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670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6-6 11:08: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22:11 编辑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盟军在登陆日前扫雷并集合,德军因天气和干扰未察觉。空降师遭遇浓雾和德军炮火,空降混乱但完成任务。登陆时德军抵抗微弱,美军在犹他区巩固登陆场,奥马哈区遇顽强抵抗。盟军巩固登陆场并发动进攻,最终建立集团军群登陆场,转入陆上进攻,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

   登陆日前一天,盟军扫雷舰队在海峡中心线至登陆地区的航道上扫雷。登陆日凌晨,各登陆编队在怀特岛南侧海域集合,向预定目标区进发。德军海岸雷达因受干扰,未能察觉盟军的行动。德军因不相信盟军会冒恶劣天气实施登陆,5日晚也未派出舰艇到海峡巡逻。


   6日1时起,盟军3个空降师在科坦丁半岛和冈城东侧空降。由于浓雾和遭到德军高射炮火的射击,运输机群队形混乱,偏离航线,空降装备几乎损失60%。伞兵大都未能在预定地域降落,散落面积很大,集结部队十分困难。由于盟军轰炸机群预先对空降地域进行了火力准备,德军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美英各空降师基本上完成了受领任务。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登陆日H时,各突击梯队在大量水陆两用坦克的掩护


   下相继向海滩突击。德军碎不及防,仅作微弱抵抗。登陆日日终,美军在犹他区巩固了正面宽4公里、纵深9公里的登陆场。但在奥马哈区登陆的美军却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登陆日日终前仅夺占纵深1.6公里的立足点。英军三个登陆区进展比较顺利,登陆日日终共开辟正面宽约40公里、纵深约8公里的登陆场。盟军在登陆日登陆上岸的共有5个步兵师和3个空降师的基本兵力,以及若干坦克团和突击队。


   7至l2日,盟军一面巩固登陆场,一面投入新的登陆部队,并继续向德军防御的纵深线发动进攻。由午遭到德军有组织的抵抗,直到12日才将5个滩头连成一片,初步在80公里正面、13-19公里纵深建立了集团军统一的登陆场。至此,盟军在塞纳湾沿岸已经登陆了19个师32万6千人。德军除原来的6个师外又调来12个师,德军虽然先后有3个师投入反冲击,但没有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于是就转入全面防御,以待援兵。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从13日起,盟军全面展开扩大登陆场的战斗。至7月18日,盟军在来赛-圣洛-冈城一线建立了正面154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集团军群登陆场。7月18日以后,盟军转入了大规模的陆上进攻。至此,历时43天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



诺曼底登陆时期英军口粮包被发现 至今尚未开封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近期,诺曼底登陆时期的英军口粮包在英国多塞特郡多切斯特的博物馆被发现,该口粮包至今未开封。这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诺曼底登陆时期的口粮包。这一“突击配给包”是发给英国军队的,用来维持他们在登陆之后24小时内的生活。该口粮包于2006年被首次发现,但是当时误将其当做20世纪50年代的物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1:1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22:12 编辑

诺曼底登陆地访问记:探寻80年后的二战记忆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2日拍摄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奥马哈海滩,这里曾见证了登陆期间最残酷的战斗。当天“桑葚人工码头”的残骸完全显露出来,此人工码头是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修筑的大型军事设施。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2日拍摄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奥克角悬崖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2日拍摄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奥克角悬崖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2日拍摄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奥马哈海滩纪念诺曼底登陆的一个纪念碑。奥马哈海滩曾见证了登陆期间最残酷的战斗。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3日拍摄的法国巴约诺曼底战役纪念博物馆。巴约是盟军解放的第一个法国本土城镇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图为6月2日拍摄的法国卡昂二战纪念馆。作为欧洲最大的二战纪念馆,这里有全面介绍诺曼底登陆的完整展区。

   在诺曼底登陆8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访了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探寻80年后的二战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1:29:5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摄影师跟随大军登陆诺曼底 冒死拍下了这些二战老照片

来源:那些看得见的老照片  发布于:湖南省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法国诺曼底,美国第一步兵师第 16 团的士兵在奥马哈海滩的反坦克刺猬后面躲避火力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法国诺曼底,美国第一步兵师第 16 团的士兵在炮火中登陆奥马哈海滩,士兵们试图躲在刺猬和装甲车后面,以躲避德军炮火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这些珍贵二战老照片,由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他与第一批美军一起在德国海岸防御部队的炮火下出现在奥马哈海滩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战争摄影师真的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与盟军一起出生入死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德军猛烈炮火下登陆奥马哈后,发现自己也遭到了德军射击,被迫带着相机潜入水下,以避免被德国机枪手瞄准,他没死真是个奇迹。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一名美国士兵在奥马哈海滩的水中遭到德军炮火袭击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美国第一步兵师第 16 团的士兵冒着炮火冲向奥马哈海滩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在困难条件下拍摄的一百多张照片中,只有几张留了下来,其余的都被杂志的实验室助理毁掉了,因为他正忙着为新一期冲洗胶片。五十年后,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时,不仅在银幕上再现了这些画面,还试图传达图像模糊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1:4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11:42 编辑

德军残部将美军挡在小城外70多天,他们的战斗意志令人钦佩

此帖 来源:五百年来谁著史   发布于:天津市

   如果刨除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二战中德军士兵战斗素养高,确实是令人赞叹。战争末期,即便是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仅纳粹党卫军的数千士兵,就可以将苏联大军抵挡在国会大厦门外数天,其战力可谓是恐怖。有人说,德军也就是面对战力不足的英军和军队素质差的苏军才能显得如此勇猛,面对后来的美军不也是兵败如山倒吗?实际上,美军在面对德军时,遇到的麻烦可一点都不小。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盟军终于于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二战欧洲的“第二战场”。面对军队士气不断下降的德军,盟军只用了2个月就攻下巴黎,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将战线一直推向德法边境附近。8月,巴顿将军率领美国第3集团军攻下法国名城兰斯和戈梅兹,随后便制定计划,准备一举渡过摩泽尔河。如果计划成功,那么美军就直接抵达德国的齐格菲防线处。

   要知道,被称为“西墙”的齐格菲防线与德国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只有一墙之隔,如果该防线被突破,那么德国的“大动脉”就会暴露在盟军面前。为此,希特勒特别重视德法边境的防御任务,不仅重新整合了附近的兵力进行布防,还亲自参与防御计划的制定。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此时,盟军也碰到的不小的麻烦。由于突进得太快,巴顿将军的部队与后勤部队越拉越远。加上巴顿并没有听从艾森豪威尔将军由攻转守等待支援的命令,巴顿将军的部队一直深入,燃料和辎重都所剩无几了。这种情况下,巴顿反而更没有暂停调整的意思,他认为如果集合现在所剩燃料,完全可以一举突破摩泽尔河防线。为了保证在进攻时部队侧翼不受德军突袭,巴顿将军决定夺取德军控制下的麦茨城。

   这座麦茨城,在德法的历史上就有很重的戏份。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将洛林割让给德国,麦茨就此成为德国的土地。德军在此经营长达半个世纪,尽管一战后曾短暂回归法国,但很快又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并升级成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麦茨城内有德军士兵1.4万人,不过大多数都是整合的由诺曼底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虽然士气比较低落,但他们对美军的战法和战术都比较了解。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944年9月7日,美军第5步兵师第2团开始向北部的格拉韦洛特高地进攻,却被德军布下的地雷困扰,进展缓慢。在突破雷区后,美军装甲又遭到德军火炮打击,由于缺少掩体,美军损伤惨重。9日,美军发动二轮进攻,第7装甲师在美国空军的配合下,呈“地空一体”的模式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无奈美军飞机数量有限(只有3个P-47D战斗机中队),无法对坚固的德军工事造成毁灭性打击。即便在增派第90师后,美军依旧无法前进半步。

   9月27日,美军再次改变进攻策略,他们集中坦克和各种火炮对德军进行大规模轰击,随后步兵部队趁机向德军阵地突进。然而德军士兵在炮火中依旧顽强阻拦了美军的前进。强攻不下的巴顿开始意识到战术存在问题,他一方面命令第95师继续进攻格拉韦洛特高地,另一方面他命令美军第90、第5师强行渡过摩泽尔河,从而对德军形成包围。

   11月19日,在美军各部队相互配合下,战斗局面终于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虽然麦茨城的军事工事足够坚固,但却招架不住美军从各个方向的进攻。美军突破至麦茨城内,与顽强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在麦茨城狭小的城区内持续了超过2天,美军才于11月22日彻底攻下该城。而格拉韦洛特高地虽然被美军围困,但补给中断的德军依旧拼死反抗,直到12月19日才弹尽粮绝,不得不选择投降。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虽然麦茨城在地图上的标识并不显著,但在欧洲战场上却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盟军攻下麦茨城后便可以畅通无阻地横渡摩泽尔河,并一路将战线推进至德国本土。虽然诺曼底登陆后的德国已经难以扭转败局,但即便如此,即使是由战败的部队守卫麦茨城,他们表现出的战斗力丝毫不逊于人数占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美军,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6:5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16:55 编辑

老照片 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了法国诺曼底 出现在战场上
那些看得见的老照片   发布于:湖南省
   1944 年 6 月12日,英国首相惠斯顿·丘吉尔乘坐驱逐舰“开尔文”号前往法国诺曼底海岸。
   1944 年 6 月12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前往诺曼底海岸的途中与开尔文号驱逐舰上的一名军官交谈。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军官和将军的簇拥下乘船抵达诺曼底城市滨海库尔瑟勒。中间的照片是艾伦·布鲁克元帅(留着小胡子),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正在下船,菲利普·维安海军上将在右边附近。
   1944 年 7 月 22 日,法国诺曼底卡昂,温斯顿·丘吉尔和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第 50 师的士兵。
   丘吉尔最初打算在 1944 年 6 月 6 日也就是诺曼底登陆战爆发的那一天就登陆诺曼底。他告诉盟军指挥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将在诺曼底海岸附近的一艘船上观察登陆情况。面对艾森豪威尔的反对,丘吉尔回答说,他可以任命自己为军舰的船员,艾森豪威尔不会阻止他。

   丘吉尔之所以没有迈出如此危险的一步,多亏了乔治六世国王的介入。国王说,如果首相认为有必要前往事件现场,那么他作为英国国王也要参加战争并站在军队的最前面。尽管如此,英国首相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6月12日,诺曼底登陆后的第六天,丘吉尔登上了军舰,出现在了诺曼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15:36 | 只看该作者
80年前诺曼底登陆,那里曾有中国年轻人奋战的身影……

   中新网6月6日电 1944年6月6日,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在法国诺曼底滩头上演,这场登陆行动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重要转折点。

   鲜有人知的是,在这场美英主导的战役中,也有一批中国年轻军人的身影。他们为解放法国和最终击溃法西斯德国,在异国英勇奋战。
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当地时间6月1日,法国诺曼底一处海滩点燃烟花,纪念诺曼底登陆80周年

   “一枚勋章”

   黄廷鑫是诺曼底战役亲历者。尽管已辞世多年,但他的口述历史记录,记下了二战时期唯一一批受中国政府派遣、在欧洲战场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军人的故事。

   1942年,黄廷鑫与其他23位中国海军军官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参战。

   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当时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既是为了“重建”遭受重创的海军,也是为了与盟友一道与法西斯作战。

   在英国,中国军官们接受了系统的英语、鱼雷、枪炮、航海等课程。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他们就被派往各战区的军舰上实习参战。

   “有人在航空母舰上,有人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还有的在战列舰上。”在黄廷鑫的回忆中,与他同去英国的中国军官全部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的海上行动。

   黄廷鑫当时登上了一艘轻型航空母舰,为登陆舰队提供空中警戒和掩护。在他的讲述中,也有中国军官在一线作战,炮击海滩,打击德军岸防设施。

   还有资料显示,当时两名中国军人被抽调到最前方,指挥驾驶登陆艇,参加了诺曼底滩头残酷激烈的抢滩登陆行动。

   在这场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重要转折点的战役中,24名中国军人与异国战友一起冲锋陷阵,立下战功。60多年后,这段尘封的历史终于渐为世人所知。

   2006年,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代表法国政府向89岁的黄廷鑫颁发了 “荣誉勋位骑士勋章” ,并向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中国人致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1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17:20 编辑

英华社将首次举办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周,吁关注二战华工历史

   为纪念历史上最伟大的两栖登陆诺曼底登陆( D-Day)80 周年,英国政府近日宣布,将于 2024 年 6 月 6 日和法国等国一起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英国皇室典礼大臣顾问、英国皇家圣乔治学会终身会员蔡柏舟也在伦敦公布,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将首次举办华人纪念周,以纪念二战期间这场伟大的登陆战,以及参战华工为西线战场作出的贡献。


   (2024年D-Day 80周年华人纪念周活动主委会成员、英国皇室典礼大臣顾问、英国皇家圣乔治学会终身会员蔡柏舟(右三),圣拉萨路骑士团员佐勋章、圣拉斐尔骑士团骑士勋章持有者 Craig Sterling-Brown(左二),珍馐坊集团负责人Bee Fang Tan(左三)以及部分支持活动的华人企业家们合影。欧洲时报王子璇摄)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场战役在1944年6月6日展开,一天内15万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第地区登陆,是迄今为止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抢滩登陆战,为盟军在西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态势发生根本变化的转折点。

   英国首相苏纳克表示,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最大的海陆空三军行动,数十万勇敢的士兵不惧艰险为了和平奋斗,不幸的是很多年轻的士兵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他说:“我支持这个盛大的纪念活动,也非常感谢各个机构团体做出贡献。”


(1943年,中国海军精英出国前,在重庆合影。)

   蔡柏舟表示,鲜为人知的是,在诺曼底登陆中,曾有一批中国军官在盟军中效力,他们的功绩不应被历史遗忘。1944年,中国海军军官黄廷鑫与其他23名中国军官,在英国军队中,全部直接或者间接参加了诺曼底海上作战,有的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有的在战列舰上,还有的在航空母舰上,作为普通一兵担负主攻和掩护任务,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伟大的作战行动。和黄廷鑫一样,所有24名中国海军军官都幸运地看到了二战的胜利,迎来了和平。


(青年黄廷鑫。)


   (中国军官黄廷鑫在“搜索者”号轻型航空母舰上执行任务,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部分。来源:英国战争博物馆)

   2006年,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Jean-Marin Schuh)代表法国政府向88岁的黄廷新授予法国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以“表示对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中国人的感谢”。除了在中国国内击退日本侵略者,中国也参与盟军战线,在远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2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17:23 编辑


(D-Day 8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2024年6月6日举行。)

   蔡柏舟说,英、法等国家每年都会纪念D-Day,明年80周年的纪念活动将更为盛大,所以想借这个特别的机会,举办华人纪念周,联合英国华人社区对我们的英雄表达崇高敬意,并提升英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和作用的认识。

   “华人纪念周将贯穿整个D-Day纪念活动,主要在伦敦唐人街这个华人地标区域举行,我们欢迎更多机构和商家参与进来,”蔡柏舟说,“将通过纪念仪式、参与商铺、中餐馆发布相关的纪念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来提升主流社会和华人对D-Day中国军人所作贡献的认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进一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美食、中国精神以及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活动主委会成员、圣拉萨路骑士团员佐勋章、圣拉斐尔骑士团骑士勋章持有者 Craig Sterling-Brown表示,中国军人和华工为二战所作的贡献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希望通过华人纪念周的活动,为华社和英国主流社会建立更多沟通和交流渠道,在纪念周闭幕式上将会对参与和支持活动的机构和企业进行表彰和授奖。

华人企业积极参与,向二战华工表达敬意

   目前,已经有多家华人机构和商家表示参与和支持这一纪念活动。

   活动支持方之一、L Holding Group主席戴玮光表示,自己是马来西亚华裔,多年来心系中国,中国劳工和士兵在一战二战中都贡献巨大,运送后勤补给、修复战壕,甚至直接上前线;这些工作对欧洲战场的胜利至关重要,“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英国主流社会人士知道这段历史,华人是英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群,我希望以各种方法和形式,积极参与英国主流社会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华人在英国的地位以及融合度。”

   珍馐坊集团负责人Bee Fang Tan表示,作为马来西亚华裔,很荣幸能参与这次活动的策划。她说:“我的祖父就曾在军队中无私奉献,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逆境,也更懂得珍惜现在的和平稳定生活。我创造的餐饮和中华美食品牌,也是希望促进中华口味的可持续性和丰富性。我相信通过D-Day 80周年华人纪念周的活动,将向为和平英勇奋斗的中国军人和海外华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也希望华人社区团结起来,更多地参与这次盛大纪念活动,唤起人们对西线战场上被遗忘的中国士兵和劳工的关注。”

   另一支持方代表、饭团外卖英国市场部负责人Jerry表示,很高兴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作为90后,他说: “之前并不知道二战期间华人士兵和劳工在海外战场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和贡献,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够了解到这段历史,也为了中英关系发展更加和谐美好。”

   英国巴蜀(Barshu)集团主席邵伟、Chew On This集团创始人Ellen Chew也都表示对活动的支持。邵伟说,我们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英勇服役的中国士兵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定不移勇气、不屈不挠的斗争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勇敢和荣誉的最高理想。他说:“他们的贡献可能被忽视,但却意义重大,在盟军取得胜利和维护自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将继承他们的遗志,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坚定承诺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Ellen Chew认为,希望通过美食的力量,让大家铭记历史,在中英两国社区之间拉近彼此联系,促进社会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更多信息可以参看官方活动网站:www.d-day80beacons.co.uk;希望参与和支持该活动,可联系蔡柏舟:Baizhou.cai@gmail.com
07920832988。

   (欧洲时报记者严振羽、王子璇报道)

   编辑:钟栋鸥

- THE END -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8:1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18:15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输家并非三个战败国,而是英国,为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输家并非三个战败国,而是英国,为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中,各国的命运交织着,当战火点燃欧洲大陆,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时,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939年,当纳粹德国侵入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时,英国并不孤单。法国、苏联以及后来的美国等国家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共同对抗纳粹侵略。

   尽管英国与其盟友并肩作战,但其处境却异常艰难。在1940年的战役中,纳粹德国企图通过空中战役摧毁英国的空军,以削弱其反抗能力。幸运的是,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捍卫了自己的领土,但这场胜利也让其实力急剧削弱。

   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再是世界的霸主之一。相反,美国和苏联在战后站在的顶端,而英国则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

   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英国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但其最终却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之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以其广泛的殖民地帝国和强大的海上霸权而闻名于世。这种霸主地位不仅在欧洲大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上得以彰显。

   举例来说,英国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在美洲,英国的殖民地包括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贸易利益。

   在非洲,英国殖民地包括埃及、南非等地,英国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掠夺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在亚洲,英国殖民地包括印度、马来半岛等地,英国通过殖民地的统治巩固了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

   除了殖民地的建立外,英国还通过侵略和战争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发动了鸦片战争,西方舰队的到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是来朝贡的客人,而是带着武器和毒品的商人。

   英国人口中的“白色恶魔”并不安分。他们以香料、茶叶和丝绸为诱饵,换取中国的白银。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鸦片。这种来自印度的毒品,迅速侵蚀了中国社会的底层,带来无尽的苦难和毁灭。

   中国朝廷试图制止毒品的泛滥,禁止鸦片贸易。但这并没有挡住英国商人的步伐。他们和贪婪的中国官员合作,将鸦片偷运到中国各地。这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却也让英国政府看到了一个“合法”的入侵借口。


   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东方的天空。英国的战舰和火炮凭借着超强的火力,在中国的海岸掀起了巨浪。而中国的舰队,虽然勇敢,却面对强大的敌人也显得软弱无力。

   最终,中国无法抵挡英国的军事力量。不平等的条约签订了。中国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割让香港岛给了英国。这一切都发生在1842年,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痛彻心扉的伤口,也是英国霸权在亚洲确立的里程碑。

   在这段时期,英国的威风可谓是无人能及。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军事力量,其殖民地帝国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英国的经济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这种强大的实力使得英国能够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英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有着诸多原因。首先,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使得英国能够快速发展工业和贸易。

   其次,英国的海上霸权保障了其海外贸易的安全,使得英国能够从殖民地中获取丰厚的资源和利润。此外,英国政府的稳定和有效管理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可是,英国的强大和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残酷和暴力。英国在殖民地的统治和剥削是残酷的,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流失。在印度,英国殖民者对当地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大量的饥荒和暴动。在非洲,英国殖民者也对当地人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文化灭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8:17:03 | 只看该作者



   一战爆发于1914年,成为了英国威权的巅峰之时的转折点。英国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济衰退和人员伤亡使得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此外,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使得英国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美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表现着实令人扼腕。曾经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象征,如今却在战场上频频碰壁,给世人留下了不堪回首的囧事。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惨败。这场在二战史册上永载的溃逃,让英国军队的狼狈身影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面对着德军的强大攻势,英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术显得苍白无力,严重的战略失误导致了数以千计的士兵伤亡,更重要的是,英国在这场溃败中损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为日后的战事埋下了隐患。

   除了在战场上的挫折,英国在国内也饱受着种种困境的困扰。工业的发展虽然曾经让英国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但在二战爆发后,英国的工业实力却显得不堪一击。

   与德国和美国相比,英国的工业基础已经显得相当落后,生产力低下更是令人担忧。同时,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也使得英国的经济陷入了一片困境之中,民生的困苦和物价的飞涨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问题。

    同时,与英国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国家的崛起。在战争的硝烟中,德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战略部署,一举夺取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成为了英国的头号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新兴的超级大国,在二战中表现出色,其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成为了战争的关键。而东方的日本也在战争中逐渐崛起,其海军实力更是让英国望尘莫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太阳已经开始逐渐西沉。曾经的霸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颓废和无奈。英国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即便是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来维持国际地位,也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战争的洗礼下,英国再次看到了自己的无力和脆弱,而这一切,或许正是历史的必然。

   在二战的烽烟中,英国被认为是最大的输家,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曾经屹立于世界霸主之巅的英国,却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沉重的挫折,一蹶不振。

   在描述英国命运的苦楚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二战前后美国、德国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情况。

   首先是美国。在战前,美国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生产强大,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二战爆发后,美国以其庞大的资源和产能,迅速转变为了战争的制胜者。通过孤立政策、提供军备支持和军事介入,美国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而且在战后世界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世界的超级大国。

   接着是德国。二战前,纳粹德国崛起,希特勒将德国带入了一系列侵略性行动,试图扩张德国的领土和影响力。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在东西两个战场遭受了沉重打击,最终在盟军的围剿下战败投降。德国不仅失去了战争,还承受了巨大的战后赔偿和负担,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困顿之中。



   最后是中国。二战前,中国处于国内动荡不安的时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尽管中国在战后经济和社会重建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但其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却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相对而言,英国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曾经是世界霸主之一的英国,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战争期间,英国的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在恐惧和困苦之中。

   与此同时,英国的殖民地纷纷追求独立,使得英国失去了曾经的世界霸主地位。战后,英国不得不面对经济困境和国际地位的下滑,而这一切都使得英国成为了战后世界格局中的边缘角色。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种种命运对比,使得英国显得尤为凄凉。曾经爬上高处的人,从此落下,其痛楚不言而喻。在这场历史的风暴中,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输得最为惨烈,这一事实深刻地映照出了二战的残酷与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