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368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19 09:28: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09:29 编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柴达木盆地亮起“点点繁星”

  这是6月8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拍摄的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无人机照片)。

  今年以来,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已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依托域内丰富的光照、风能以及荒漠、戈壁等资源,新开工建设中广核2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青豫直流二期20万千瓦光热项目等5个新能源项目。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3000年后“合璧”

  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老宅是家 也是坚守

  阿六叔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读书(无人机照片,6月10日摄)。

  “恒裕公”坐落在云南丽江古城五一街上,是一座“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典型纳西民居院落。这里的主人名叫李君兴,在家中排行老六,朋友们喜欢叫他阿六叔。

  这座建于1875年的老宅见证了古城的变迁。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曾有人携重金前来收购这座老宅,然而阿六叔家不卖不租,用它开起了民居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为了维持民居博物馆的生计,阿六叔和妻子卖过粑粑、卖过米线。他说,传承和守护好老宅是自己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金山岭长城雨后双彩虹

  6月14日傍晚,一场雷阵雨过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出现双彩虹景观。


  新华社发(周万平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上新文物近13000件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拍摄的铜神坛局部(6月1日摄)。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个“祭祀坑”目前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数件造型奇特的珍贵文物前所未见,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光伏牧场里的产羔季

  6月9日,羊群在共和县塔拉滩的华能青海公司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

  夏日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牧场上陆续进入产羔季,在深蓝色的光伏板间,牧民马有福忙着照料羊群。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我们的田野——小憩时刻

  6月1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思旸镇盘街村,村民在插秧间隙吃饭。

  三夏时节,农事繁忙。人们在劳作之余的小憩,则是田间地头最惬意的时光。

  新华社发(唐鹏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09:3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09:36 编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山东麦收进度已近七成

  6月1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上庄镇大李家村晾晒场,村民们在晾晒小麦。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消息,截至6月13日下午5时,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应收小麦面积6003万亩,已收4022.3万亩,占应收面积的67%。

  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麦积山石窟的“基因编码”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造像。

  目前,《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进入修改完善阶段,计划2022年底前完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介绍,此次编撰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测量、碳十四测年等技术,对麦积山石窟第74窟、第78窟所有文物信息,以文字、数字化测绘、图版、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记录。这为后续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诗意中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月10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青阳港学校荷塘,一只蜻蜓落在小荷苞上。

  新华社发(王须中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湖北武汉:长江水位上涨

  6月11日,两名市民离开湖北武汉武昌区江滩黄花矶凉亭(无人机照片)。

  近期,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上涨,逼近武汉长江防汛25米设防水位。

  新华社发(赵军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浙江德清:课桌椅变“午休床”

  6月1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中心小学通航校区学生使用可折叠课桌椅午休。

  今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将3万名小学生午休“躺着睡”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以午睡垫为主,折叠椅为辅,通过“先行试点+全面实施”模式,推动小学生午休“躺着睡”全覆盖。

  新华社发(谢尚国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诗意中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是6月14日在江苏南京雨花阁拍摄的“超级月亮”。

  6月14日晚,一轮“超级月亮”现身夜空,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

  新华社发(苏阳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和若铁路开通运营 中国建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

  6月16日在新疆和田火车站拍摄的即将发车的和若铁路首趟列车。

  6月16日,满载乘客的5818次列车从新疆和田站驶出,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和若铁路与南疆铁路、格库铁路构成一条全长2712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自此,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建成。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高考阅卷现场见闻

  6月14日,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高考网上评卷点,工作人员在评卷。据了解,2022年吉林省高考评卷工作全部采用电子扫描、网上评卷方式进行。

  随着高考结束,各地陆续进入高考评卷阶段。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09:5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09:59 编辑

重庆国际海陆中心458米主塔封顶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中国西南重庆市国际陆海中心。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一名男子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重庆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重庆100国际海陆中心主塔正在建设中。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重庆100国际海陆中心主塔正在建设中。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一名男子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重庆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重庆市国际海陆中心夜景。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中国西南重庆市国际陆海中心。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一名男子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重庆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重庆市国际海陆中心夜景。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重庆100国际海陆中心主塔正在建设中。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中国西南重庆市国际陆海中心。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人们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摩天大楼在重庆,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人们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摩天大楼在重庆,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中国西南重庆市国际陆海中心。458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重庆的一座新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一名男子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重庆摩天大楼于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2022 年 6 月 17 日,人们在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上工作,也被称为重庆 100。458 米高的国际海陆中心主塔,一座新的摩天大楼在重庆,6月18日封顶。(新华社/王全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10:0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10:09 编辑

杭州:“未来停车楼”炫酷亮相

    本文转自:人民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2年6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庆春东路与秋涛路交叉口拍摄的充满科技感的杭州未来停车楼·蜻蜓公园项目。


   2022年6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庆春东路与秋涛路交叉口拍摄的充满科技感的杭州未来停车楼·蜻蜓公园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4150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2层,共计拥有500个社会车位,建成后将采用智能化机器人停车方式,由机器人在地下各层将车搬运至停车位,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潜入式AGV机器人停车项目,而屋顶层将打造成一个具有娱乐设施和屋顶花园的现代空间。徐根柱摄(人民图片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2年6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庆春东路与秋涛路交叉口拍摄的充满科技感的杭州未来停车楼·蜻蜓公园项目。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2年6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庆春东路与秋涛路交叉口拍摄的充满科技感的杭州未来停车楼·蜻蜓公园项目。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2年6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庆春东路与秋涛路交叉口拍摄的充满科技感的杭州未来停车楼·蜻蜓公园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13:5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13:52 编辑

新华全媒+丨麦积山石窟的“基因编码”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目前,《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进入修改完善阶段,计划2022年底前完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介绍,此次编撰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测量、碳十四测年等技术,对麦积山石窟第74窟、第78窟所有文物信息,以文字、数字化测绘、图版、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记录。这为后续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作为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考古报告被称为对石窟的一次“基因编码”,将科学系统地保存麦积山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遗产点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的造像局部(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修改完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第3窟参观(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的造像碑局部(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左)和同事修改完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第4窟参观(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窟“东崖大佛”造像(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有着“东方微笑”之称的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9号龛内的小沙弥造像(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第9窟参观(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工作(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的造像碑和正在保护修复中的造像(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右)和同事修改完善《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体例和样稿(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的造像(6月9日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9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造像。


   编辑:刘梦琪 马宁 钱一 李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21:36:56 | 只看该作者
郑渝高铁20日全线贯通运营 重庆首发列车亮相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铁路工作人员在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上

  6月19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重庆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以及首发列车班组在中国成都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段西动车所正式亮相。

  6月20日,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襄阳东至万州北段将建成开通,我国西南地区外出的又一快速客运通道——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重庆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左)在重庆车辆段西动车所亮相。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机械师在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旁进行检查作业。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铁路公安在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上进行巡检作业。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铁路公安在首发列车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旁进行巡检作业。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19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重庆首发列车班组在重庆车辆段西动车所亮相。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1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1 21:22 编辑

新华全媒+|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由“纸上蓝图”变“陆地通途”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20日,郑渝高铁郑州首发G3401次列车驶出郑州东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6月20日,乘坐郑渝高铁G3403次列车的旅客在郑州东站进站乘车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16日拍摄的濮阳东站 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6月16日拍摄的濮阳东站 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4月29日,G55304次试验列车驶出郑州东站,济郑高铁濮郑段正式进入运行试验阶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这是郑州东站附近一处京广、徐兰高铁交汇的立体枢纽(2016年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一辆试运行的“和谐号”列车经过郑西高铁河南三门峡市境内的一座高架桥(2010年1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动车组列车停靠在郑州动车段停车场,等候进库检修(2016年9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0年12月12日,从太原南站开往郑州站的D4665次列车停靠在晋城东站。当日,郑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三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工程车上架设郑徐高铁接触网导线(2015年12月7日摄)

  6月20日,济(南)郑(州)高铁濮(阳)郑(州)段开通运营,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勾画成型,以郑州为中心,形成辐射全省17个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中原大地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由“纸上蓝图”变为“陆地通途”。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5:51 | 只看该作者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一辆钢轨打磨车在郑渝高铁河南段的一处弯道作业(2019年7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施工人员在郑阜高铁先开段跨商周高速连续梁施工现场作业(2017年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过京广高铁黄河大桥(2017年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两列动车组列车驶入郑州东站(2017年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工作人员在郑渝高铁河南平顶山段一处施工现场作业(2017年4月29日摄)。

  6月20日,济(南)郑(州)高铁濮(阳)郑(州)段开通运营,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勾画成型,以郑州为中心,形成辐射全省17个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中原大地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由“纸上蓝图”变为“陆地通途”。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10:52:3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西南贵州夏溪水库风光

来源:新华社编辑:华夏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新华社/杨颖)

2022年6月21日航拍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贡县霞溪水库全景。(邹光学/新华社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10:5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2 10:58 编辑

绘就夏粮丰收图景——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省山东夏收观察


面对去年秋汛导致播种较晚的不利开局,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省山东通过精细化田管和全过程防灾减灾等措施,接连迈过苗情弱小、病害威胁、局地旱涝等多个关口,筑牢粮食生产压舱石。眼下,齐鲁大地大规模小麦机收已基本结束,夏粮丰收的图景渐渐清晰。


  壮苗早行动 精细管理保丰收


  “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数这茬小麦种得最晚。”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常楼村种粮大户常绍兵说,小麦播种前的黄河流域秋汛和后期低温天气,让他流转的150亩地去年直到12月初还没播种。

在农技人员的建议下,常绍兵采用了覆膜种植新技术。6个月过去,小麦亩产超过650公斤。“往年都是1000斤左右,种得好的也就1100斤。”他说,新增的地膜成本不仅完全收回,还有得挣!


2月17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妹冢镇,农民在麦田里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受去年秋汛影响,山东冬小麦播种普遍推迟半个月左右。早在今年春节前,山东就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精细化田管,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


夏收期间,记者在禹城市伦镇看到,小麦穗大粒多、颗粒饱满。伦镇人大主席邵丽琦介绍,今年春季,农技人员下沉,指导种植户通过镇压、强化水肥管理等措施促弱转壮。伦镇14处测产点,平均亩产量为600公斤,最高710公斤。


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20日下午5时,山东省应收小麦6003万亩,已收5935.8万亩、占98.9%。除青岛、烟台、威海外,其余地市基本收获结束。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说,预计今年山东小麦生产呈面积增、单产平、总产略增的态势,扛牢了粮食大省责任。


与时间赛跑 虫口疫口龙口齐夺粮


      装机、灌药、起飞,几架直径一米左右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盘旋爬升、空中悬停、匀速前行,雾化药肥混合剂均匀地洒在麦苗上,仅用1分钟就完成了1亩农田的植保任务。

3月底,德州市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开展飞防作业。“当时作业的地里,就有500亩是我的。以往用人工喷药需要七八个人、七八天的时间,现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效果更好。”段庄村种粮大户孙吉顺说。


5月17日,在青岛市平度田庄镇幸福庄村,植保无人机在进行“一喷三防”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山东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020年640万亩,2021年900万亩,2022年40万亩……小麦生长中后期,在疫情多地散发状况下,山东着力“虫口夺粮”,以“一喷三防”全覆盖为抓手,开展病虫害防治1.05亿亩次,有效防止了小麦条锈病大面积传播,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春节以来,山东有效降雨缺乏。据山东省水利厅介绍,山东统一调配各类水源,合理制定供水计划,有效确保用水供给。全省38个大型灌区、168个中型灌区,累计灌溉面积4975万亩,供水量38.41亿立方米。


6月5日,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五庄村,农户胡长海种植的8亩“济麦60”在专家、种植户的见证下,交出了一份让人惊喜的答卷——在土壤含盐量4.5‰、滴水未浇的情况下,“济麦60”测产平均亩产460.98公斤,创下了盐碱地小麦的高产典型。


压实党政同责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泰安肥城市,3000亩“减垄增地”书记指挥田麦穗沉沉。

据介绍,通过集成推广小麦“减垄增地”模式,有效种植面积增加10%左右、亩产提升60公斤以上。泰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减垄增地”种植模式累计推广48.77万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4.9万亩。


6月2日,收割机在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的麦田里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夏津县,组织架构上党政双挂帅,关键措施上党政双负责,推进落实中党政双督导,确定了市县乡村四级领导指挥田共594处16.5万亩,其中市级指挥田3处、县级指挥田15处。


行走在齐河县的田野间,一座座银白色的高大趸式粮仓点缀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引人注目。今年,齐河县投资5亿元,在全县高标准建设16处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及配套设施,为农户提供代烘干、代加工、代储存、代清理、代销售等服务。


在齐河县刘桥镇粮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辆辆满载小麦的农用车鱼贯而入。经过检验、精选、烘干等程序,刚脱粒的小麦进入趸式粮仓,农户不再为阴雨天晾晒不便导致的霉变等问题担忧。


粮食收获,要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东平县沙河站镇董堂村粮食经纪人少、售粮无固定渠道,中储粮泰安公司提出了“村委领办合作社带动并辐射周边种粮大户送一手粮”的村企合作模式,直接收购该村农民小麦,让农民种好粮的同时卖好价。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陈灏、叶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