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6-8 14:02 编辑
为给新产品销售“破冰”,范润登带头到超市广场摆摊做推广 南方网>梅州新闻 大埔小伙公务员辞职创业 出鲜招卖香菇月销百万
从维护城市秩序的城管执法人员,到月销百万的蘑菇种销高手,30岁的范润登笑着说,能取得今天这般业绩,离不开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屡挫屡试的不懈韧劲。
范润登是大埔县青溪镇松林村人,大学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9年毕业后考到中山市城管部门,吃起了“皇粮”,转眼便是四五年。后来,他回到大埔老家,跟随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农学种蘑菇。
说起辞职回乡创业的原因,范润登很坦然:“其实我一直想做生意,起初较迷茫,不知做啥好,在家人游说下去考公务员。但近年创业热潮涌起,国家政策利好,创业门槛降低,重新点燃了我的梦想。”家人开始很不理解,可范润登坚定自己的信念。
“蘑菇保健价值高,属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周期短,两三个月就可收获,采摘期持续三四个月,生产过程无须化肥农药。我是山里人,上手快,所以选择容易入门的植菇行业。”范润登表示。经熟人牵线,经验不足的他结识了福建的蘑菇专业种植师傅。在师傅的技术指导下,他那位于枫朗镇大埔角村的14个共20多亩的种植大棚里的香菇长得颇为茂盛,初始规模就达10万个菌棒。看见香菇从菌袋中纷纷探出头来,范润登心里别提有多愉悦。
但这种欣慰不久即被担忧替代。原来,香菇每天采摘不仅费工耗时,而且若不及时销售,只能积滞烂毁。因为初次种植,缺乏固定客户和销售链,靠市场零售难以消化,眼看每天大量剩菇白白扔掉,心疼不已的他只好四处打听,拓展销售渠道,终于在市区找到一家食用菌批发市场。
然而,由于当年天气不佳,香菇产量少、品质差,长势不好,霉病与病虫危害让范润登在那一年亏了不少。范润登渐渐认识到,技术保障必须跟上。于是,闲暇时他迅速“补课”,买书自学、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很快掌握了防虫治病、消毒控温等系列专业技术。
范润登逐渐发现,除去物料、人工、运输等成本,加上受市场价格供求波动的冲击,鲜菇利润所剩无几。“如何实现香菇销售最大化,成了我日夜冥思的问题,”范润登谈道,“现代人注重养生,崇尚健康饮食,口味需求日渐苛刻,传统食品难入‘法眼’——必须出鲜招!我日益萌生了做深加工的念头。”2015年,范润登敏锐地嗅到商机,跟台湾厂家合作,采用真空脱水技术,将鲜香菇制成不添加香精、色素和防腐剂,能直接吃的休闲零食,既保留原有营养成分,又具有健康价值,虽然相对其他膨化、油炸食品来说成本高点、售价贵些,但消费者普遍反映很好吃,吃后不“热气”不发胖。
2016年5月,范润登在之前经营的农村合作社基础上,申请成立了梅州市绿佳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蘑香园”商标,正式进入规模化产销阶段。公司线下市场是珠三角城市,线上市场则面对全国。他的团队运作的“香菇脆片”在网上微商城特产店反响不错,成为网民争相抢购的爆款食品,月销售额最高时达100万元。
作为市场上的新产品,为了得到顾客的认可,范润登在市场推广上下了苦功。由于一般人都认为香菇仅能做菜,上饭桌,对制成零食直接吃的脆片还不太接受,新品认知度不高,经销商基于费用高等原因也不乐意推广。因此前期推广遭遇了“冰川期”,范润登亲自带队“破冰”,到商城、超市门口摆摊推广,一个个地向客户推介产品,给消费者免费试吃。由于推广资金不足,最困难的时候,范润登还将自己在大埔的房子拿去抵押贷款,以缓燃眉之急。
“一个富人有十个穷亲他不算富,要带动家乡人一起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范润登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想法。作为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他的公司生产的香菇脆片在为自己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动了菇园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
“创业关键要转变思维,勇于创新。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比起来,我们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较为欠缺,产品附加值不高。经过深加工,普通产品也能打造出自家独有的金字招牌。”范润登的一席话令人回味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