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世纪末,彭头山遗址的发现,不仅打破了西方文化学者的谬论,更以比西方文字早2000年的史实,将我国的文字史推向了一万年前。
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为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时期时期早期文化,已被钦定为“彭头山文化”。
彭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少量打制石器和磨制装饰品。尤其是黑色燧石磨制成的圆棒状的穿孔配饰,工艺和技艺水平极高,令当今学者都叹为观止。
据测定,彭头山遗址距今9100+120年,遗址发掘主要有两大收获:
1、在遗址中发现了稻作遗存。可以说在距今9000年前,我国先人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和食用水稻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
2、在遗址棒形坠饰上,发现了一个刻有极为工整、纤细、端正的字符。经学者研究发现,这一字符绝非随意刻写,而是有意为之,代表着某种特别的含义。
学者刘志一在《湖南彭头山刻符考证》中指出:“这一特殊字符的发现,可以说彭头山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个字符”。
如果算上彭头山字符前的草创阶段,那么中国文字史至少也有万年历史。
字符见下图标红圈处:
学者林河先生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个“巫”字,包含有吉祥之意。
彭头山遗址中出土的棒形坠饰,应该是当时女巫的佩戴之物,与西亚哈拉夫遗址中的“x”形符号,在内涵上应该完全相同。只是我们比其至少要早出2000年。
这一符号发现之后,很快在其他的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同或类似的符号。
如,上世纪90年代,在建设三峡工程时考古挖掘出的湖北宜昌秭归“柳林溪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圆形陶器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字符(见下图)。
经测定,这一陶器距今7000年以上。通过字符比对,陶器上的符号与彭头山遗址的符号一模一样,只是上下各多了一横。
还有,上世纪70年代在苏州城东南15公里处,考古发现的“澄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黑皮陶鱼篓形贯耳罐。在陶罐壁上,有四个符号有序地排列着。
其中有一个字符,与彭头山刻符一模一样(见下图)。现代学者多数认为将其释读为“五”,也有学者认为应当读作“会”。
澄湖遗址,涵盖了新时期时期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后来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