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艾米丽影评,天使艾米丽好看吗,天使艾米丽最经典的影评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13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21 09:5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管电影好看不好看,在电影上映之后都会有影评人对它进行评价,电影天使艾米丽也不例外,在上映之后就有一大批影评人在第一时间写了天使艾米丽影评。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天使艾米丽影评,天使艾米丽好看吗,天使艾米丽最经典的影评”。

以下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天使艾米丽,天使艾米丽好看吗,天使艾米丽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

《天使艾米丽》,我也不知究竟看过多少遍了,恐怕再借我两把香蕉,也难以数尽。甚至每次关电脑之前都要看上一眼,随便一个镜头都能让我无比的开心。每次都想把这种快乐的感觉写下来,可是,这样做真的好难,因为,我若真能表达出来,我便成诗人或艺术家了。所以,每次只能傻笑。

其次呢,我还想从影评的角度来说,因为,这部法国电影拍的非常棒(法国电影向来都很棒)。无论是演员、叙事手法、故事安排,细节的精心拼叠,还是背景音乐、虚实相间、影像画面等,都无可挑剔。这个就暂且不论了,我也没有为它写影评的能力,只能再次作罢。

所以,接下来的文字,既不是表现欢乐直觉,也非影评,而是从理论(思想史、观念史)的角度去说观念。因为,《天使艾米丽》对我影响很大,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欢乐,而且对我启发了很多很多:启发我对文学理论更深一步的理解,进而对人类生活方式本身的顿悟。因为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其实就是西方当代理论一直在说的东西,这也正是各种艺术形式或人文科学之间相契合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以艾米丽的日常生活、爱情为主线,同时交织了众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叶。整部电影都是在刻画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开头就是:1973年9月3日下午6点28分32秒,一只蓝丽蝇每分钟翅膀拍动14670次,停靠在巴黎蒙马特的圣文森路……某个饭店的桌子的桌布被风掀起……等。结尾:1997年9月28日11点游乐场里,鬼屋旁边蜀葵搅拌机搅拌着蜀葵,同时在维列特公园椅子上,菲力斯勒铂发现人类大脑神经的链结数目比全宇宙的原子数量还多,同时圣心修道院的斜坡下,修女们练习反手球;温度:摄氏20度,湿度:70%,气压:999帕。

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基本全部内容是在对他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奇怪的癖好。比如:

艾米丽的爸爸不喜欢小便时旁边有人,喜欢大片大片的将刮除壁纸,喜欢将鞋子一字排开,上蜡擦亮;

艾米丽的妈妈不喜欢洗完澡后手指皮肤皱巴巴,不喜欢别人碰他手,喜欢花样溜冰选手的服装等;

艾米丽唯一的朋友抹香鲸受不了家里的气氛,自寻短见;

店长苏珊喜欢沮丧落泪的运动员,不喜欢店里的男客人当着自己孩子的面遭到别人羞辱;
香烟摊的乔姬,患有妄想症,不是偏头痛,就是坐骨神经痛,不喜欢别人说:愿上帝保佑你的子女;
失意作家依波里多最喜欢收看电视转播斗牛士被斗牛戳穿的场面;
约瑟喜欢用力挤塑胶泡沫;
玻璃老人常年在屋里画油画,从不出屋;20多年来,全部的时间基本在画油画,但每年只画一幅。

一个退休的地铁检票员,喜欢拿剪票机给月桂花剪洞;

卢西昂是个智障,整天被老板嘲笑,他拿莴苣,就像是触摸稀世珍宝一样,带着敬意,小心翼翼。他喜欢晚上画大白菜,就好像他觉得每一种蔬菜都像白菜一样有颗心。他喜欢戴安娜,每天都特别开心,他有很多家门的钥匙,这样方便送货。(他和我好像啊)

卢西昂的老板遇到麻烦就打电话给老妈哭;

尼诺喜欢收集各个地铁站、火车站的快照机亭底部的,被人家撕碎(“遗弃”、“揉碎”)扔下的拍失败的证件照,他把它捡起来,然后拼起来,制成相册;喜欢收集水泥未干的时候被人误踩的脚印,喜欢收集怪笑声;

艾米丽喜欢喜欢捡鹅卵石在圣马丁运河上打水漂漂,她喜欢把手插进装有谷粒的口袋的最深处,喜欢用汤勺尖敲破烤布丁上的焦糖,喜欢买一粒无花果和三粒坚果,喜欢提一些很笨的问题;对穆斯林什叶派积极分子神魂颠倒,尽管他们一辈子只能喝罗宋汤,又整天戴着丑帽子;喜欢做一些小事情帮助身边的人,给他们带来快乐。
……………………………………………………………………………………
他们每个人都只躲/活在她的幻想世界里,他们都很少和别人交往。从不关心金钱、地位、权势、美貌、才气、智力等这些问题,只是按着自己的习惯和癖好过每一天,只按着自己的套路出牌,从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诙谐有趣,有趣之外让人感到淡淡的、却很持久的温暖。

概括的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在:反英雄(Antihero)、排斥宏大叙事、反崇高、反宗教、戏谑反讽、嘲讽主流意识形态、解构正统、甚至反政治话语(antipolitical)、反知识话语(anti-intellectual)……

比如,他们都是一些小人物,整天“无所事事”,却又乐此不疲;电影没有任何大型的叙述,没有叙述任何重要的宏大的事情,只是对生活小细节小怪癖进行描写;那个失意的到处碰壁的小说家的作品被出版社拒绝了30多次,而艾米丽他们这些小人物却很喜欢他的小说。这也是对正统知识话语、知识分子的讽刺;艾米丽身着黑衣蜘蛛侠,也是对美国大片的嘲讽;再比如,艾米丽的妈妈每年都去圣母院点蜡烛求神赐子,三分钟不到,上帝给了答复,不过,降临在圣母院广场的并非祈求的新生儿,而是一心寻死的魁北克游客。那个游客从圣母院塔顶跳下自杀,她刚出门就被砸死。很滑稽,也是对宗教教义的讽刺。

这让我想到了西方20世纪的文学理论(广义上的文学理论包括理论、文学理论、社会学、思想史、观念史、哲学、政治、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理论等),其实当代的西方理论一直在试图去为那些弱势群体、处于边缘化的群体,非正统的少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话语进行维护。解构主义抨击笛卡尔以来的,尤其在结构主义时期表露的更为明显的二元对立思想,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简化的说,解构主义在反思与抨击人类思想中存在的反义词或相对词不能以平等的方式存在,如美与丑、高与矮、聪明与傻瓜等总是一方压抑着另一方。这也正是德里达对长期存在西方知识话语历史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的揭露与抨击。如逻各斯中心主义一样,德勒兹的根茎式(rhizomic)或去中心化(de-centered),也是在对“中心主义”的观念进行解构。

福柯的主要贡献也是对“权力”的反思。处于优势的一方总是试图对处于弱势的一方施压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施压的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观念的或知识的灌输或施压;作者对读者的压制:作者总是想通过文字或话语来影响读者,把自己的观念灌输在读者的身上;再比如:所指对能指的压抑;语言对言语的压抑;元语言对语言的压制;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疯癫与文明》整部书力图表述的东西:他用历史谱系学的方法考证发现中世纪的时候精神病患者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属于异类,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正常,他们动物性的生活。但是因为文明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精神病者与正常人的平等地位。图克和毕奈尔推行一种“道德”改革,是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开明待遇的首倡者。其实这是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控制与规训。把疯癫“囚禁在一个道德世界里”,自此,疯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非常不道德,进而自责,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失去动物性了;其实,话又说回来,“正常”人与“疯癫”者,谁是正常谁是疯癫,如何判断得清。(其实这也是陈奕迅《六月飞霜》中反应的主题。)弗洛伊德也说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压制史。超我对本我的压制,道德对性的压制……

女性主义,说到底就是在反对男性(话语)对女性(话语)的支配;后殖民主义在反对着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支配,西方话语对东方话语的支配。新历史主义,反对宏大叙述对边缘叙述的支配。说白了,新历史主义在反对传统历史的书写,历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本身就存有偏见。为什么只有宏大的事件才能成为历史,比如,一提到1789年,为什么历史书里就铺天盖地都是法国大革命,却不是记录某一天傍晚的晚霞像一只维尼熊?

其实说到底,西方知识分子一直在为人类寻找平等、自由。对自由、平等的瘁心的苛求,对不平等、支配、权力、阶级的反对。举个例子,女性主义者对于《简•爱》的解读,可谓十分精彩。他们认为阁楼上的疯女人(罗切斯特的夫人)是简•爱的潜意识。她是作为简爱的潜意识来延宕、阻止不平等的婚姻的发生。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地位、身份都相差太大,尽管他们彼此十分相爱,但这种不平等性使得简爱的内心不愿去面对,故她逃婚了,给自己的借口是她不能嫁给一个有妇之夫,其实她在意这个表面上的道德吗?不,她不在乎。这只是她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来逃离不平等,故她的潜意识(疯女人)充当了这个借口。后来,疯女人放火把罗切斯特的庄园烧了,罗切斯特也因大火而双目失明。女性主义者解读说这是简爱通过自己的潜意识来消除与罗切斯特之间的不平等。罗切斯特失去了庄园,也双目失明了,这样他们终于平等了。所以说,简爱看到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后特别开心,他们最终幸福的在了一起。简爱终于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他站在了一起,追求到了平等的爱情。所以,疯女人充当了简爱的潜意识帮助简爱消灭了不平等。这就是女性主义者的解读,大家知道这和作者原本所力图表现的是大相径庭的。这也反映了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界一直在寻求平等,对平等进行多方面的甚至是殚精竭虑的阐释和解读。

与平等最相关的术语,也最重要的是domination(支配)。消除不平等就是要消除人类思想中的domination(支配)观念。我们发现,20世纪的理论几乎全部都在围绕着这一主题。直接以反对domination为核心理念的就有以下诸多理论流派。如:马克思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俄国形式主义、福柯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参见:上上一篇日志《domination》。

可是尽管20世纪的人文科学一直在努力改变人类思想史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的习惯:逻各斯中心主义、domination、权力的施压、占有欲、自私欲、压制欲、不平等、随波逐流。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家们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喋喋不休”的努力着,试图对人类的这种思想上的坏习惯做些改变,但是见效甚微。但在艺术领域还是影响很大的,或者说理论与艺术的相互渗透。比如20世纪的小说和诗歌观念整体上体现了一种反讽的趋向。几乎每一个诗歌流派或小说流派都是这样。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象画派、立体画派、黑人艺术运动、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无一例外。他们的观念:Burlesque、Satire、Ridicule、Incongruously、mock-heroic、antihero、lampoon、irony、Anticlimax……某些艺术电影,如希区柯克(Hitchcock)的电影,法国电影等。而这一部电影也正是受到这种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潮的影响,至少这种影响是不自觉的,潜在的……

尽管理论界的这种反传统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了很大的冲击,创造了不可计数的奇特的艺术作品。但在普遍的生活中,他们企图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却是步履维艰、惨淡经营,甚至那些诗人艺术家还反被视为精神不正常者、疯子,遭到世人鄙夷、嘲弄的眼光。虽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太过激,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作为一种先锋的艺术来启发我们,启发我们顿悟自己,学懂生活,感受自己,捕捉自己的感觉,反思自己,重新阐释,学懂辨别真伪,不要人云亦云,学会用某种方式表现自己瞬间产生的或持久的sense,培养自己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参见上一篇日志《感受力危机》。

我们每个人可能也都思考过平等问题,但我们多数都局限于太狭隘的平等界限。看完了《艾米丽》,我们难道没有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吗?我们是不是要去反思一下我们被社会意识形态所灌输的一些价值观。我们太习以为常,所以我们从不去想为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要追求这个那个?……西方理论界解构了太多的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价值观。《艾米丽》也表现了很深。

相信《艾米丽》,
活着多好不需要用什么来证明。
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别人有多么了不起,多么为世人瞩目;
我们也不必要活的像肖邦那样隽永;
我们不需要用名表名车名宅名声来衡得自己的价值;
我们也没必要用高薪高职高级品来博得世人的尊重;
我们不需要活的让世人个个都妒羡忌慕;
我们也不必用财富、地位、能力、才智、资历去证明自己活的有多精彩;
不要泯灭了自己的好奇心与个性,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高兴。

以上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天使艾米丽影评,天使艾米丽好看吗,天使艾米丽最经典的影评”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亲们有所帮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