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出国路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46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5-2 10:41: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5-2 10:45 编辑

客家人的出国路

客家人的出国路

      客家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以亚洲东南亚客籍人最多, 占华人总数八成以上。这里略述客家人出国之大概背景及途径。

       客家人早期出洋以政治避难居多。史学家罗香林认为客家人出国始于宋末。据罗英祥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中记述, 第一个出国的客家人, 可考证的是广东梅县松口的卓氏。1277年宋末, 元兵入侵中原, 南下至江西、广东一带, 宋朝将领文天祥征募当地义士抵抗元兵, 一度收复梅州。终势不敌众败退至松口, 松口卓氏800壮丁请缨一同抗元, 未敌, 败逃潮洲, 上船, 船至南海沉, 大部份遇难。卓氏领幸存者共坐木船, 浮海至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上岸。 岛上荒芜, 卓氏一行便开垦落户, 又助当地土著首领共同抵御海盗, 十数载后岛上富庶。当年岛上所建中国式城堡遗址, 至今仍在。

       宋遗民多逃亡南洋爪哇、交趾(今越南北部)等地。明太祖实行海禁。郑和七下西洋后海禁弛, 客籍和其他籍华人遂大批出洋。 这时南洋华人聚居已成规模。据明书《东西洋考》记述, 爪哇岛一个原荒废沙滩, 经华人开发建村, 村内居民已有一千多户, 村主便是广东人。(安国强)

      明朝海禁。住贫瘠山区的客家人随着人口压力增, 地更见少, 多居民通过海外亲属牵头出洋谋生, 人数较历朝更多。适逢欧洲殖民者需大量劳工赴东南亚开采矿产和淘金, 客家居民十之八九下南洋, 赴吕宋最多, 印度尼西亚其次。海禁亦未能阻止海上私商贸易, 比如饶平县拓林港当时就有外国商船往来(安国强)。

       明末嘉靖时, 饶平的张琏和梅县的林朝曦起义, 于闽粤赣一带自立飞龙国。未几被明军破, 张琏率众南逃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三佛齐(今部份马来和印度尼西亚)称王, 其「飞龙」国号至今仍有古碑可考, 三佛齐至今有很多居民讲客家话(安国强)。

      明亡清初, 嘉应、惠州、海陆丰等地客家人响应「洪门」天地会「反清复明」, 失败后移居海外, 据估计当时有大约7万客家人离乡, 到南洋各地为多(安国强)。

       清朝海禁励行。面临饥荒的客家人「饿死不如浸死」, 冒死经潮汕坐船出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海禁解除。粤东、粤北、闽西地贫的客家人又大批远走越南、老挝等地。

       太平天国失败后, 在苏州被俘的大批将士包括客家士兵, 被英军运到南美洲殖民地当苦力。逃生的洪氏和将士大多逃往东南亚和日本。也有洪氏宗族留在香港或经香港远走海外, 包括美洲、大洋洲(安国强) 。

       孙中山起义, 海外客家人成为孙中山的坚强后盾。1927年, 蒋介石政府清剿南方各省, 参加革命者被迫退居南洋, 这年潮汕、梅县出洋客家人多达二十几万。(安国强)

       17世纪有了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安国强认为, 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华回到欧洲出版了《东方见闻录》, 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时值西方废除黑奴运动, 廉价华工正合西方殖民地对大量劳工的需求。合约输出未实行前, 西方列强主要以抢掠贩卖华工为主。荷兰侵占台湾, 1623年荷兰东印度总督下令:(安国强转引)

           现值季风正顺, 须再遗战船往中国沿海。尽量掳男女幼童以归。且与中国作战, 特须注意多捕华人, 妇女儿童更好。华人赎金, 一名60金盾。但决不可让任何妇女回国或载往公司辖外之地。

       被掠华人多是客家人。 他们被两个一绑, 胸上烙上记印, 比如「A」印运往非洲(Afica), 「C」印运往古巴。因远洋船上挤满华工, 广东便称这些苦力为「猪仔」。

       黑奴制度废除后, 西方便着手以合法招工名义来输出劳工。鸦片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许可英法国在广州、汕头、香港、澳门、厦门等地专设招工馆, 被当地人称作「猪仔馆」。实际就是以签订劳务契约形式来拐卖劳工。汕头是当时西方贩卖闵粤华工的主要中转站。这些华工苦力主要是客家农民, 上了船,安国强引述:

                     日则并肩叠膝而坐, 夜则交股架足而眠。

     船上卫生及饮食条件恶劣, 染疾者众, 死亡率高。安国强述,

                      据统计, 1847年至1859年运往古巴的华工有116船次5万多人, 在船上死亡率为15.21%。

       到了南美华工被送到「人市场」拍卖给种植园或矿山雇主,每日工作至少18小时, 时有饿死、累死、被打死。

        其时, 迫于生计, 客家地区仍不断有华工输出。据统计, 1881年至1931年, 每年大约有10万契约华工被转卖到世界各洲。至1910年, 迫于国际形势和舆论压力, 英国殖民部颁令于1914年6月30日之前发除契约劳动制度。卖猪仔历史才得以告终。其间百余年, 契约华工有近百万人死于非命。(安国强)

       契约华工废除后, 光绪帝取消海禁, 居民可自由出洋回国。这时带人出国的「水客」, 类似今日中介行业应运而生。水客每年往返与家乡两三次, 替南洋华人带钱款和捎信回家, 又替家属捎去土特产。这些水客在家乡有较好声誉, 后来发展为专业服务的「侨批局」, 即侨信局, 更方便了海外华侨与亲人的联系。直到1973广州侨批局业务归入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安国强)

      出洋的客家人在外积累财富, 业务扩展, 需人管理或继承, 多会选择家乡亲人, 于是有了投靠海外亲友移民。 这类移民相对居多。比如五华的李桂和在马来开采锡矿起家, 1922年从家乡带出百多名亲友往马来协助开发业务。(安国强)

      洋务运动后, 清政府开始派遗留学生前往英美各国学习医学、工程、造船、驾驶等技术。这批留学生学成后几近全部回国。广东香山人黄宽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系毕业成为英国第一位获取西医资格的华人(李明欢)。广东永安人(紫今县)刘佐成、李宝焌被公派日本留学, 「后来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飞机研制者」。(安国强)

       回首当年, 梅州松口码头, 粤东北客家人都经此出洋。乡亲妻儿送至松口,目送船只远去。松口一别, 生死两茫茫。客家山歌「过番」唱道(安国强转引):

               香港行过到华奥, 来往亲客已多人。一身脱开番人看, 唐山卖牛一般形。

               香港一出七洲洋, 目汁双双泪忙忙。上见青天下见水, 想起家中割心肠。

               风暴打船眼都黄, 海水飘飘得人狂。天地神明来保佑, 顺风得利过番邦。

      客家移民路漫漫, 看今日华人, 实不可同日而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