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12-22 20:35 编辑
今日冬至:记忆中什么食物最能触动味蕾?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又名“冬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饺子,和和美美。
古代也认为,自冬至起阳气渐强,属大吉之日。你的冬至记忆,都有什么?
冬至曾经“很热闹”
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汉书》里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间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一度被称为“小年”,足见重要性。 既然是“节日”,自然会有相应的庆贺仪式。《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在民间,祭祖的规模小了很多。更多的是一些应景的习俗,像吃馄饨、红豆米饭等等。
由于冬至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为了消磨时间,条件不错的家庭,还会买上一幅“九九消寒图”,每天描上一笔,一幅画儿涂完,寒冷的冬天也过去了。
北方的饺子和雪景
每一个节日,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印象,北方人的冬至,可能会有美丽的雪景,也总会有饺子。对《道北京》作者刘一达来说,冬至的记忆就是如此。
“想冬至又怕冬至,冬至来了看落日”。过去一到冬天,老北京小孩的嘴里总是念叨着这句话。想冬至,是因为冬至一到,能吃上一顿饺子。 大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 钟欣 摄
“怕冬至”则是因为意味着数九寒天接踵而至,天气越来越冷,在供暖不充分的年代,大家都得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行动起来很不方便。不穿?上学、上班顶着寒风,着实遭罪。
刘一达小时候生活在胡同里,仍然记得儿时的经历。他对记者说,“家里老人讲究老礼儿,冬至吃饺子是风俗,也是‘必备项目’”。 和面、做馅儿、擀皮,一家人齐心协力,不多时饺子就包好了。手巧的大人,还会做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造型:小刺猬、兔子……冬至,总有着欢声笑语。
“在物质贫乏的时候,买肉、买菜都得凭票凭证,很多人家里平常吃不起饺子。但到了冬至,吃不到肉馅就包素馅饺子。”在刘一达感受中,倒也温馨。 南方的羊肉和羊膏
在南方,冬至风俗里还是有“吃”这一项,但却不一定是饺子。
刘娟(化名)是湖南人,在上海工作已有数年。她说,现在大家对冬至的关注似乎没那么大,老家一般也不吃饺子。在上海这边,虽不至于举家欢庆,但会吃点羊肉“补阳气”,取其谐音,以抵抗严冬。
毕竟“冬至大如年”。刘娟说,有人家会结伴到上海郊区的农户家里,买新鲜羊肉。拿回去,或者红烧,或者炖汤,各有各的美味,还有的熬成厚厚的“羊膏”。
“羊膏”的做法很讲究,一般要选用带皮的羊肉,慢慢熬煮两三个钟头,然后加入葱、黄酒等调味,有时还会放点红枣。然后文火慢慢焖,等羊肉和枣都“烂了”,便宣告完工。晾凉后就可以吃了。
只是,据刘娟观察,即便在南方有此习俗,也有人闻不惯羊肉特有的膻味,不太爱吃羊膏。倒是熟烂可口的羊肉,似乎更受欢迎一些。 天气虽冷却蕴含希望
中国地大物博,冬至又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的风俗自然会各有差异。就饮食来说,也不能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羊肉一概而论。
比如就有人说,冬至这一天北京最初讲究吃馄饨。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老百姓剁馅儿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祈盼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这个习俗才就此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