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14 14:46 编辑
广东公布2022年5项重大考古发现
在“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现场公布的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到底重要在哪?
5项“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分别为: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和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据介绍,这些考古发掘项目兼有学术目标明确的主动性发掘和配合城市建设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岭南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广东窑业手工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课题和广州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重要新材料。
广东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工作部署的稳步发展,广东将于每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期间开展年度重要考古发现推介活动。入选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的项目,是广东省过去一年田野考古的典型代表,凝聚了广大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成果,文化内涵涉及岭南早期文明起源、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生动展现了我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研究岭南早期聚落形态演变、区域文明演进路径,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
【遗址介绍】
岩山寨遗址发现于2017年,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广东境内目前唯一在石灰岩孤峰顶部、数个山体溶洞及外围台地皆分布有丰富遗存的先秦大型聚落遗址。本次发掘的石尾头是岩山寨遗址内一处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地点,发掘区遗存主体年代为夏商时期。
【发掘情况】
石尾头地点可见依据自然地势进行改造利用的现象,发掘区以大型灰沟G3为界,大体可分南北两区。清理出柱洞、灰坑、灰沟、灶、烧土堆、烧土坑及基槽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石器及植物遗存等文物标本670余件。
【学术价值】
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对于深入研究岭南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石尾头地点遗迹现象复杂、内涵极为丰富,为研究该时期岭南先民的居住方式、社会生活及发展程度增添了全新的考古资料。遗址中部大型灰沟内的碳化竹木类编织物为岭南同时期同类型遗址中首见,为岭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木类编织物。本次发掘的考古发现有助于全面认识岩山寨遗址的聚落结构,为研究岭南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
发掘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址介绍】
本次发掘地点在历史上一直位于广州城西北郊区,距离古代广州城中心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地处“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为配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门诊综合大楼基坑第一阶段)建设,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
【发掘情况】
发掘面积共70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184处,包括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水井、汉至南朝墓葬、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明清时期城壕护堤等遗存。出土陶水管、罐、器盖、执壶、碗、瓦当、筒瓦、板瓦及光绪十一年捐款碑刻等重要文物336件(套)。
【学术价值】
本次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南越国排水沟、水井是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建筑和生活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南朝、唐至五代的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大量的经过人工加工的贝壳堆积,在广州考古为首次发现,很可能与建筑有关。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进一步确认了明清广州城的西北界。本次考古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广州城市考古材料,对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和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潮州市博物馆
【遗址介绍】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南方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特点的重要窑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产点之一。
【发掘情况】
2022年4月至11月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遗迹43个,其中龙窑遗迹1段 (1986年发掘龙窑Y10窑头段)、疑似宋代窑业作坊1处 (局部揭露)、灰坑22个、灰沟5条、宋代以前墓葬14座。
出土大量青白釉、青釉、酱褐釉瓷片和窑具匣钵、垫饼、火照等窑业遗物。
【学术价值】
本次发掘填补了笔架山窑陶瓷手工业系统性考古研究的空白;有明确早晚关系的大量陶瓷器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笔架山窑制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笔架山窑产品在世界上的行销等方面提供了关键依据。
此次发掘为潮州笔架山窑窑炉技术发展沿革及窑业手工业生产体系研究、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窑业生产历史展示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科学的窑业生产重要环节的考古资料支撑,为我国宋代外销瓷、对外贸易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南海博物馆
【学术缘起】
“南海 I 号”沉船船载酱釉罐与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宋代地层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的同类陶罐高度一致。为溯清源流,考古工作队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展开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
【发掘情况】
此次考古工作完成既定调查目标的同时,抢救发掘了因建设破坏暴露的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基本掌握南海区南宋早中期两处窑址窑炉结构,采集了一批明确层位的器物标本。除了采集到“大观”“绍兴”纪年款等罐的残片外,还出土了很多与“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相近的印文罐残片。
【学术价值】
本次调查发掘实证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出土的部分印文或印花酱釉罐都产自南海诸窑,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为确认“南海Ⅰ号”曾从广州港离岸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这为构建和复原更加完整、清晰、生动的宋代陶瓷生产、海外贸易、市舶管理等历史图景,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次发掘中还获取一批南宋外销瓷标本,初次认识到广州佛山地区两宋时期窑业生产的布局以及源流和传承关系等,为广东两宋时期窑业考古面貌打开一个新局面。
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址介绍】
三官坑窑址所属的广东白马窑址群是广东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制瓷窑场,是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之一。其中三官坑窑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对于研究广东明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情况】
本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11个。清理分室龙窑2座,分别为4号窑炉(Y4)和5号窑炉(Y5);清理沉淀池、练泥池、稠化池共6个;发现操作面3个。
发掘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等标本800余件,瓷片近万枚。
【学术价值】
三官坑窑址年代明确,发现的龙窑数量多、作坊区布局清晰,出土的瓷器、陶器、瓷土、窑具、制瓷工具等各类器物丰富,为研究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特点和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白马窑址群是我国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其产品曾行销于世界各地,通过对三官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制品的出口情况、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进一步了解明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粤文旅宣
图/广东省文旅厅提供
[ 编辑: 何雯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