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技术集群式输出 打造中国新名片 一脸络腮胡子的哈鲁恩离开巴基斯坦,来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一个生态智慧城市项目,找了一份楼宇建造的工作。他在一名中国师父的带领下,参与到这座海上绿洲的建设中,不仅领到了更多的工钱,还学到了中国技术。 “投资进来的时候,带来的不仅是投资,还有技能、知识、高科技。”对于这个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享有知名度的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发展局行政长官拿督依斯梅尔·依布拉欣颇为认可。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以核电、高铁、建筑、交通等为代表的技术输出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张新名片。观察人士表示,碧桂园森林城市所开创的国际产能合作新城模式,带动建筑、交通、智能、设计等多种技术集群式出海,在提升当地产业价值链的同时,让“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多认同。 碧桂园森林城市探索了技术集群式输出新路径——国际产能合作新城 “一带一路”合作成果超预期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自2013年提出以来,备受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合作成果超出预期。 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将于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也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一带一路’是一个发展的平台,它将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的区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以贸易带动经济繁荣,而今天的“一带一路”依靠双向投资、双向贸易,通过基建、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技术走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央政府今年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央明确提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 实际上,中国与世界在技术领域的对话已经由单向变为双向。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技术输入,而今天技术输出在我国已经变为常态,成为我国统筹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成为我国在全球化征程中的一张新名片。 农业技术走出去,中国粮食香全球。“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走出去。 更加显著的是核电和高铁技术的全球化。中广核近日与肯尼亚核电局签署了核电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和保密协议,而此前的合作协议显示,中国核电技术将走进老牌核电强国——英国。而我国的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速度”在不断飞跃中创造的“中国标准”正在引领全球。 国际产能合作新城探索技术输出新路径 除了单项技术输出之外,如今碧桂园探索了技术集群式输出的新路径——国际产能合作新城。商务部国贸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评价,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综合体,碧桂园森林城市实现了中国企业和技术抱团出海,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对外投资模式。 森林城市实景图 森林城市位于新加坡旁的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是一座填海建造的新城市,已经联袂华为、广东长大、中联重科等大约100家中国企业走出去,融汇机械、建筑、基建、设计、信息等各类技术,受到中外广泛关注。 “森林城市的建设与中国的钢铁、建筑、陶瓷、电器等优势产能相关性非常高。碧桂园带动中国产能和技术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将协助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作为碧桂园森林城市第一批合作商之一,中建钢构华中大区副总经理张晓明说。 代大军是腾越(马来西亚)建筑公司技工,目前下南洋在碧桂园森林城市就业。森林城市大部分建筑工人来自马来西亚之外的东南亚国家,哈鲁恩就是其中一员,代大军是这些工人的师傅。“我把国内学来的东西,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他说道。 据碧桂园集团执行董事苏柏垣介绍,除了技术化劳工之外,碧桂园也在技术化整个建筑生产格局,给当地带来国际领先的建筑工业化技术。 多次考察森林城市的马来西亚柔佛州苏丹依布拉欣认为,依托分层立体交通、垂直绿化、智慧城市以及工业化建造体系,森林城市向世界展现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给柔佛州带来了福祉。日前,他飞抵碧桂园广东顺德总部,见证森林城市产城融合二期签约,授予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柔佛州一级拿督勋衔,以示感谢。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更是三次向森林城市竖起大拇指,他认为森林城市将成为马来西亚新的经济增长重心。 而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在3月17日的实地调研中,也肯定了森林城市的设计及所取得的成就。他说,大使馆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碧桂园的海外发展。 森林城市首席战略官于润泽(右)在森林城市迎接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博士(中)到访,沿途讲解 【观察】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民企责无旁贷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加强沿线各国经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及战略意义。自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过去三年多时间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带领大量企业走出去,掀起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潮。在这其中,国企及民营企业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参与市场经济的建设力量和政策红利的享受者,民企有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民间力量促进中国人民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走出去的国企只占10%,其余大多是民营企业,后者走出去的积极性还在提高。我们看到,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中车等国有企业签订了一系列道路基建领域重要项目。而民营企业的龙头如碧桂园、三一重工、特变电工、浙富控股等也在快马加鞭地推进建设工作。 相比高铁、路桥、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碧桂园探索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路子。碧桂园森林城市以国际产能合作新城的模式带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在中国产能和技术输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森林城市公路 然而,在企业积极走出去的背后,也不能够盲目“摊大饼”。首先,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发掘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优势和区域优势资源及要素的结合,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的市场发展机会。 其次,企业需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全球化下半场的特征、风险以及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新的变化。在金融层面,要企业走出去,银行必须先行,加速海外的布局,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资,提供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有的一拼”的金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