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423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5-14 19:09: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7 12:22 编辑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来源:南方plus 刘珊

   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获悉,日前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发布的2021—2022年度昆虫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为157科738种。其中,9个新纪录种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的。

  新纪录的发现是物种资源探索的重大突破,不仅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数据,弥补了部分类群分类研究的空白,也富含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为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扩散提供了线索。

  本次监测调查中,鞘翅目为重点关注的类群。作为昆虫纲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目,鞘翅目占据了整个昆虫纲的38%。其种类繁多,生境多样,而且对于环境变化也有高度敏感性,可以作为检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指示物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调查中,还发现了食性各样的甲虫,如植食性的叶甲、象甲,菌食性的薪甲,捕食性的瓢虫等,这充分说明海珠湿地的甲虫多样性程度较高,不仅种类繁多,也占据了多种生态位。这些发现,再次印证海珠湿地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以往认知。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珊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7:3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7 12:31 编辑

新华全媒+丨“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在广东被救助放生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伤愈放归自然的海南鳽飞向广东清远的山林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伤愈的海南鳽在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待接受放归前的体检。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伤愈的海南鳽在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脚环环志。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伤愈的海南鳽在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受放归前体检。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经过体检的海南鳽在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待放归。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9月16日,清远林业局人员将伤愈的海南鳽放归。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这是海南鳽被救治时的左眼伤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当日,一只被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伤愈后在栖息地广东清远被顺利放归大自然。7月27日晚,这只左眼受伤的海南鳽被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并送至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精心治疗和养护,海南鳽伤情明显好转,在接受全身检查及评估后确认符合放归条件。

  海南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野外数量仅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昼伏夜出、不喜群居、不喜鸣叫等习性使得它极少被人观察到,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9:2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7 12:36 编辑

布氏鲸、黑颈鹤、斑林狸……携手保护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就在保护野生动物立法日趋完善的同时,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下面就去看看各地最新发现的野生动物踪迹。


  广西防城港海域首次发现布氏鲸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东兴金滩海域出现布氏鲸。视频截图

  画面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它们体长在10—12米左右,喜欢追捕鱼群。 28日早上,广西防城港市海钓爱好者在出海钓鱼过程中,在白须公礁附近海域,首次发现布氏鲸活动的踪迹并拍下珍贵视频,这也是首次在防城港海域记录下布氏鲸的出现。

  广西科学院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陈默:我们对于在涠洲岛和周边海域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在更靠近近岸的海域看到布氏鲸的活动都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这可以间接地说明,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越来越丰富了,包括布氏鲸这样的海洋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都来这里捕食。


  青海:“高原仙子”黑颈鹤 相爱筑巢育幼鹤

  近日,在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生态环保志愿者在泽曲河畔拍摄到了一对黑颈鹤择偶、恩爱、产卵、孵化、抚育的场景。这对黑颈鹤夫妇经过1月有余的温情守护,迎来了自己的一对“鹤宝宝”。

  两只黑颈鹤宝宝一身黄褐色绒毛,由于身体弱小,走起路来摇头晃脑,小心翼翼,黑颈鹤夫妇忙着向它们传授生存技能。据了解,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育在高原的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江西龙南:二级保护动物斑林狸误入工厂 放归自然

  近日,江西省龙南市一厂区的工人在搬运物资时,发现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像猫的小动物,长相可爱,但却有攻击性。经专业人员鉴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林狸。

  斑林狸善于爬树,以鼠类、鸟、蛙和昆虫为主要食物。这只误闯进工厂的斑林狸,有明显外伤,但状态良好。 第二天,龙南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与公安民警将斑林狸带到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进行野外放生。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林政股长 唐海:我们选择在这个地方放生斑林狸,首先它是核心保护区,人为活动少,对它的生活习性影响也更小,其次,这里靠近水源,更能保证他的食物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10:57:0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八大名蝶之首”金斑喙凤蝶现身广东南岭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据广东省林业局9月8日消息,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的珍贵视频。经确认,这是目前为止该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金斑喙凤蝶的影像,十分罕见。图为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金斑喙凤蝶。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据介绍,金斑喙凤蝶属蝶类凤蝶科喙凤属,主要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海拔1000米左右的次原始森林中,寄主为深山含笑、金叶含笑、醉香含笑与乳源木莲等木兰科植物,体长30毫米左右,翅展约110毫米,其姿态优美,有“梦幻蝴蝶”“蝶中皇后”之美誉。金斑喙凤蝶一年一般只能繁殖两代,是中国特有种,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位列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野外生存数量非常稀少,极少被人发现。图为金斑喙凤蝶。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金斑喙凤蝶有“蝶中皇后”之称。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11:1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7 12:35 编辑

蜻蜓身蝴蝶翅!这种“蝶形蜻蜓”你见过吗?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6月17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台山公园,牡丹荷花开正艳,成群的“蝶形蜻蜓”——黑丽翅蜻翩跹飞舞,或轻盈停歇,姿态非常优美。李学华 摄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黑丽翅蜻属蜻科,体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是一类很原始的昆虫。因后翅宽大如蝶翅,飞行时具有类似蝴蝶而非蜻蜓通常的飞行方式,故有“蝶形蜻蜓”之称。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据了解,这种蜻蜓在当地并不常见,近年来,每当台山公园的牡丹荷盛开,黑丽翅蜻就如约而至,这是在同一地点连续第五年拍到黑丽翅蜻,数量也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9-17 12:21:30 | 只看该作者
链接阅读:
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表明棘龙类恐龙或能适应水生生活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3月24日消息,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表明棘龙类恐龙可能能适应水生生活方式,这项发现挑战了原先认为大多数非鸟恐龙都限于陆地环境的假设。图为棘龙在水下捕猎一只大型的帆锯鳐艺术想象图。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沃克氏重爪龙是一种来自英国的亚水生觅食的棘龙,正在捕食辐鳍亚纲的鳞齿鱼。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7 12:24:20 | 只看该作者
2000多年前武昌鱼鱼鳞纹路清晰可辨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中战国时期“干鳊鱼”(即武昌鱼)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战国时期“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8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一个小女孩在参观《楚国八百年》展览。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湖北省博物馆展陈的“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本组稿件摄影 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 长江日报记者叶军

   探寻楚国起源与发展,了解楚人日常生活。8月26日夜,“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长江千里行”探访团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了楚国八百年展馆,两三千年前楚人祖先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令探访团成员惊叹不已。

   ■ 周原甲骨、楚季宝钟证实楚国起源西周早期

   “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楚白乞金秋来即于王其则”,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告诉探访团成员,这些是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的一批商末周初甲骨文上的文字,它们印证了楚与周的密切关系。同时,宜昌万福垴遗址2015年、2017年两次发掘中,出土西周时期编钟12件,其中一件上刻有铭文“楚季宝钟氒孙廼献于公公其万年受氒福”字样,为研究早期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我们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楚国开国的确是在西周早期。”

   展馆墙上的楚君世系表简要记录着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商末,楚人祖先鬻(yù)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在位)分封熊绎于荆山,称“楚子”,方圆不过百里。熊绎受封后,带领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楚王继续奋发有为,熊渠取得铜矿资源,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楚国经过数百年努力,最终发展成方圆五千里的泱泱大国,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最鼎盛时成为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版图西至川东,东至江浙,南至广东北部,北至河南、山东南部。楚怀王之后,楚国国势日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陷寿郢,俘获楚王负刍,历经800年风雨的楚国就此灭亡。

   离楚季宝钟展台不远,六匹健硕威猛的奔马组成的君子六驾塑像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揣想楚国最强盛时的风貌。“这是根据荆州熊家冢遗址复原,推测是楚惠王时期。”方勤介绍,当时根据身份不同,驾马车分一驾、三驾、五驾,最高规格是六驾马车,只有君王可以乘坐。

   在展馆另一侧,探访团成员看到了楚纪南城的水井和陶排水管。纪南城是楚国强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南方最大一座古城,20位楚王在此即位,推测有20万—30万人口居住。方勤介绍,水井众多,证明了楚纪南城的繁盛。而陶水管的发现,证明楚国已有较为完备的给排水系统。

   ■ 衣食住行映衬出楚国工业水平和先进文化

   探访团成员非常好奇,两三千年前的楚国人是怎么生活的?

   方勤一一解答。

   吃。楚人爱吃的食物有麦、豆子、生姜、核桃、花椒,还有小米,“小米是北方作物,这说明当时南北饮食习惯已有交流融合。”探访团成员还惊喜地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武昌鱼,仍然保存完好,连武昌鱼的鱼鳞纹路都清晰可辨。“因为经过腌制,所以它能保留至今。除了武昌鱼,保存下来的还有草鱼、鳙鱼。”方勤说。

   穿。“这是中国最早的通幅大花纹提花织物。”方勤向探访团成员介绍道。只见这块舞人动物纹锦残片由红、黄、棕三种颜色丝,织造出横向排行的龙凤、麒麟和戴冠挥袖歌舞人物等七组图案。展馆墙壁上还复原了楚国丝绸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还可以看到“三头凤”图案,丰富美观、想象力丰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而楚国丝织品代表了先秦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方勤说道。

   “真是兰心蕙质!”探访团成员王汉英赞叹道,这是第一次知道楚人还可以制作这么精美的丝织品。

   住。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严仓漆棺彩绘中可以看到,楚国人已可搭建三层楼房。而在这幅彩绘中,还有主人与异域人角力的画面,证实了楚人与异域人的交流。展馆内还有一盏战国时期的人骑骆驼铜灯,铜人昂首直腰骑坐在骆驼上。“骆驼为北方、西域所产牲畜,本件器物是楚国与异域商贸交流的物证。”方勤说。

   楚人货币很多,博物馆展出了金版郢爯,上面印凿着文字,郢代表地点,爯代表称量,远看像一枚雕刻有繁复花纹的金戒指。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使用时按需将金版切割,用天平称量后支付,所以现在还可以在边缘看到切割痕迹。同时展出的还有蚁鼻钱,这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的铜币。新中国成立后,蚁鼻钱大量出土,遍及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湖南、江苏、浙江以及陕西等省。“这说明蚁鼻钱使用范围已超过楚国地界,反映出楚国与周围邻国的贸易往来。”方勤说。

   在博物馆里,探访团成员还看到一套战国时期的天平砝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用来衡量物体重量的器具。有1件衡杆、2件铜盘、5件砝码。砝码重量分别为4两、2两、1两、6铢、2铢。“这套天平砝码说明当时楚国衡器制造技术已相当精密,制造产品时加铜添锡会更精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楚国工业水平的发达。”方勤说。

   ■ 虎座鸟架鼓代表着楚文化的神奇、浪漫、瑰丽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在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太一生水”竹简前,探访团成员凝神听着方勤的吟诵。

   竹简不过小指宽,字迹灵秀而有力。

   方勤解读道:太一为一,太一首先从水开始、起步,到天、地,再到神明、阴阳、四季。这套竹简具有长江文化特点,反映了楚人的宇宙观,是楚国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体现。

   方勤介绍,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共有730枚,既有“太一生水”道家思想,也有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字,比如《缁衣》《五行》等。在湖北历年出土的竹简中,《诗经》的数量是最多的,此外还有《孔子曰》竹简等。这说明对这些中原文化的典籍,楚人敏而好学,沿袭并广为传颂。楚人吸收中原文化精髓,又勇于且善于创新,为中华民族贡献了老庄哲学、《楚辞》等璀璨辉煌的精神财富。

   “虎座鸟架鼓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但类似造型还是国内首次展示。”博物馆里陈列着战国中晚期的一座虎座鸟架鼓,只见鼓架整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华美鲜艳。两只卧虎背上各立一只昂首高歌的凤鸟。一面大鼓悬于两凤之下,另有两只小虎足蹬凤背,向鼓而立。“虎座鸟架鼓主要用于祭祀,虎是大地上最有神力的,凤鸟昂首向天,这代表着与天地的沟通,中间还有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老虎,显示了勃勃生机。这座虎座鸟架鼓把楚文化的神奇、浪漫、瑰丽表达得淋漓尽致。”方勤说。

   尽力活得漂亮的楚人如何看待死亡?方勤介绍:“楚人有随葬镇墓兽的葬俗,当时人们认为镇墓兽可以镇墓辟邪并起到沟通死者与神灵之间的感情的作用,也可导引灵魂升入天界。除专门用于丧葬的漆棺外,虎座飞鸟、木卧鹿、神树等均被精心制作和装饰一番。”

   “楚国虽然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在当今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硕教授说,荆楚文化宝库包含荆楚大地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等,其中楚国、楚人创造的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楚国在立国八百余年时间里,从方圆不到一百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地方五千里的东方第一大国,不仅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绸等物质财富,还孕育出别具风格的老庄哲学、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精神财富。楚国发生的巨大蜕变,离不开楚人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开拓有为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以及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优秀精神与特质已经成为荆楚文化、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来源:长江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8:28:03 | 只看该作者
图片中:在中国广东发现的稀有淡水水母

   2022 年 9 月 14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山市一种罕见的海棠。(新华社中山日报)

   广州,9月16日(新华社)——最近在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山市,11年来首次发现一种罕见的淡水水母,被称为海蜇。

   海蜇被认为已经存在超过5.5亿年,比恐龙还要古老,是地球上唯一的淡水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活化石”。世界上记录的海棠属植物有11种,其中中国有9种。

   与海洋中的水母不同,海蜇的毒性要小得多,而且对人类没有危险。它们晶莹剔透,像桃花一样优雅。

   研究人员发现,淡水水母对环境非常敏感,只存在于干净的水域中。

   2022 年 9 月 14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山市一种罕见的海棠。(新华社中山日报)
   2022 年 9 月 14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山市一种罕见的海棠。(新华社中山日报)
   2022 年 9 月 14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山市一种罕见的海棠。(新华社中山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9:3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8 19:39 编辑

中国:重新发现消失了一个多世纪的植物物种

法国新闻网

   成都,8月23日(新华社)——2022年8月17日拍摄的照片显示,胡军研究员在中国西南四川省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检查标本。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电在中国首次发现110多年后,一种被称为大叶卫矛的极度濒危植物物种在中国被重新发现。


   胡军带领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 2021 年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期间,在峡谷中发现了这种植物。


   1908年,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首次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采集了这种稀有植物的三个标本。


   然而,从那时起,直到 2021 年 8 月,胡和他的团队在贡嘎山附近的峡谷悬崖上发现了大约 15 种疑似属于大叶卫矛属物种的植物,才再有人看到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说:“我很幸运,一些专家已经找了十多年,但没有成功。”


   找到这种植物后,研究人员仔细观察了它的主要特征,如萼片、花瓣和雄蕊,并制作了科学图纸。回到实验室,他们对样本进行了分子实验,然后确认它是植物 Euonymus aquifolium。


   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杂志 PhytoKeys 上。


   该植物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度濒危植物。


   “每个物种都是大自然的神奇创造,”胡说,并补充说,他目前的任务是收集更多这种植物的种子,用于种子库和人工栽培。结尾



   成都8月23日电胡军研究员于2022年8月17日在中国西南四川省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检查标本。据成都生物研究所称2021 年 8 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期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一种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电胡军研究员于2022年8月17日在中国西南四川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展示大叶卫矛标本。据成都生物研究所称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研究人员于 2021 年 8 月在第二次中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期间重新发现了一种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新华社)——2022年8月17日拍摄的照片显示,胡军研究员在中国西南四川省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检查标本。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新华社)——2022年8月17日拍摄的照片显示,胡军研究员在中国四川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检查大叶卫矛的照片。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新华社)——研究员胡军于2022年8月10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自然界中的卫矛植物。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电(记者胡军研究员2021年在四川省德容县实地考察时拍摄的资料照片)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电 胡军研究员2022年8月10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自然界中卫矛植物的花、果和叶。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成都8月23日电-胡军研究员2022年8月10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自然界中大叶卫矛植物的叶子。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消息,2021年8月,在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极度濒危的植物大叶卫矛。(摄影:刘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8:5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9 18:56 编辑

云南瑞丽22只花头鹦鹉同框 刷新国内纪录

   中新网云南德宏9月15日电 (朱边勇 周勇 董绿叶)记者15日从德宏州自然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获悉,当地自然摄影师在瑞丽市拍摄到22只花头鹦鹉同框的罕见画面,刷新国内纪录。

  花头鹦鹉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喜爱栖息于沟谷森林、疏林、耕地等处,以野果、谷物为食。其体长35厘米左右,鸟体为绿色,雄鸟头部粉红色,雌鸟头部为灰蓝色,雄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图为飞翔的花头鹦鹉 朱边勇 摄

  该物种曾在国内消失近百年,直至2015年4月,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在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观测到7只,并拍摄到野外繁殖行为后,该物种才再次被证实在中国境内有分布。

  “今年7月,曾拍到过1只花头鹦鹉,之后我们多次到该区域寻找,终于在9月初找到了这群珍稀的鹦鹉。”经过瑞丽市自然生态摄影师呼晓宏、贾雷等人的苦苦寻觅,这群神秘的花头鹦鹉活动的区域终于被“锁定”,于9月11日拍摄到了罕见的数只花头鹦鹉同框画面。

  中国著名观鸟人、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阳在看了本次拍摄的影像后表示,“花头鹦鹉在国内非常罕见,至今国内都还没有标本收藏纪录。根据本次拍摄到的影像,能确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少有22只,是国内目前该物种数量的最新纪录。”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图为站立枝头的花头鹦鹉雄鸟 张海钰 摄

  中国著名观鸟人、西南林学院原教授韩联宪称,这次观测、拍摄到的影像在刷新该物种纪录的同时也证明该物种种群数量在国内有缓慢增长。“瑞丽市与缅甸毗邻,很多鸟类会在两国间‘串门’,随着中国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很多动物会到中国境内生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有了更好的改善。”韩联宪表示。

  据了解,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芒市均有花头鹦鹉的观测纪录,是目前国内观测、拍摄到花头鹦鹉最多的区域。该区域还有过灰头鹦鹉、亚历山大鹦鹉、绯胸鹦鹉、红领绿鹦鹉的拍摄纪录。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图为掠过林间的花头鹦鹉群 朱边勇 摄


罕见!云南瑞丽22只花头鹦鹉同框

   近日,自然生态摄影师在云南省瑞丽市拍摄到22只花头鹦鹉同框的罕见画面。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发现中国新纪录,广州海珠湿地昆虫图谱再刷新


   记者:孙敏


   报道员:朱边勇 贾雷 张海钰 尹恩琴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