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因体育活动避免过早死亡?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93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8-22 18:0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少人因体育活动避免过早死亡?

来源:南方周末

  研究人员尝试用数据来衡量体育活动的好处,结果发现,全球每年大约有390万人因参加体育活动而避免过早死亡。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这已经是常识。但实际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几乎不运动的人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确认的数据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运动量是不够的。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发现,全球超过80%的在校青少年没有达到目前所建议的每天参加至少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标准。

  从全球公共卫生的情况来看,身体活动不充分就成了一个导致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不过,因为人身体活动的情况和身体的变化时间跨度都很长,且直接死因往往是某种特定的疾病,这就使得锻炼跟死亡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然而,最近,剑桥大学等机构的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尝试用数据衡量了体育活动的好处,估计全球有15%的人因参与体育活动而避免了过早死亡,这相当于每年有约390万人因充分参加了体育活动而避免过早死亡。

  1

  低收入地区效果更明显

  避免过早死亡的比例这个指标是与风险因素归因相关的概念,与多少病例或死亡率可以归结为不充分的体育活动相反,这个概念明确地表明了如果全人类都坚持运动这一健康的行为习惯会产生怎样的正向效果。

  而从范围来看,体育活动对避免过早死亡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非洲地区因体育活动而避免过早死亡的比例最高,可能达到16.6%;美洲则最低,仅有13.1%。总体上低收入国家的人会比高收入国家的人从体育活动中受益更多。

  这一研究发表在2020年7月的《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上,包含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通过获取各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数据,并结合40岁至74岁的死亡率的数据,估计出避免过早死亡的比例和人数的范围。15%正是所估计的全球该比例的中位数,390万则估计的是对应成年人的数量。

  性别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全球的数据显示,男性如果充分运动,避免的过早死亡比例为16%,高于女性的14.1%。这分别对应每年约250万男性和150万女性。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人要想达到健康所需的身体活动量,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或者75分钟剧烈运动,或者这两者结合达到总体所需活动量。而最新研究正是基于这个运动量来界定体育活动。

  总体上,这是一种新颖的通过量化方式来认识体育运动扭转死亡率效果的研究,所发出的信号不言而喻,那就是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来看,让人们都动起来效果会很好。

  2

  运动为什么能救命

  这种救命的效果得益于与运动相关的多种疾病风险的降低。比如,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体育运动能降低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风险,也能降低中风、糖尿病、癌症等风险,还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重和身形,避免超重和肥胖。这些效果已广为人知。

  但其实,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还能降低人们精神方面的风险。像抑郁症这样越来越常见的疾病,已有不少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对其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早在2018年,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就曾对体育运动在预防精神问题方面的作用进行过研究,他们利用一项有120万美国人的数据发现,无论人们做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能降低人的精神健康负担。这些运动包括了跑步、散步、骑车、水上运动等。通过详细了解人们的运动内容、持续时间、频率等信息,再关联他们一个月内的压力、抑郁和情绪问题等精神健康方面的状态,描述了运动是如何有助于精神健康的。这项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上。

  与不运动的人相比,运动的人在调查前一月的精神健康状态不佳的天数要少1.49天,大约减少了43%。对于此前曾被诊断过患抑郁症的人,效果更明显,有精神健康负担的天数要少3.75天。而且运动与精神健康的这种关联,不分年龄、性别、种族,甚至家庭收入,是广泛存在的。

  相对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和拥有明显更高的家庭收入,在减少精神负担方面,效果均没有运动那么明显。甚至拥有正常BMI的人也只比肥胖者精神健康负担少了4%而已。

  特别的是,研究还发现,运动其实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对精神健康方面而言,最佳的运动频率是每周三到五次,最佳持续时间是30至60分钟。单次运动超过90分钟后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超过3小时的话甚至与更差的精神健康状态相关。

  在运动类型上,常见的团队运动项目与最低的精神健康负担相关。研究者分析,这与很多研究的结论一致,即这类运动所附带的社交活动有助于抵抗压力、抑郁等不良的精神健康负担。

  这些数据为人们改善精神健康而进行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从目前的科学认知来看,运动为什么能够影响精神健康,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可能既有生理机制,也有心理机制。比如减少了身体的炎症,促进了神经可塑性的进程,或者因为运动得到满足感、归属感、愉悦感等。结合自己的身体和外部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运动计划非常重要。

  2020年已持续超过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后,给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类不同范围的社交隔离措施,让人们不同程度地停下了运动的脚步。随着许多地方疫情得到控制,更多的人应该考虑恢复自己的运动计划,以适应当下的环境。这既能增强体质,也能呵护人们的精神健康。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