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行,鄱阳枭阳(今属江西都昌)人,后迁徙至庐江寻阳(江西九江),生于东吴永安二年(公元259年),东晋著名将领,其曾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名士陶渊明。
陶侃出身寒门,没有显赫的家世,母亲湛氏是父亲陶丹的小妾,陶丹曾任职三国东吴的扬武将军,是个很一般的武官。
父亲去世后,陶家就更加贫寒了,年幼的陶侃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
湛氏是个勤劳的女子,丈夫死后,她靠着纺织布帛,供养儿子陶侃,让陶侃和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结交。
陶侃的仕途最初不是很顺利,曾任职寻阳县的小吏,负责监管鱼市的交易。
有一天,陶侃利用职务之便,派人把一包腌制的咸鱼送回家孝敬母亲。
湛氏拒收咸鱼,还写信批评儿子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
——你身为官吏,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对我非但没有益处,反倒让我为此忧心忡忡。
鄱阳人范逵以孝行闻名,被举为孝廉。
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住宿,当时连日冰雪天气,陶家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范逵还带了好几个仆人和马匹,陶侃很为难。
母亲湛氏对他说:“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你只管去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
湛氏把长垂至地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了两套假发,卖给别人,换回几斗米,拆毁仓房一半的柱子做煮饭的柴禾,把睡觉的草垫切碎,当成喂马的草料,而后为客人做了丰盛的饭菜,热情款待范逵主仆一行人。
范逵得知详情,深受感动,赞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
范逵到了洛阳,广泛传扬陶侃母子的好名声,陶侃因此声名远扬,仕途出现转机。
永嘉五年(311年),陶侃被朝廷任命为武昌太守,两年后出任荆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一度出现“路不拾遗”的繁荣局面。
后入朝历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等官职,受封长沙郡公。
陶侃先后平定了陈敏、杜弢、张昌等人率领的义军,配合温峤平定苏峻之乱,在庾亮配合下平定郭默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陶侃
陶侃心思缜密,遇事“纤密好问”,善于察访。
有一次,陶侃出游,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还没成熟的水稻。
陶侃盘问他:“你拿着没成熟的水稻想干什么?”
那个人说:“走路遇见水稻,随便拔了一把而已。”
陶侃大怒:“你不种田,还糟蹋别人的庄稼,太不像话了!”
于是用鞭子惩罚了那个人。
此后,当地百姓“勤于农作”,多数人家都能够自给自足。
陶侃晚年被朝廷拜为大将军,赏赐“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虽然位极人臣,但陶侃从未独揽大权。
他的明智保全了“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的家业,使得子孙数代衣食无忧,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