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徜徉文化新地标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16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18 19:07: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徜徉文化新地标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0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18 19:18 编辑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1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18 19:14 编辑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矗立在大运河畔,寓意“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

  2023年12月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23:26 | 只看该作者
新华全媒+·履职一年间丨全国人大代表杭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全力守护文化遗产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这是2月25日在云冈石窟拍摄的杭侃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杭侃(右)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了解游客的需求(2月25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杭侃(右二)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了解游客的需求(2月25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杭侃(右)在给游客讲解云冈石窟的历史知识(2月25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杭侃(左三)和同事交流壁画修复方案(2月25日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28:01 | 只看该作者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杭侃(左)和同事交流瓷器修复方案(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杭侃(左)和同事交流文创产品设计方案(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杭侃(中)和同事交流云冈石窟数字化技术采集方案(2023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杭侃(中)在云冈石窟和同事交流第12窟的3D打印模型保存方案(2023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继续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对建议做最后的修改。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在杭侃看来,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做好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他说,云冈石窟现在主要是预防性保护,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

  2023年,杭侃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来,杭侃积极推动云冈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希望能够通过云冈学研究,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杭侃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上。他认为,保护利用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还需要更广泛的博物馆、古建筑、艺术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不少高校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上任重道远。他建议,应该采取措施,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转化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学术支撑。新华社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4:5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3 10:47 编辑

新华全媒+丨云冈研究院的“文物医生”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敏在进行影像采集(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敏(右)和同事潘鹏在进行影像采集(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潘鹏(前)和同事杜强在云冈石窟第10窟进行数据采集(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王建国(前)和同事在进行壁画修复(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高嘉珩在进行瓷器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潘鹏在云冈石窟进行数据采集(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5:1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3 10:46 编辑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魏松林在进行琉璃瓦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墙上用于修复文物的工具(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贾宁(左)和同事冯军在进行壁画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张辉在进行铁器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戴宇翔在进行壁画修复(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韩跃华在进行除尘作业(2月26日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5:2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3 10:47 编辑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高嘉珩在进行瓷器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王建国在进行壁画修复(2月27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冯军在进行壁画修复(2月26日摄)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杜强(后)和同事潘鹏在云冈石窟第10窟进行数据采集(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0:4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3 10:51 编辑

从“碎碎鸭”到“镇馆鸭” 这件鸭型香薰从故宫回来了

   6月10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交接了一只珍贵的“鸭子”。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五百多年前,它因皇家订单诞生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却无缘面圣,被打碎后就地掩埋;五百年后,在昔日的皇宫故宫博物院,经陶瓷修复师之手恢复了昔日的模样,得偿进宫宿愿。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它是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更有意思的是,故宫院藏的36万件瓷器中独独没有这一款。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非龙非凤非瑞兽,一只寻常的鸭子何以获得最高殿堂的青睐?为何瓷器院藏丰富的故宫都没有同款传世品?有着古朴自然意趣的成化素三彩的釉色配方是怎样的?这些谜题都让这只“鸭子”变得更加非比寻常。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记者:余刚、袁慧晶
  编辑:王洪流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0:5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3 10:56 编辑

藏在滇西板桥古镇里的“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作品(11月21日摄)。新华网 段仙艳 摄


  目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四宝斋乌铜走银技艺已经传承了170多年,万光红是第四代传承人。如今58岁的万光红有六大嫡传弟子,200多名学生,他希望年轻人能把乌铜走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新华全媒+丨大运河畔

万光红正在錾刻图案(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据了解,乌铜走银因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繁琐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乌铜走银首先是将一定比例的金、银、铜等多种材料炼成乌铜,然后以乌铜为胎,雕刻花纹图案,再将熔化的银水注入花纹细理间,打磨抛光,最后氧化捂黑形成。(完)(新华网赵普凡、段仙艳摄影报道)



未经“捂黑”的乌铜走银作品(11月21日摄)。新华网 段仙艳 摄

乌铜走银戒指(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乌铜走银中的“走银”环节(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乌铜走银戒指(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