒”。数百年前,这片蓝色海域上往来不息的商船、漂泊远游的船客,仿佛跃然于眼前,与我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象形执壶(国家文物局供图)

这是科技人文携手同行的现代传奇——


乘坐着载人潜水器,下至常规潜水无法达到的深度调查、记录、研究遗址,提取文物和样品,亲眼目睹如山般堆积的陶瓷器……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两处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也是科技与考古携手并肩的生动写照。


据悉,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例如,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等。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文物提取(国家文物局供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此次深海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载人潜水器布放(国家文物局供图)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王忠云介绍,下一步,在做好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前提下,将及时整理、发表水下考古重要成果,尽快推出深海考古专题展览,出版出水文物精品图录等。


此外,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专项资源调查也将继续开展,进一步摸清家底,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我们期待,在未来,两处沉船遗址能够讲述更多先辈在风雨中探索出一条条通向远方航路的精彩历史,更多考古发现揭示千百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的动人篇章。

   来源:新华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2:15 编辑

尘封海底500年!我国在沉船考古中首次发现珐华瓷器

   尘封海底500年,珐华瓷器惊艳出水。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琼海召开发布会,发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海南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出水珐华瓷器,系我国在沉船考古中首次发现。

   500年

   尘封的瓷器惊艳出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考古调查探明,船货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色彩斑斓的珐华瓷器。

   珐华,又称为“珐花”“法华”,是一种具有独特装饰效果与民族风格的陶瓷彩绘品种,其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观赏性十足。

   “这是我国沉船考古中首次发现的珐华器,意义重大。”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的珐华器器形多为罐和梅瓶。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海南日报记者见到了部分珐华瓷器正静静地“躺”在特制的脱盐水池中,其中一个蓝色的珐华梅瓶十分吸引眼球。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从沉船遗址提取出的珐华梅瓶。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这件珐华梅瓶以孔雀蓝打底,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立体纹饰,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风格,极具清新典雅之气。

   在水中尘封500余年,珐华梅瓶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细看瓶身,通体的蓝,蓝得鲜艳且通透;花蕊上点缀的黄,黄如金珀;花瓣上的白,又白如洁玉。难怪学者常用“釉色晶莹肥润”来描绘珐华瓷器。

   “在众多出水文物中,珐华瓷器最令人惊艳。”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也如此认为。他介绍,在部分珐华瓷器的表面,出现了主体纹饰贴上黄金金箔的工艺,这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由于珐华瓷器在历史上流行的时期比较短暂,以至于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

   “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福建博物院研究馆员栗建安表示,这批珐华器质量极高,纹样、颜色等具有伊斯兰文化的因素,这也让专家对当时贸易体制有了新的设想:明中期除了民间产品的交流,是否存在更高档次的交流?

   1500米

   深蓝之下探秘遗珍

   1500米的深海,温度常年在3℃,海底无光,漆黑一片。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打捞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历时一年,考古调查队取得重大成果,背后,是科技的支撑,也是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探索。

   “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深海考古队副领队张凝灏全程参与了此次考古调查。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沉船遗址的照片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感。后来,他下到海底作业,他说,那又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探索二号科考船。

   “第一次在海底看到大规模的沉船遗址,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在载人潜水器里,张凝灏操控镜头,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去放大遗址的细节和局部,他说,这和观看视频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据统计,三个阶段的考古工作共有214人次参航。他们中,既有经验资深的考古工作者,也有青年考古新锐。

   “95后”黄泽鹏在物探航测组,在第一阶段的考古调查中,他的主要工作是反复观看影像资料,将一件件水下文物的精准定位标注在图上。

   “深海考古不同于陆地考古,陆地上出土的文物经常是随着发掘的进度逐渐一点点出现。而在深海考古中,想要找出和归纳总结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具有明确的意识和概念,才能避免在海量堆积的文物面前眼花缭乱。”黄泽鹏说。

   烈日下,骤雨里,考古工作者紧张而有序地守护着“深海勇士”号每次的出征与归来。

   经过三个阶段考古调查,他们终于探明了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获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遗址部分区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情况,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推动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记者:刘晓惠

   来源:海南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2:21 编辑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揭开两艘古代沉船神秘面纱的深海之旅

   近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及另外两艘古代沉船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深海考古之旅不仅揭示了古代船只的珍贵遗物,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文化交流以及航海技术的奥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秘的海底世界,揭开这些沉船的面纱。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发现与初步探索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是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被意外发现的。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潜水技术和遥感设备,在深海中发现了这艘沉睡数百年的古代沉船。沉船所在的海域水深达数千米,环境恶劣,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初步探索中,科学家们发现这艘沉船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船体结构依稀可见。通过潜水员的实地勘察和采样分析,他们发现沉船上散落着大量的陶瓷器、金属器以及木质遗物等。这些遗物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航海技术、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二、南海两艘古代沉船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


   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进一步扩大了搜索范围,并成功发现了另外两艘古代沉船。这两艘沉船同样位于深海之中,且保存状况也相对较好。


   通过对这两艘沉船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珍贵的遗物。这些遗物中包括精美的瓷器、独特的金属工艺品以及雕刻精美的木质构件等。这些遗物的样式和风格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对沉船周围环境的分析,推断出这些沉船可能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为我们了解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海上贸易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古代沉船遗物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这些古代沉船遗物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首先,它们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这些沉船可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它们见证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其次,这些遗物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沉船结构、遗物材质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航海技术的发达程度以及船舶制造的精湛技艺。


   最后,这些沉船遗物的发现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通过对遗物风格、图案以及铭文等方面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


   四、南海沉船考古的未来展望与意义


   南海沉船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还为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考古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有望在未来发现更多珍贵的古代沉船和遗物。


   同时,南海沉船考古工作也对于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推动海洋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对这些沉船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之,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及另外两艘古代沉船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海上贸易、文化交流以及航海技术的神秘面纱。这些沉船遗物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还为我们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考古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南海沉船考古工作中取得更多的发现和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2:41 编辑

仅重48克!这件国宝级文物真品,首次展出

   15日,“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马王堆曲裾式素纱单衣出现在公开展览中,这是该文物自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1号墓之后,首次以公开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曲裾式素纱单衣

   曲裾式素纱单衣整体尺寸更大

   重量却比直裾素纱单衣轻1克

   曲裾式素纱单衣的衣料为轻薄、未经染色的平纹方孔素纱织物,袖口和衣领用绢做装饰。整件单衣薄如蝉翼、轻若云雾,仅重48克。

   它与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49克重的直裾素纱单衣,同为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直裾式素纱单衣

   与展出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中的49克重直裾式素纱单衣相比,这件曲裾式素纱单衣形制明显不同。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直裾和曲裾最大的不同就是衣襟长度和穿法,曲裾的衣襟较长,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曲裾式素纱单衣整体尺寸也更大,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重量却比直裾素纱单衣更轻了1克。

   此外,不同于直裾式素纱单衣以绒圈锦为领、袖,曲裾式素纱单衣则以白绢装饰领、袖。再加上两件衣服在墓中受浸受染程度不一,曲裾式素纱单衣整体呈现出来的颜色更浅淡,更显飘若无物。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马王堆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发现的丝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图案之丰富,在全世界罕见。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些丝织品的整理研究从未停止。

   出土于马王堆3号墓的“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对鸟菱形纹绮丝绵袍残片首次亮相带来最新研究成果。在这些残片上,研究人员发现了成竖排排列的篆书“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用织机织入的成句文字。

   展览首次展出了马王堆一号墓主人辛追夫人梳妆奁“九子漆奁”里面一个小物件——丝质针衣。这件针衣用细竹条编成帘状,两面蒙上丝织物,拦腰缝一丝带,可以折转,把针线包裹在里面,属于精致的生活器物。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丝质针衣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制片人/王兴栋 主编/米莎

   总台记者/姜文婧

   来源:央视新闻


首次展出!国宝级文物曲裾素纱单衣真品亮相新展
新华社长沙6月15日电(记者张玉洁、戴斌、林建杰)“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15日在湖南博物院开幕,国宝级文物曲裾素纱单衣真品等展品为首次展出。
  这是曲裾素纱单衣(真品)。湖南博物院供图

  这是记者从展览开幕式上获悉的。据介绍,此次展览由湖南博物院和罗马文化遗产监督管理局联合策划,展品总计200余件/套,来自我国湖南博物院和意大利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等19家博物馆,涉及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玻璃器、玉器、雕塑等多种类别。其中,曲裾素纱单衣真品和辛追墓T形帛画真品作为中国的国宝级文物在这场展览上亮相。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辛追墓T形帛画(真品)(6月14日摄)。湖南博物院供图

  素纱单衣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目前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也就是辛追墓。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去世时年约50岁,其生活的年代距今2200多年。

  中方策展人、湖南博物院博士后许宁宁告诉记者,湖南博物院在网上征集网民最期待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中方文物时,投票最高的是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有两件,一件是直裾,一件是曲裾,都是右衽。其中,直裾的是49克,衣长128厘米;曲裾的是48克,衣长160厘米。曲裾的素纱单衣在工艺上相对更高超,因为它更长、更宽,却还轻1克。”许宁宁说,“直裾素纱单衣在馆内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中常年展出,此次展览中,我们特意安排了这件从未对外展出过的曲裾素纱单衣真品。”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曲裾素纱单衣(真品)(6月14日摄)。湖南博物院供图

  在这次展览上,罗马珍品“描绘珀耳修斯和安德罗墨达的彩绘石膏壁画”是自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入藏以来首次对外展出。“这幅半月形壁画来自公元4世纪后半叶,描绘了英雄救美的神话故事。”罗马文化遗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克劳迪奥·帕里西·普雷西切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此次罗马展出的138件/套展品主要来自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均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这是“描绘珀耳修斯和安德罗墨达的彩绘石膏壁画”(真品)(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聚焦“女性”,以女性生命中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情感生活三个主要生活场景为脉络,再现两千年前东西方文化中绚丽多彩的女性叙事,通过东西方文物“对话”的方式,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们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展览将于10月7日闭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6 12:23 编辑

武王墩墓发现楚王的蒸锅,锅腿竟然能折叠,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它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在清理墓葬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楚王的“蒸锅”,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个锅非常高级,因为锅腿可以折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设计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揭秘: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9年,经过上级部门审批,考古工作人员决定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初步判断,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作人员在墓中出土大量的珍贵文物,比如:大鼎、漆耳杯、漆木瑟等等。经过测量,武王墩墓发现的“大鼎”,初步测量口径为88.2厘米至88.8厘米,通高约为112厘米,单从口径上看,它绝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楚国大鼎,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看到墓中出土的这件文物后,很多网友都表示: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楚大鼎”,可以改名为“楚二鼎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通过墓内出土的器物,结合墓葬的规模,以及相关资料,专家们推测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在整理遗址内发现的文物的时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文物,却意外地获得关注,这文物是“青铜甗(yǎn)”,我们可以看到,这件文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与墓中出土的其他两件甗相比,造型有些类似,都是有三条腿。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在武王墩墓中,工作人员出土的三件青铜甗,只有一件在造型上最为“独特”,我们可以看到它三足高挑纤细,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折叠,在三足的膝盖处设置折叠机关,且隐藏在兽面花纹后,可以折叠90度,这样的设计绝对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看到这样文物,很多人都觉得它们有些眼熟,其实它们就是现代的“蒸锅”,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甗”演变而成的,墓中发现的“鼎”独特的设计,也让专家们非常好奇,这样的设计的用途是什么呢?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经过研究才发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方便食用者,青铜甗的功能类似于“蒸锅”,如果这件器物被直接搬到餐桌上,会因为足太高,导致食用者不方便食用里面的食物,正因如此,它才会被设计成折叠款,这样一来,它被端到餐桌上食用者就可以轻松食用了。


   看到这样的设计,我们只能说,古代的工匠真的非常聪明,他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更为方便的器具,最关键的是,自带“折叠腿儿”的青铜甗被发现,还说明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古人在注重审美的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当青铜甗的三足直立的时候,它摇身一变就会变成“蒸锅”,而折叠的时候又变成一件餐具。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不得不说,青铜甗的用途真的是多元化,让我们感到新奇,而这件文物能被放在墓葬中保存下来,足以证明墓主对它的喜爱,各位读者,看到武王墩墓出土的自带“折叠腿儿”的青铜甗,你想说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感叹,华夏文物的神秘,共同见证古人的智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7 17:12 编辑

在保留至今的街道上的惊喜邂逅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福州三坊七巷的一些巷弄有一扇独特的大门:(左上角顺时针方向)文儒巷;公巷;塔巷;安民巷;伊金巷;黄巷;和郎官巷。中国日报

   我们必须小心驾驶无人机,以避免与鹦鹉在半空中相撞。

   在我们遇到一个男人带着他的鹦鹉去飞的前一天,我们的摄制组把机器撞到拱门的顶部后,已经付钱修理了机器,就像其他人带狗散步一样。

   我想,就像你一样。

   我们的摄影师告诉他,他担心撞到这只鸟,并指出我们的无人机“几乎肯定比这只动物更贵”。“不可能!”那家伙回答。“这只鸟的价值肯定更高!”

   作为一部探索福州三坊七巷的纪录片的主持人,这是我最不希望遇到的事情之一。

   但是,正如我所发现的,这个占地40公顷、约有200座古代住宅的社区有很多惊喜。

   我没想到我会用木槌在树桩上敲猪肉,或者在传统的歌剧舞台上弹奏三弦琴,更不用说和一个200多年前焚烧了1000多公吨鸦片的人的亲戚交朋友了。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2月10日,游客们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出各种金鱼灯的姿势。魏培泉/新华社

   我开始参观一家老餐馆,餐馆老板教我做肉馅饺子。

   也就是说,大块的猪肉裹在捣碎成条状的大块猪肉中。

   我的主人解释说,这种当地美食,翻译过来就是“肉燕”——指的是鸟——可以追溯到140年前的清朝(1644-1911)光绪皇帝。

   他讲述了它的历史,我们用木槌在一个抛光的树桩上敲击猪肉20分钟,直到肉只有几毫米厚,导致我的手掌刺痛,最终麻木。

    后来,他邀请我为顾客端上我做的菜,顾客扬起眉毛,透露他们没想到会有一个金发碧眼的服务员端着他们点的热气腾腾的碗端上餐桌。

   事实上,正如我在访问期间遇到的一个人告诉我的那样,不仅三坊七巷的每一道菜,而且每一家餐馆都有一个故事。

   然而,更富传奇色彩的是大约80座古民居。伟大的历史人物生活在这些巨大的历史庄园中,赋予了这个小小的社区对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巨大的影响。

   也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78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出生在这里,生活贫困,度过了他生命的前20年。

   林曾在14个省担任官员,至今仍因公开焚烧118万公斤鸦片而家喻户晓,这些鸦片是19世纪初英国商人走私到中国的。

   当雨水拍打着院子里的黑色瓷砖时,我和林的第六代传人,一位名叫林朱光的和蔼可亲的老妇人一起喝了一口福建著名的岩茶,此后我一直通过微信与她保持联系。

   林则徐可以说是三坊七巷最著名的本地人,但并不是三坊七乡唯一著名的居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1月6日,学者们参观了严复故居。吕明/中新社

   其他几十人中有唐代(618-907)的图书管理员和儒学学者黄璞;清代医生朱天章,江苏、安徽、江西巡抚梁章举,他也致力于消除鸦片贩运,沈葆桢,他在中国现代造船、航运和海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当地的闽剧演员郑一zou(1903-93)。

   塔、庙、牌楼和其他公共建筑也隐藏在这些私人住宅中。

   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国家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并在中国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暂定名单上。它始建于金朝(265年-420年),此后不断扩建和翻新。

   被誉为“明清建筑活博物馆”。

   福州的老建筑由于这次和随后的保护工作而重获新生。

   曾经占据这些住宅的历史人物不再住在这里——但他们的故事确实住在这里。

   他们的家现在确实容纳了过去。它们提醒我们,它不仅塑造了福州的文化未来,也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文化未来——最终,塑造了不仅居住在这个社区,而且居住在我们共同的世界的遗产。

   参观这个古老的街道网络的游客会发现,它们既是当地遗产的家园,也是世界遗产的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南通世界最大算盘博物馆展示古代数学文化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中国南通算盘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计算器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坐落在一个全国公认的旅游景点。它收藏了4000多册珠算相关书籍和经典,其中包括为游客提供独特见解的珍本。

   游客可以探索该设备的历史,包括它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提及、全球知名的算盘大师、中国算盘技术在其他地区的传播,以及为什么熟练的计算器被称为“铁算盘”。

   博物馆展示了一系列历史算盘,如世界上最小的、描绘古代神话和故事的象牙微刻算盘,以及各种其他独特的设计,如八角和手表算盘。

   “中国算盘博物馆是算盘的百科全书,也是探索数学之美的窗口,”博物馆馆长王海明说。“它不仅解释了一种数值计算方法,而且呈现了一种跨越数千年的数学文化。”

   南京的郭军为这个故事做出了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7 17:27 编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明代南海沉船揭秘:900件文物见证历史!
算盘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算盘博物馆展出。[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中国南通算盘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计算器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坐落在一个全国公认的旅游景点。它收藏了4000多册珠算相关书籍和经典,其中包括为游客提供独特见解的珍本。

   游客可以探索该设备的历史,包括它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提及、全球知名的算盘大师、中国算盘技术在其他地区的传播,以及为什么熟练的计算器被称为“铁算盘”。

   博物馆展示了一系列历史算盘,如世界上最小的、描绘古代神话和故事的象牙微刻算盘,以及各种其他独特的设计,如八角和手表算盘。

   “中国算盘博物馆是算盘的百科全书,也是探索数学之美的窗口,”博物馆馆长王海明说。“它不仅解释了一种数值计算方法,而且呈现了一种跨越数千年的数学文化。”

   南京的郭军为这个故事做出了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