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河上的潮盐及运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4-5 14: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窟河上的潮盐及运输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4: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4-5 14:09 编辑

链接阅读:新铺:粤赣古驿道上的明珠

●江启煌



新铺民间有句玩笑话,说“新铺是蕉岭的第二大城市”。城市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说新铺是蕉岭县的第二大集镇,起码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两条水上驿道途经新铺


新铺地处石窟河中下游段,依河而建。最初的地址是在现址南面两公里处的象岭胡坵墩的河边,始建于明朝年间,有码头和囤盐的店铺。因该处地势较低,常受水浸,所以后来迁至马鞍山下的坡地上建店铺,故名新铺,而称胡坵墩原址为老铺。这里地处石窟河畔,而赣粤古驿道(水路)从此经过。因而商贸便逐渐发展起来。


途经新铺的古驿道有两条,都是水上驿道:一条是石窟河上游武平下坝经长潭口、艾坝、湖沟坝,再经新铺往白渡、松口至潮州;一条是石窟河支流柚树河上游的平远坝头经热柘、徐溪再汇入石窟河经新铺至下游。据宋代抗金名臣李纲(曾任宰相)所著的《梁溪先生文集》载,李纲就曾从江西赣州沿此驿道前往潮州府。由于新铺地处两条驿道的交汇处,也就是柚树河汇入石窟河不远处,便使得其更具水上运输的优势。


粤赣“盐上米下”的中转站


新铺作为乡间集镇,它的商贸,一部分是集市贸易,以方便附近十里八乡居住百姓的互通有无、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更大部分则是古驿道商贸中的集、散、中转功能。其中最大宗的商品,便是粤盐赣米的流通,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盐上米下”。


先说米。关于米的贸易,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志史书中有何记载。但据毛泽东于1930年5月所作《寻乌调查》载:“门岭到梅县生意……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有约三百担过。米走寻乌通过往梅县的很少。”每天约三百担,这是一个不小的数量。由于石窟河新铺段以下能通行载重量几十吨的木船,而新铺以上至艾坝只能通载重十吨以下的木船,艾坝至武平下坝载重量更小(新铺至平远坝头,也只能通十吨以下小木船)。所以米到新铺,大部是由新铺的米商收购,再装大船运往下游。当时新铺一个集镇,米商就有谢庆记、林荣茂、陈润源、陈集丰等十多家。有些商家,囤米以千担计,其吞吐量之大可以想象。


再说盐。盐自西汉汉武帝时由民营收归官营后,历朝历代都未改变。据《明史》记载,广盐行于江西,始于明洪武三年。另据《石窟一征》载,清代康熙二十四年议准江西南赣二府食广东盐。康熙三十二年又议准江西赣属各府所食广盐改食潮盐。康熙四十八年议准潮、惠、赣三府俱行销广济桥之盐。广济桥就是潮州的湘子桥。据《潮州府志》载,当时潮盐配送至蕉岭(镇平)、平远、赣州各县的盐,其流程都是在广济桥用大船装载,沿韩江、梅江上溯,入石窟河至新铺,再在新铺分装小船,江西、平远的运至平远坝头,再用人力肩挑至江西寻乌。后因水浅流急,只能船运至热水,再人力挑至坝头总仓。配送蕉岭的,则小船运至蕉岭西门外艾坝。也有在艾坝再分装更小的船运往武平下坝的。据毛泽东《寻乌调查》载:“盐分潮盐、惠盐,潮盐好,但贵,每元(小洋)买十斤到十一斤。 ……寻乌的盐,历来是潮盐多,惠盐少”。寻乌“盐的大部是销往安远、信丰,小部才销在城区、三标。……它是城里生意的第一大宗。城内有五家盐店 ……五家合共一年可做十万生意。”十万元,折算年销售量在一百万斤以上。


由此可见,潮盐不论是运往蕉岭、平远,还是运往江西、福建,都是在潮州起运而到新铺再分装、转运。在新铺,有多处旧盐仓的遗址:在新铺矮岭炭山的石窟河边,在象岭胡坵墩老铺圩旧址,在下南村奇峰寺山脚的石窟河边,都有盐仓的旧址。新铺圩镇现法刚路靠北的店铺,即原新铺工商联的后面原来即是盐仓(解放后改建成新铺华侨旅社),新东路靠东的店铺,从法刚路口一直到水巷口,原来也是盐仓(解放后改建成新铺工程队、铁器社、农械厂等)。这些,也佐证了新铺当年盐业运输的兴旺。


抗战时期货运频繁


到了民国时期,沿古驿道的商贸活动依然不断发展。这时,除了粤盐赣米以外,寻乌还有三鸟、耕牛等经新铺运往下游松口等地。至二十世纪30年代,随着新铺至东石公路的开通,靠人力肩挑及牲口驮运的商品流通逐渐被陆路汽车运输所代替。据《梅县市文史资料》载,抗战时期新铺货运频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持续八年,国内不少城市沦陷。……当时邻省江西赣南诸县物资,由九江、赣州集散,部分转粤,盐粮对流为主,如油、米、豆、土产等大宗货源,由我区蕉岭、平远、梅县商车经平远转运蕉岭新铺或平远坝头(转小船运至新铺),再船运至梅江(松口),驳大船(小火轮)运往潮汕地区。又据《汕报》曾载: “民国三十(1941)年筠门岭货运频繁。自政府宣布六月一日停止汽油车辆行驶后,来往门岭的商车,因未及改装木炭炉,现已全部停驶。所有该线一切货运,业经完全改为肩挑及驴马运输。每天来往男女挑夫,计梅、蕉、平等处总在三、四千人。由梅运往门岭货物,均以食盐为大宗,南下则以双黄豆为多,……来往时期,约需十天”。在新铺镇境内,现在狮山、东陂龙过石、黄坑十二排等处的公路边,仍有旧时茶亭(风雨亭)的遗址;在东陂昂天堂、黄坑店下,还有当时驿铺的遗址。这些,都是当时为了方便挑夫们躲风雨、歇脚及过夜住宿而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运逐渐畅通,商用汽车也再度发展。但这时的商用汽车,大部还是改装为木炭炉的。这种汽车,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才逐步淘汰。


解放初期商贸繁荣


到了解放初期,新铺的商贸依然繁荣。这里略举一例,或可从一个侧面佐证当时新铺经济的繁荣程度。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新铺这个山区小镇,也成立了诸多工会组织,像海员工会(事实应该是船员工会,但当时确实就是叫海员工会)、搬运工会、店员工会、手工业工会、建筑工会等等。工会会员之多,恐怕就是当时的县城也是难以企及的。单是海员工会,就有会员二三百人,成员除了附近的矮岭、同福、福岭等村外,还有蕉岭长潭、五华、兴宁、松口等地人。这也说明了当时往返于新铺至松口、潮汕等地的船舶(木船)之多。后来就以这些工人为基础组建了蕉岭航运社(后改称蕉岭水运公司)。搬运工会有会员近百人,主要就是码头工人。店员工会有会员一百多人,也是来自本镇附近的农村,以及梅县、丙村、大埔、潮州、揭阳、揭西等四面八方。当时新铺就有大、小商家一百五十余户,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店员就是商家从家乡带来谋生的。从这里也可窥见当时新铺商贸规模的一斑吧!


综上所述,可知新铺在古驿道的商贸活动中,由于它独具的地理位置,确实是起到了集散、中转商品的作用,成为粤盐赣米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新铺,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逐渐繁荣,走向兴旺。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陆路交通的逐渐发达,水上运输,特别是山区小河的水运也逐渐式微,以至消亡,新铺在商品交易中的中转、集散功能也不断弱化。


当前,新铺正在进行古镇改造。挖掘新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当是改造古街、建设古镇的题中之义。聊以此文,作引玉之砖,若能引起有识之士,对新铺的历史、人文环境做进一步的挖掘、彰显,则幸甚!


编辑:罗伟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