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寻找童年的月饼味儿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44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6:2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9-24 16:40 编辑

   200年历史的味道   

  从潮州市区跨江东寻,在意溪镇东洋塭村侨校路里,“范合盛”老字号并不算显眼。但当笔者在“范合盛”朥饼店门口时,未见其
  饼,已闻饼香,前来取订饼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一进门,便见店主和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从制馅到制饼再到销售,工人们分工明确,道道工序有序进行。朥饼虽终年应市,但以中秋节上市最为合时,中秋节前是“范合盛”朥饼作坊最为忙碌的时候。    

  即便生意红火,店主李伟亮也并不愿意到牌坊街等人流密集的市区开店,他觉得手工制饼产量有限,要把好质量关,守好“老字号”,做好品牌,“让人明年买朥饼时还想得起我们范合盛才行”。    

  李伟亮要守的老字号历史可溯源200余年。在《潮州市志》中如是记载:“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大朥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    

  据载,创始人范合盛在早年制饼时,曾遇生意不景气,朥饼销路有限,剩下一大缸饼馅,物质匮乏又不甘丢弃,只得密封保存藏于地下。待来年中秋再制朥饼,范合盛唯恐这馅料时久变质,岂料取出一试,却别有风味,尤其凉喉可口。范合盛悟出其中奥妙:饼馅密封,埋藏于地下,既不变质,“火气”退尽,味道更纯。此后,范合盛生产的大朥饼身价倍增,声名越传越远,生意也越来越好,甚至远销东南亚一带。    

  范娇银是如今“范合盛”的后人,丈夫李伟亮也成为了“范合盛”朥饼的手艺传承人。他们告诉笔者,意溪范合盛朥饼的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流程,手艺代代相传,手把手地教授传承。“我从小就耳闻目睹,一些工序也得学好几年,但从老人家言传身教感受最深的就是‘事必躬亲’,手工的才能保障好品质。”    

  2006年正式“接棒”的李伟亮、范娇银夫妻俩至今坚持用双手将200多年历史的古早味包在饼里。许多人到了外地甚至国外,仍对“范合盛”朥饼的味道念念不忘,每年都要想尽办法让往返的亲友带一盒过去一解相思。据了解,要预订他们家的朥饼得从农历六月下单,才赶得及应节中秋,“多的一次订几百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6:3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9-24 16:39 编辑

     提前半年准备饼油    

  想要在中秋前做好一个“范合盛”的朥饼,至少要提前半年准备。“从清明就得开始买肥猪肉。”李伟亮说,清明时节,每天都要买上百斤的肥猪肉,煎炸出油。煎猪油是一项技巧活,“要掌握好火候,白猪肉要炸得比金黄色再深一点。朥放置后全是白的就不对,上面还得有一层清的,火候才到”。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熟朥制后,便是时间的沉淀。李伟亮将其分装至大陶缸或大桶内,久藏约四个月退去火性,直到农历七月下旬才捞出使用。    

  朥饼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除了自制猪朥,这门手艺的秘密,还在于皮和馅的制作。首先,制馅的绿豆需精选粒大肉多的,放进清水中浸泡,使之皮肉分离,脱去绿豆壳,尔后将去皮的绿豆放入锅中炊熟,加上白糖、自制猪油、面粉混合,和成稀泥状。    

  “饼皮的制作不容易掌握,我跟岳父学了六七年才总算手感对了。”对于“范合盛”的工序,李伟亮不无感慨。这饼皮需用面粉和猪油按一定比例配比“起酥”,再用面粉、清水、白糖、猪油和少量麦芽糖混合揉捻成皮,在皮上再包适量的酥,再用木碾槌不断滚压成片,方可成为一张可用于包馅的饼皮。    

  范家使用的木碾槌是特制的,可使碾出的饼皮中间凸,四边薄,包时不会聚脚。不仅木碾槌特制,擀面皮的手法也别致,范娇银将包含皮和酥的饼皮压平之后,还要将其多层叠起,成螺状。“这样最终烤出来的饼皮才能有五六层的层次。”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包馅、盖印后便是25分钟的烤焙。烤前每个按一按,淋上一勺猪油,既能起香,也可让朥饼两面焦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6:3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9-24 16:38 编辑

    盘点各地特制“土月饼”
  关键环节坚持手工制作    

  纵然每年都要感叹“朥饼不够卖”,忙时夫妻俩也雇了十来位工人来帮忙,但朥、皮、馅等几个关键环节,李伟亮和范娇银还是要亲手做,既为了保守家族手艺的秘密,更是为了保证手工质量,“做得少不怕,但如果做的饼不好吃,客人就不来了”。    

  手工限制了产量,保鲜和运输的难度也限制了规模进一步扩大。“天气好的话,保存20多天,天气不好潮湿下雨时就十来天。”即便如此,李伟亮坚持手工制饼,坚持不添加防腐剂。    

  坚守传统,不等于守旧。在继承祖上的好手艺之余,李伟亮也顺应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些创新。比如,夫妇俩尝试着将芋泥、老香黄等潮人喜爱的食物做成新的馅料,让可选择的口味更多样化。    

  此外,在一些环节也加入了科技元素。“以前一些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但现在有了新型器械,就方便多了。特别是烤朥饼时,过去是用柴炭加热的土炉,现在用电烤炉烤焙技术,使朥饼更加卫生、适火、美观、可口。”    

  李伟亮和范娇银的坚守赢得了声誉,四乡八里的人都爱来买“范合盛”的朥饼拜月,与家人一起享用。“东西好,有质量,守信用,特别是守着老字号的信用,才能对得起买饼的人,对得起‘范合盛’的品牌。”李伟亮夫妇相信,“用心传承,无传统,不经典”。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苏仕日 通讯员 湘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