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宁革命英烈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的革命事迹为题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生死坚守》正在紧张拍摄中。6月20日,摄制组在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的宁江上拍摄了全片最大的场景,送别红军转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特型演员都在这场戏中出镜。据摄制组介绍,拍摄这个场景动用了460多名的群众演员,群星村的群众和兴宁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踊跃参加拍摄。
来到拍摄现场探班,从剧组了解到,这是一场主力红军在夜色中渡过于都河转移,留守红军送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和主力红军的戏。中午炎热气温下,很多工作人员就已经在现场进行着拍摄准备工作,吊车等各种帮助拍摄的车辆开进现场就位。湍急的河中搭起了一座木板桥。5点多钟,在鸡鸣山拍摄完另一场戏的摄制组赶到桥边,饰演红军战士和老乡的群众演员开始换上服装,背着枪、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等各种道具,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一遍遍地进行走位。直到天色暗下来,“红军战士”点起手中的火把开始拍摄。
戏中有一个镜头反复拍了很多次,女主角张瑾瑜站在桥头,送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毛泽东将留守的意义告诉了张瑾瑜。直到晚上11点多记者离开拍摄现场时,这个镜头还在拍,剧组对戏要求的严格可见一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镜头的需要,这场戏要拍到凌晨署光出来以后才能完成。
女主角张瑾瑜的饰演者王艺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对这场戏的理解。她说张瑾瑜开始时对留守苏区不大理解,希望跟着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走,一下子离开党中央,她心里有失落感。经过主席开导后,她明白了留守的意义。留守红军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掩护主力转移,是极艰险的任务,为了主力的成功转移,每个人都下了赴死的决心,因此她的脸上也多了一份坚毅。
谈到对角色的塑造,王艺禅说,英雄只是后人对她的评价,而在现实中,她是个有着铁一般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一个军人,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在革命事业上,她是刚强的;在亲人面前,她也有柔弱的一面。而为了党的事业,革命者往往不得不做出情感的割舍。因此她希望立体地把张瑾瑜塑造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符号化的英雄。
有一场张瑾瑜与丈夫罗屏汉私下谈话的场面,张瑾瑜有一句台词,她问丈夫:“我能哭吗?”,但在战士们面前,她和丈夫还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展现出坚强的一面。王艺禅说,这句台词体现了张瑾瑜作为一个普通女人脆弱的一面,她也需要丈夫的臂膀依靠,但她作为一名留守红军,却不能把承受的压力,把自己的情感像普通女人一样用哭发泄出来,这种两种身份的情感冲突更让人动容。
来源:掌上梅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