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影评,归来好看吗,归来最经典的影评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5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24 09:57: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归来影评,归来好看吗,归来最经典的影评

  不管电影好看不好看,在电影上映之后都会有影评人对它进行评价,电影归来也不例外,在上映之后就有一大批影评人在第一时间写了归来影评。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归来影评,归来好看吗,归来最经典的影评”。

以下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归来,归来好看吗,归来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

我想让看这篇东西的人先了解笔者是哪路的再选择是否阅读。首先,笔者相信张艺谋导演笔下出杰作。其次,笔者是一个好过度解读的人。如果不喜欢这两点的,还是勿浪费诸位的时间。愿邀同好共赏此番。

       对作品改编的态度,我一直不那么严谨。如果尊重原著,那只能是电影版的严歌苓《陆犯焉识》,而不是张艺谋的《归来》。这种原不求同的初衷,也不必先读后读原著来弥补电影剧情的空缺。不然,作者严歌苓又怎么会给电影打比自己的作品更高的分呢?有人说,经典误读出来的。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能让人读出百千个不同的故事。每一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无论好恶喜厌,于作品已经足够了。至少,有那样一份感动。来自于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来源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陌路而又熟识的相爱相守。来源于对孝道的呼唤,亲子之间永远没有宿仇,父母永远是孩子避风港的感动。也来自于人世沧桑变幻的嘘叹。还有许多,是感动也是可惜。
还有呢?

       可以谈的还有很多。若诸公愿意,听我款款道来。
       陆焉识,这个名字有很多种解读。“路”焉识是一种,既是《归来》,那回家的路知道吗?相形之下,我更偏向于直解。陆焉识就是“陆”焉识,陆就是大陆,至少从看这个名字第一眼就这样认为。既然作者是美籍华人,就更坚定了我的猜想。从内容来看,反右、肃清、文革,他们不是世界的、不是港澳台的,而只属于祖国大陆的,如此当代的中国人,对那段经历,焉识否?一手深处的讽刺。虽然,讥讽是最原始的冲动,“焉识”又不是“何识”。焉在古汉语有多重解释,怎么能?从哪里?如何去?皆是他的意思。一个焉字包含了对待事情的态度,是方法论。焉识就是如何认识,怎样解读,这也就使《归来》这部作品拥有了更多解释的可能性。让他既不同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又具备了原著没有的特质。剧中有一个镜头特别有意思。在雨天举着牌等焉识的婉喻回到家,发现牌子上的名字被雨淋花了,焉字竟像繁体的“马”字,这两种动物不会陌生。指鹿为马!在哪个时代,不是深沉的控诉呢?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冯婉喻的病,电影给出了小说没有的定义——心因性失忆。后来了解,发现这真是一个最合适的病。这是一种选择性失忆,而且是对重大事情的忘记,却不会丧失一般技能如:驾驶、煮饭的记忆。就是生活还照常运作,唯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记不起了。

       将焉识和忘却放在一起,我发现导演除了在演绎一段唤醒记忆的爱情故事外。更多的是导演对自己梦想的坚守,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历史观去对待发生在自己国家身上沉重的那段历史。历史观,实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直视的问题。为我们所称道的德国,对待二战史是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从总理下跪到人民耻谈那段政治都是如此,须知纳粹主义和全盘否定都带有政治冲动,纳粹主义的因子是潜伏在民族的骨子里的,全盘否定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受我们鄙夷的日本又是另一种历史观,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将滔天的罪行当做是坏事而不是错事。残害生命是反人类、非正义的,却不认为是自己犯了错,就像对待一般动物一样。至少,归来是在探寻这样的一种历史观,答案呢?张导依旧没有给出,结局依然是等待与守候。

应该说,自文革结束后我们都在进行这类探寻,可惜作用不大。像学者所说的该忏悔的并没有忏悔,反而受害者在做忏悔沉思。《归来》的三个主人公代表了文革后的三类人,冯婉喻是受迫害的幸存者,丹丹是社会建设的新一代,陆焉识代表文革的真相。不妨,从两人相认的过程去考究。一开始,焉识回家,婉喻否认他,并把他赶出去。文革之后,明明文革刚刚发生过,但是受害的人却说“这不是文革。”第二次,街道办大姐牵头,让婉喻相信组织的话,这个人是焉识,但她还是否认。这就是文革后,官方定调这是一场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领导人错误指示发动的运动,但是受害者依旧说:“这不是文革。”再后来,焉识修钢琴、读旧信,帮妻子找回记忆。就像当年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现在国内外喜欢晒出的文革真相,借艺术文化的方式来阐释那段历史。到底,这些是给谁看的。犯错的人?受害者?还是现在的激进青年。这些,放到受害者面前,他们还是否认:“这不是文革。”到了最后,丹丹反思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是自己造成了悲剧。焉识也说是自己造成了家庭的恶果,终了婉喻还是不认为眼前的男人是陆焉识。社会新一代认为他们有错,文革的发动者也认为自己有错。始终,错的是人是事依旧是一个问题。

       看评论,许多人将《归来》和张导早期的《活着》比较,和贾氏的《天注定》比较,认为尚存不足。假若熟悉张导的《灯笼》、《红高粱》、《秋菊》作品,就知道现下流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独立电影,是张导早期电影的风格。他们享誉海外,却得不到那个时代国人买账,至少父母辈认为这是揭自己的伤疤给外国人笑话。现在早年的作者可能不这么认为,但作为张导一定会感觉到,若作品不是为了改变或给予启示他所描写的那群人而写的,那么再有艺术感又有何用。02年,张导的风格第一次转变,将目光投向历史,正如以杂文醒民的周树人忽然转眼古代,探讨根源。《英雄》、《十面》、《黄金甲》正是如此。10年《山楂树之恋》在回到旧时代题材后让我们看到了一抹清新的感觉。看到了那个时代也有人的存在。“人”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东西,因为很多人都依附于集体存在,特别是在那个大集体化地时代里。至于后面的《十三钗》《归来》,我都有了这种不一样的感觉,集体中的独立个人以及一个简单地故事能够被解读出更多的故事都是与早期作品不同的。大家应该记得有一个镜头是丹丹落选吴清华后在雨中哭泣。尽管哭看起来是廉价的,但在那个时代,带有个人情感的哭泣却无比昂贵。在我的理解中,那个集体化的年代应该是服从的、不违背、听指挥的,竟然有这么珍贵的一幕,这就是张导影片里开始出现有血有肉的人。也许瓢泼的大雨才能让她哭得那么安心。

       影片另一个亮点在于声音。声音的认识和理解比色彩容易,更容易捕抓到其中的信息。影片一开始便是隆隆作响的老式火车声,让人想起唐蹲着的开头也是如此,一个是悠扬婉转,一个是沉郁顿挫。火车是蒸汽时代的产物,是工业文明的代表。因此,火车贯穿始终。火车也是春运的主力军,让人知道这是回家的旋律。另外,从哐当哐当的闷罐子,到一声长啸轰隆隆,到最后看不到车子只有动车长鸣。火车的变迁,是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地象征,那么多乘客回来了,只有陆焉识依旧没有归来。传统的作品讲求先声夺人。所以从《大海航行靠舵手》到邓丽君的歌,从月台广播里放着最新指示到只有列车讯息,从晨练人们的拍手操到叫着口令的广播操,不用交代背景,就能从这些声音的信息里找到时代的气息。什么都在变。什么都变了吗?没有,火车站门口“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就没有变过。所以,陆焉识还是有归来的一天的。

       有两个疑问。第一个,方师傅是谁。他代表的是什么?原著中的解释毕竟不能代表电影的立场。只言片语中,可以知道是当时的当权派,还有可能威胁强奸婉喻未遂,但是他也一直不出现,让一切成为一个谜。更迷惑的是,当听到女儿述说之后,陆焉识兴冲冲地拿着饭勺去人家家里算账(实在是片中一大槽点),最后当然是见着了一个如十年前的妻子一样的妇人,败兴而归。另外一个,是婉喻真的忘了或者不想记起吗?为什么。怕来之不易的幸福像上次一样失去?怕真相被别人知道?他们明明是我们眼里的受害者、不幸的人,为什么他们表现比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后生小子还要平静。婉喻没有清醒过来,影片也这样进行下去了。我们一直追问的历史真相在他们真的云淡风轻了吗?无果。片末了,依旧是等待和守候。还是,那句话,疯癫的人往往是最清醒的人,、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为了告诉诸公,《归来》是一部好电影,用了学生证的35元半价电影票物超所值。好了,更多的心得,倩去豆瓣、时光和电影院寻找吧。

以上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归来影评,归来好看吗,归来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亲们有所帮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