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这部藏地电影让人眼前一亮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63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11-25 18: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11-25 18:17 编辑

《气球》:这部藏地电影让人眼前一亮


    关于气球的故事,电影史上并不少见。爱德华·克莱因与巴斯特·基顿的喜剧短片《气球》,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奇幻类型《红气球》和冒险电影《气球漫游记》,贾法·帕纳西的儿童片《白气球》,还有侯孝贤关注家庭的《红气球之旅》。

    但这回,导演万玛才旦用他的镜头,阐释了一个颠覆以往的“气球”故事,此中气球关乎生命传承。万玛才旦的新片《气球》聚焦藏地女性生育权和家庭话题,目前已受邀参加全球六十多个电影节,收获11项大奖,豆瓣评分达7.9分。

    《气球》的故事,是一个由白色避孕套、红色气球引发的黑色幽默,还有诸多如计划生育、种羊、知识分子等一系列有话题性和时代性的元素。《气球》既是万玛才旦离大众最近的作品,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继续强化与突破。

   探讨信仰与现实的对峙困境

   万玛才旦,集电影导演、编剧、作家、文学翻译者的身份于一身。从1991年开始发表和出版小说,多部藏、汉文小说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

    11月20日,《气球》在电影院上映。在此之前,它已经参加过全球60多个电影节,获得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提名,被影评人、电影史学家让·米歇尔·付东评为“威尼斯电影节最美的电影”。

    在电影圈内,万玛才旦早已成名,被公认是开启“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而即使抛开民族性的身份标签,细数近年来的华语影坛,他也算是极少能提供普世性主题探讨、风格化美学表达的作者型导演之一。

    《气球》无关奇观性的“藏地风情”,细腻地展现出一个小家庭的世俗日常。世俗就意味着数不清的尴尬、烦恼、争吵。而生活矛盾背后的根本症结,则关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信仰与现实的矛盾。

    气球意象听起来轻盈美妙,但故事却是沉重而纠结的。不仅有红气球,还有白气球,也就是吹胀的避孕套——20世纪90年代,达杰的两个小儿子淘气,把卫生所发放的避孕套当做气球玩儿,使得妻子卓嘎再度怀孕。卓嘎想去堕胎,但却身不由己——因为从上师到丈夫、大儿子,甚至卓嘎自己,都认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是爷爷的转世。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他们原本宁静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破,夫妻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气球》尖锐而直接,展现出妻子对于“生育权”的失控,因此也可以说是话题噱头十足。在万玛才旦的作品之中,《气球》的确是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不过高明的是,我们在影片中看不到对于女性意识的刻意迎合。这个故事没有试图替女性去做声嘶力竭的控诉,最终也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无意逼妻子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

    《气球》是万玛才旦近年导演作品中首部真正意义上全国院线放映的作品,对于该片成为自己最受好评的一部,万玛才旦说:“可能是比较普世,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

    导演镜头里的哲学思考

    《气球》一些画面在青海湖边取景,大部分家庭场景则拍摄于万玛才旦的老家——他1969年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那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

    为了“走出大山”,万玛才旦折腾了很多年:先当了多年小学老师、公务员,直到33岁才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硕士——从那之后就留在北京,一待十几年。

    住在大城市,一开始是为了电影,后来更多是为了儿子上学。不过2014年,他硬是把儿子送回青海的一所寺院学校,在那儿学了一年藏语藏文。“要不然你藏语不会,很多东西你不懂,你只是个藏族人,身份意义上的,符号意义上的。”

    如今,儿子念到大学,万玛才旦决定搬回青海西宁居住,离长大的村庄只有三四个小时路程。

    故乡已经完全变了样,修了水电站,全国各地的工人来了又离开,渐渐有女孩远嫁内地,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他自然而然地想回去,能感受到状态变得更加平和:“在家里,身体的适应感更强一些。很简单,我希望有更简单的生活。”

    没有大咖,甚至没有深刻的社会性话题,《气球》影片看起来没有院线电影的商业体质。然而从影片面世开始,就引起业界讨论。或者说,从制作影片的时候,话题已经开始了。

    影片陈述的话题虽然切口小,但并不缺乏深刻,比如女性意识觉醒的议题,又比如“藏地”的文学意向,一直以来在文学和艺术上都被赋予“隐秘”“神秘”的路数。而万玛才旦直陈这是一种误解,一种来自于想象中的对于藏人的神话式美化。

    “当某一天发现现实中的藏人和你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现实地活着的时候,你心里就不愿意了、失落了,说他们不该是这样的呀,他们怎么就变成这样的了。其实他们一直就是那样真实地活着的,只是你不了解罢了。”

    万玛的叙事虽然克制、平实,但在跳出电影之后,你可以在他的镜头里看到更多的哲学思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