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不管电影好看不好看,在电影上映之后都会有影评人对它进行评价,电影铁皮鼓也不例外,在上映之后就有一大批影评人在第一时间写了铁皮鼓影评。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铁皮鼓影评,铁皮鼓好看吗,铁皮鼓最经典的影评”。
以下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铁皮鼓,铁皮鼓好看吗,铁皮鼓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
为了交影评作业写了这么一篇。在厦大锻炼出来不复制粘贴全凭自己乱扯的本事,还是有进步的。本文有大神撞见,还请多多批评。
——————————————————————————————
一年前读过《铁皮鼓》小说,对书中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印象深刻。故事中很多元素的超现实也让这个故事变得很奇特。但是,小说本身更多的是二战前后一段时间内现实的故事,因为对于小说历史背景的不了解和文化上的距离感,我最终也没能读完小说。
电影忠实了小说的超现实元素与现实的内核相结合的方式,用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在导演的解读下,呈现了一个虽然超现实却特别理所当然的故事,相比小说,虽然忽略了一些不便表现的部分,但是在形式上做到了传达政治隐喻的效果。
下面从声效、叙事和其他细节赏析该影片。
一、声效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片名为《铁皮鼓》,主人公奥斯卡是一个3岁生日时便决定不再长大的孩子,自此以后他和他的铁皮鼓如影随形。鼓点因此成为片中重要的声音之一。而奥斯卡的旁白作为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片头即以鼓点和奥斯卡的旁白引入外婆年轻时的故事。这时的鼓点轻快甚至有些诙谐,奥斯卡也是采用了典型的儿童的声音来叙述,实际上,这里要讲的故事并不是轻松愉快的故事,而根据影片结尾的推测,讲故事的奥斯卡也是至少20岁的青年,导演却采用了不合适的、不符合“事实”的声效。从此为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调。
这种用“不现实”的声效来配合“现实”以达成“超现实”的效果的表达手法,在片中屡见不鲜。例如片头的配乐,首先是不成曲调的难听的一段奇怪声音,转而加入恢弘悲伤的音乐,和最初轻快的鼓点完全不同。不论是奥斯卡被一群小孩强迫喝“汤”时街边楼上欢快的吹号声还是二战的第一场战火中悠扬舒缓的配乐,抑或是奥斯卡在妈妈下葬后钻到外婆裙底下那一段与片头如出一辙的怪诞音乐、奇怪声效与悠远乐曲的配合,等等,都增强了影片怪诞、超现实的气质。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玩具店的主题音乐。玩具店的三场戏,每一次都配以奇妙魔幻的音乐,这里是奥斯卡换鼓的地方,在玩具店的几场戏里,第一场,他看到了妈妈和叔叔的偷情,而登上钟塔用尖叫震碎了教堂的玻璃;第二场,玩具店老板恳求妈妈选择他或者她丈夫而不是她表哥,而后妈妈带着奥斯卡去教堂,奥斯卡在此处亵渎了神,随后犯下他所谓第一个罪行,间接害死了他的妈妈;最后一场,玩具店老板自杀后奥斯卡来到玩具店,说老板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紧接着的一场戏即是奥斯卡声称的他的第二个罪行,间接害死他的叔叔。因此,玩具店是和奥斯卡对于神的亵渎而犯罪紧紧结合的场所,每次的奇妙魔幻的配乐和之后紧接着的奥斯卡对神的质疑都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正符合了影片魔幻现实的整体基调。
奥斯卡的尖叫声与鼓点有同样特别的效果,全片除了旁白,奥斯卡实际的台词几乎没有,尖叫和鼓点是他表达自己的唯一方式。影片前半篇的尖叫声都是奥斯卡为了捍卫自己的铁皮鼓而发出。第一次爸爸要拿走他的铁皮鼓给他换新的,他不自觉尖叫,而头一次发现自己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后来在教室老师要拿走他的铁皮鼓时他用自己的尖叫震碎了老师的眼镜。随后妈妈带他看医生,护士想要拿走他的铁皮鼓他再次尖叫震碎了医生的标本瓶。此后,没人再试图拿走他的铁皮鼓,他也不再为此而尖叫。他只在妈妈和叔叔偷情时叫碎了教堂的玻璃,只在为军队表演时展示过这项特异功能。奥斯卡的鼓点则也伴随奥斯卡的出现不时响起,最超现实的一个部分,是他在演讲集会中偷偷敲起舞曲的鼓点,操纵了现场所有人的节奏,而其他时候,鼓点就代替奥斯卡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情绪和态度。在上课时,在教堂,在妈妈下葬时……直到爸爸下葬时他决定重新长大,丢掉了铁皮鼓,鼓点不再响起。这两个声音的力量都远超过现实,但又处于最合乎现实的奥斯卡的想法,并且取代了本该最有力量的实际有内容的奥斯卡的语言,这不仅增添了影片诡异怪诞的氛围,更以这种声音的象征性提示着影片的隐喻,更深的体现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叙事和拍摄中的政治隐喻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即以奥斯卡第一人称视角,按时间顺序来铺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影片中用来表现奥斯卡的视角的手法,首先就是贯穿全片的他的独白,在片中奥斯卡的对白非常非常少,他的心理状态都是通过独白来表现的。在叙事上,他的独白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他通过旁白自述他犯了间接害死妈妈后的第一个罪,后来又通过旁白说出自己间接害死叔叔的第二个罪,如果去掉这些旁白,观众对于叙事的理解会有很多困难。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铁皮鼓》都是以主观叙述为主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受众很容易有代入感,从而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去思考所叙之事背后的含义,也就是在二战前直至二战结束这一段时间德国与波兰所长期争夺的但泽地区,奥斯卡所见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带有一定象征性的。
奥斯卡出生的一段,导演就采用了非常怪诞的表现方法,他以奥斯卡在子宫内的视角来展示这一场戏,也为此后以奥斯卡的主观视角观察整个世界打下了基础。在奥斯卡的三岁生日会上,镜头不断在奥斯卡观察的眼光和家中各人表现间切换,期间家人打牌的一段,更是降低镜头角度,从奥斯卡的高度拍摄,随后顺着他钻到桌下的视角目睹妈妈和叔叔的暗中调情。后来,妈妈处于因为自己的偷情而临近崩溃的边缘,与爸爸发生矛盾,而叔叔在卧房安慰妈妈时,奥斯卡躲在衣柜里看到二人暧昧的举动。这一场戏中,镜头从妈妈和叔叔身上转移到奥斯卡在黑暗衣柜中的特写,将观众带入奥斯卡的沉思中:德国的爸爸,可能是自己的爸爸的波兰的叔叔,和夹在两人之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妈,不愿意长大的奥斯卡,和妈妈的关系是很紧密、特殊的,他甚至在出生时就不愿离开母体不愿来到这个世界,此时的他也和妈妈一样不知何去何从。他和妈妈就像被德国和波兰所争夺的但泽一样,妈妈到了不得不决断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而当二战结束,妈妈叔叔和爸爸一一死去,奥斯卡才选择了重新长大。他在20年间的心理历程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非现实的形式包裹了真实并且残酷的经历,这种叙事和拍摄的角度才能让观众有更切身的体会。
三、其他细节:影调、降格等
《铁皮鼓》以魔幻现实主义著称,又暗含了政治隐喻,除了上述的方面,全片中还可以注意到很多细节,其实是有些荒诞、怪异的。
首先,影片的色调给人以非常潮湿的感觉,色彩出奇饱满。这无形中就缓解了影片内容本身的压抑,虽则残酷,但是一丝怪诞也让人得以接受。
讲到色彩,红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色彩元素。片中妈妈、叔叔和爸爸
在海边和奥斯卡一起看到渔人钓上来一个腐败的马头,从中不断涌出鱼来。这一场戏的色彩以海的深蓝、天的浅蓝和沙滩的白为主调,但是妈妈却身着鲜亮的一袭红衣,这是妈妈在片中第一次明显显示出她对于自己和叔叔、爸爸关系的无法承受,这正是借助了色彩上的突出而突出展现了人物的戏剧化情绪。此后奥斯卡的初恋玛利亚在怀孕后也翻出妈妈的红衣服想要穿,侏儒女艺人在死前的最后一次郊游也穿着红色的衣服,这些片中最重要的几个女性角色的色彩都通过衣服和妈妈保持了一致性,红色不仅仅是突出角色的手段,也成为了连贯性的象征。母体对于不想长大的奥斯卡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穿着红衣服的女人,是这个荒诞不经却真实的世界里奥斯卡所密切关注的对象。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奥斯卡的外婆,她却不以红色衣服为象征,而是以她的四层裙子,色彩偏深且朴素,但是外公和奥斯卡却都钻到过她的裙子里面寻找庇护。外婆的大裙子和红衣服形成的对比,再到剧终出现的与片头类似的场景中大裙子的外婆,也暗含着变化的母体和奥斯卡最终的离开母体选择长大。
另外,影片用到一个特别的技巧,降格。片中有四场戏用到降格:外公被警察找到而坠入木排下不见踪影;年轻的妈妈和叔叔相拥而吻;婚前爸爸用美食追求妈妈;妈妈下葬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这几场都是推动后来情节发展的戏,采用降格,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似乎在暗示故事的不真实性,不妨理解为导演为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化举动。
全片观看下来,着实有一种既荒诞又现实的感觉,至少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做得很足。故事里的成人荒诞又无奈,反而作为小孩的奥斯卡有一种超出年龄和形体的成熟和冷酷,这种错位的特征在导演的视听语言叙述下展露无遗,甚至让我联想到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相较之下,《铁皮鼓》是一部更基于现实的、代入感更强的作品,尤其是通过种种拍摄技术将“魔幻”具体化的、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将“现实”贴近观众的电影《铁皮鼓》。
以上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铁皮鼓影评,铁皮鼓好看吗,铁皮鼓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亲们有所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