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的客家人打灶头比较古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用黄泥摏,有单眼灶和双眼灶。双眼灶一般长五尺,打灶头时用门板和桌板为模板固定好灶的长宽,在要做灶眼的地方放两擦柴,木板和木柴中间就用黄泥摏实,抽出木柴,灶眼就初成了。接着用抹灰的铁抹子把灶眼抹平,最后是用砖砌一个凸字形的灶门。等黄泥干透后,灶面和灶的周围用秆茎灰(石灰加禾秆混和搅拌成的灰,加禾秆是为了增加韧性)抹平灶头就打好了。关于双眼灶,我们客家还有一个童谣:“前锅煮粥,后锅焖肉。有矛奔涯食?矛就打烂惹个锅头笃。”
还有一种就是比用黄泥摏稍为改进一点的方法——用泥砖砌灶头。泥砖是用田泥加上禾秆让牛踩,让泥非常有韧性,踩后的泥就倒入砖模里晾于成型,最后就用这一块块做好的泥砖直接砌灶头,到八十年代后就基本都用红砖砌了。
以前一般打一个灶头要耗时两至三天,旧时客家人打灶头很有讲究,非常郑重其事。一般要先让先生选好适宜开工的吉日动工,客家女人的美德之一就是“灶头锅尾”,意为勤劳贤惠持家,认为女人主灶,故在选吉日开工时一般都以女主人的八字为标准,灶头打好后还要举行宴请亲友、蒸红钵粄、敬灶神等仪式。
(文/陈书玲 图/黄淑秦)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