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复制链接] 0
收藏
10
回复
3013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3-7-1 11:02: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7-5 13:52 编辑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这张摄于2023年5月11日的照片展示了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一尊唐代(618-907)骆驼音乐人三色塑像。(新华社李一博)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具有一贯性、独创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点。

   中华文明高度一致,是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道路的根本原因。它的独创性解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崇尚优良传统,却从不盲从老道。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新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对新事物始终持开放态度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多种多样。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种强大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福祉的基础。

   多元宗教信仰和谐共生,中华文化向世界文明开放,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倡议,呼吁实现共同繁荣和多种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对外关系智慧。中华文明的和平本质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建设世界和平,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它决定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几千年来,“和为贵”这句古话一直植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中,并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短语已经从儒家管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道德概念演变为人、群体和国家之间和谐和平的关系。

   在一个充满严重挑战的日益互联的世界里,和谐的智慧揭示了人类如何以可持续、环境友好和合作的方式创造一个繁荣与和平的未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1:08:17 | 只看该作者
三道壕车骑墓出土宴饮、车骑等图,让我们了解了汉代人的风俗习惯

   三道壕车骑墓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建化工厂院内。新华路北段快走到头了。这个汉墓在厂区内部,正常情况外人是不让进的。我去的时候跟厂区的人说明了情况,表达了想去看这个汉墓的意愿,厂区的人才让我进去,并且很贴心的告诉我,沿着大墙旁的铁路走大概30米就可以看到这个汉墓,汉墓旁边有一个大烟筒,找不到的可以抬头看这个烟冲来定位。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要看汉墓从这个厂子进入

   根据1987年二普复查档案记载:三道壕车骑墓1955年发现并清理,墓为石板墓,墓平面呈“凸”字形,墓门南向,墓长4.13米,宽3.36米,深1.20米。墓室内壁绘有壁画:有宴饮图、车骑出行图等。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车骑墓及文保碑

   出土多个宴饮图其中一个宴饮图 墓主任面向右方,黑帐长袍,拱手跪坐于矮榻上。榻前案上放有耳环的圆盘。身后立围屏,屏后有两个侍女,一个手执圆扇,一个拱手而立。另外一个是红帷幔下一头戴高冠,身著红袍的男子跪坐于榻上、身后立一圃屏、前置一黑色漆案、案上放有内置耳杯的漆盘。左立高髻侍女。屏后站立头戴平帻、身著黑袍、手轨金吾(棍棒)的护卫及一执便面(扇子)的侍者。男主人对面跪坐一穿红袍的女子,几上置一有耳杯的盘,右焉一高髻著淡红袍的侍女,执便面而立。表现了夫妇对坐饮宴的场面。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宴饮图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宴饮图

   出土有规矩镜、五铢钱、货泉、指环等。时代为汉魏之际。清理后即进行保存封土至今。目前墓封土残高3米,直径10.5米。是研究汉魏时代人们思想、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1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1:2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7-1 11:30 编辑

被青铜封印的“神兽”们

来源:fu能量老太太 河北

   距今2000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上古时期,华夏大地还有许多如今已濒危(或已经灭绝)的珍禽异兽。如今的我们有些动物已无缘得见,但它们却出没于我们的祖先身边,它们的形象被铸到的青铜器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陕西省兴平县出土。它的原型就是曾经在中国广泛分布的苏门犀。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苏门犀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出土,表明商代的江西是一个森林密布,猛虎出没之地。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伏鸟双尾青铜虎

   河南宝鸡、湖南醴陵出土的青铜象尊。大象在远古的中国广大地区都留下过脚印,但现在只能在云南少数几个保护区才能看到野生大象。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亚长”牛尊,当时没有家水牛,这尊牛的原型是圣水牛(上世纪20年代,考古人员最早发现它时,它的短角让人联想到《浮士德》中的恶魔“梅菲斯特水牛”。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在翻译时觉得中国水牛顶着恶魔名字不妥,于是称之为圣水牛。)圣水牛还可能是古籍里传说的“兕”。圣水牛最早记录距今8000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亚长”牛尊

   云南青铜八牛贮贝器顶盖上的牛饰其形象就是曾经生活在中国的瘤牛。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八牛贮贝器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器盖上的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1:2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7-1 11:29 编辑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瘤牛

   西周貘尊,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出土时被称为羊尊,被叫了十八年后才被确定为貘尊。貘尊的原型是已在中国大地消失的巨貘。中国南方各省都出土过大量史前貘化石。巨貘较马来貘体型更大(巨貘体长约3.5米,肩高约1.5米,体重可超1吨,马来貘体长红2米,肩高约1米),在距今200万年前繁盛,4000年前消失。书中记载其名为隐鼠,大如牛,形似猪,灰赤色,脚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气但行动慢。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貘尊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西周牺尊,鹿兔组合的神兽,头像鹿,脸像兔子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牺尊

   西周虎尊,出土于湖北荆州,名为虎尊可看着就是一只鬣狗。西周工匠如何能看到非洲鬣狗?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虎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1:35:56 | 只看该作者
河北赵县博物馆陈列一个人面鱼身的“怪东西”称做仪鱼,有何用途

来源:声宏紫阁 河北 作家,赵志勇,河北省作家协会,内容评审官,本地资讯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第一次逛河北赵县博物馆,在中270多件历史文物当中,有一件形制非常奇特的陶俑,它的样子是一条趴在地上的鱼,有着细密的鳞片和鱼鳍,头部却是个人首。人脸向左鱼尾向右,整体呈S形,这个人面鱼身的“怪物”称做仪鱼,它有何用途呢?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这个“怪物”出土于赵县东封斯唐墓。东封斯唐墓,位于赵县东封斯村一村民院内,为砖砌圆型单室墓。墓内有骨架一具,墓顶已毁,形制不明。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此墓共计出土随葬品46件,均为白陶,分别为有文俑武俑、胡人俑、侍女俑、女乐俑、跪伏俑、镇基兽、观风鸟、陶墓陀、陶仪鱼、陶狮、陶骆驼、陶牛、陶马、陶猪、陶羊、陶鸡、陶狗、陶车、陶磨、陶碓、陶缸、陶盘等。此墓未发现纪年遗物,根据随葬品及墓室形制判断,应为唐代墓葬。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人头鱼身的陶仪鱼,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专家认为陶仪鱼其实是一种镇墓兽。这种造型要追溯到《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中将人鱼之国称作氐人国。古人认为,人面鱼不仅拥有一些超凡的特异功能,甚至能起死回生。所以,古人便用人面鱼神来做镇墓兽。希望能镇墓护主,庇佑后世子孙。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医疗水平较低,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所以,古人希望多子多孙。而鱼产卵较多,是繁殖力旺盛的标志。因此,在墓中放置一件鱼形的陶俑,希望逝者能保佑他的子孙兴旺。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据统计,我国目前出土的人鱼俑大约有40余件,墓主人下至平民,上至皇帝,基本年代横跨唐宋两朝。如果你觉得好奇的话,不妨前来赵县博物馆观赏,赵县博物馆免费开放,来时带身份证登记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16:1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部河南发现22座古

   这张未注明日期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中部河南省开封市的古墓葬发掘现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华社讲义)


   郑州,7月2日(新华社)-最近在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发现了22座跨度近1600年的古墓群。


   具体地说,在北宋(960-1127)时期的首都开封市尉氏县老庄石村的一座小山上发现了两座可追溯到东汉(25-220)的坟墓,12座建于宋代(960-1279),另外8座建于明(1368-1644)和清(1644-1911)。


   宋代墓群主要由带有阶梯的砖室结构组成,据信属于一个家族。考古学家在里面发现了精致的装饰,因为房间的墙壁上装饰着以花朵、鸟类、神话生物、家具、武器等为主题的彩色壁画。


   房间内还发现了仿木结构的门窗。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常宏杰说:“这些发现包括椅子、带餐具的桌子、放在上面的葡萄酒或茶壶,以及剪刀、熨斗、衣架和衣柜等其他物品。”。


   张补充说,内部环境生动地展现了墓主的日常生活,为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埋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研究人员表示,墓室的内部装饰和外部设计复制了现实中的住宅和庭院,这有助于了解宋代开封的生活场景。■

   这张未注明日期的组合照片显示了中国中部河南省开封市宋墓内的装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华社讲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2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7-3 21:24 编辑

考古文物解读|三彩三花马


三彩三花马,高72厘米,长88厘米,1972 年在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这件三花马头小、臀圆、腿长,是典型的良马造型。马鬃被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dié duò 即城墙上的齿状矮墙)状鬃毛,故称“三花”马,这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


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白乐天和岑参诗中也有关于三花马的描写,如:“风笺书五色,马鬃剪三花。”“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绺高”。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在唐代,这种外来色彩浓厚的饰马之风在贵族中的流行可能是受突厥的直接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以及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唐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3-7-5 13:45:57 | 只看该作者
甘孜首次发现史前涂绘类岩画群

   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中心发布的消息,四川甘孜首次发现史前涂绘类岩画群。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1日至26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中心、甘孜州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理塘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岩画联合考察组”针对“海子山-格聂区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史前岩画实地考察工作。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本次考察在甘孜州“海子山-格聂区域”方圆1800平方公里的高海拔荒原、草场、湿地、河谷区域发现了六处史前涂绘类岩画。并对发现的岩画进行了现场拍摄、地理信息采集、地形地貌和植被分布记录等工作。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本次岩画实地考察发现并确认的六处涂绘类岩画,其中有五处位于海拔4600米以上区域,仅有一处位于海拔3700米的河谷。岩画均为红色颜料涂绘,图案内容包括大角鹿、岩羊、持物人形、野兽爪印等。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中国岩画中心张亚莎教授在看到现场图片后认为:“岩画是史前狩猎时期人类留下的痕迹,也是人类最早的有意识创作之一。海子山区域新发现的岩画,从岩画主题、图像尺寸、图案特征与绘画手法等方面来看,颇具史前时代岩画的诸多样式特征,可能与中国西南特有的旧石器时代岩画群相关。海子山岩画是四川省首次发现这一类型的古老岩画,在青藏高原多年来发现的岩画中也相对古老,更新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岩画的认识。对于海子山岩画内容的具体分析、年代断代等,我们将与甘孜州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参加本次实地考察活动的特邀调研员周行康表示:“多年来,我在青藏高原实地考察超过150处独立岩画点,这次‘海子山-格聂区域’发现的涂绘类岩画,在我见过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各处高原岩画中,尚属首次。而且甘孜州海子山岩画主要位于海拔4600米以上,这也与青藏高原石刻类岩画大多分布于海拔4000米到4400米这一特征不同。因而,本次发现的涂绘类岩画所代表的古老人群,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史前史应有独特的启示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13:3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7-6 13:36 编辑

古丽拜克热:守护故城 见证历史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走出办公室,准备去交河故城巡护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这是位于吐鲁番市的交河故城景区(6月25日摄)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在交河故城内巡护时拍摄故城建筑的照片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在交河故城内巡护时做记录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左)在办公室和年轻同事交流,介绍巡护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13:41:20 | 只看该作者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在办公室整理数据资料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在交河故城内巡护时拍摄故城建筑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6月26日,古丽拜克热·买明(右)和母亲在家中整理爷爷留下的工作笔记等资料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在交河故城内,游客在听古丽拜克热(左二)讲解后与其合影留念(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植根于古代文明的中国世界观
古丽拜克热走在交河故城内(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今年40岁的古丽拜克热·买明是交河故城的一名文物保护员,在故城工作已有10年。古丽拜克热和她的同事日常工作是对故城进行研究性保护,她常常会背起相机和笔记本,用镜头和纸笔记录故城的点滴。

  生长在交河故城边上的古丽拜克热从小就对这座故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爷爷、爸爸都是交河故城的文保员。小时候,古丽拜克热和小伙伴们时常在故城内玩捉迷藏,如今她成为故城的守护者,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交河故城达半个世纪。古丽拜克热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先后学习了历史和文物保护专业。古丽拜克热说:“我很喜欢在这座故城里漫步,走在巷道里想象曾经的繁华,有时我似乎能感受到古人从屋里走出来,热情邀请我进门喝碗茶。”

  十年来,古丽拜克热日复一日在交河故城内巡查、维护,为游客开展宣传活动,保障游客安全参观。对于故城内的每一个角落,古丽拜克热都非常熟悉。从事故城守护工作,她感到十分自豪。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以西10公里处,因河道分流城下,故称为“交河”。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遗址,交河故城在政治、文化、历史、艺术等各方面均具有重大价值。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这座2000多年的故城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