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开“假药方”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76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6-9 11:41: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6-9 12:27 编辑

专家开“假药方”

29名专家齐开“假药方”值得多方反思

       一些有违常识、造假的工程项目,得到了专家的“背书”后匆匆上马;少数专家只顾拿“出场费”,不管项目的科学性;个别专家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曝光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专家假”“假专家”问题。有29名专家参与了这些弄虚作假项目,他们都拿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无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6月2日新华社)


      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然而,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通海县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主要涉及杞麓湖柔性围隔、水质提升和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3个项目。其中,29名专家“拿人手短”,替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等于一起给湖泊治理开了“假药方”。29名专家集体“失守”,背离科学研究精神,实质上也是一种腐败,必须坚决杜绝。


      按理说,这29名专家是来为杞麓湖治理会诊“治病”的,依据他们的学术水平,在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的过程中,一般很容易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但他们却集体“失守”选择沉默,均签下“同意”或“原则同意”的意见,开出了“假药方”。于是,这些弄虚作假的项目,便堂而皇之上马施工,浪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不说,这样的工程项目最终将沦为一个摆设,根本起不到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甚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


      29名专家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研究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就是弄虚作假的合谋者。究其原因,其一,一些专家出于自身利益、科研、人情等方面考虑,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问题项目蒙混过关;其二,一些专家出于走过场、拿“出场费”心态,并不关心项目的具体内容,只要给的钱“到位”,便按照邀请方的意图签署意见;其三,个别专家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当地党委政府、项目承接方、技术专家之间牵线搭桥,一手拿施工方的好处,一手笼络专家参加各种项目评审会,甚至一些专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只是临时凑数、救场的。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些专家大都为利益而来,怎么可能在项目论证、评审中提出“反对”的意见。这种败坏学术风气的现象,显然属于不能容忍的腐败行为。


       专家齐开“假药方”,出具肯定性专家意见,就成为“问题项目”“造假工程”的通行证。如果项目建成后,同样是一帮“走过场”的专家来验收,那么,“问题项目”“造假工程”即便是一个摆设,在纸面的材料上也是合格的项目,甚至是“优质”的项目,如果不深入实地调研,就不会发现任何问题。此次,如果不是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督察发现问题,杞麓湖的弄虚作假项目,便能一路过关地蒙骗下去。因此,在严肃问责和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对“帮凶”的专家,也不应当“法不责众”,有必要追究其渎职等责任,对涉嫌腐败及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追究法律等责任,以儆效尤,从而倒逼专家爱惜自己“羽毛”,守住学术底线和法律红线。


       湖泊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容许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29名专家集体“失守”的教训,值得多方反思。只有强化责任意识,采取措施堵住监管漏洞,防患于未然,类似弄虚作假现象才能杜绝。(丁家发)


      本文来源:川观新闻SCOL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