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重机枪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47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9-3 21:2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沁重机枪


简介 · Introduction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相比于老式机枪,马克沁机枪之所以被称为“自动武器”,正是因为它通过机械自动原理将那些原本都要通过手动方式完成的操作全部自动化。理论上,射手只需关注瞄准、击发和供弹等少数几个环节即可。
马克沁机枪的自动射击是靠火药燃气能量自动循环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扣合,共同后坐一段距离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枪机,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而老式手动步枪射速仅为每分钟6-8发。如此之高的射速,需要一种全新的供弹装置。为此,马克沁设计了一种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射击所需。



历史 · History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的普遍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地面战场的作战形态。对于身处一战战场上的步兵来说,每次冲锋都是与死神的“致命约会”——等待他们的是一挺挺机枪喷射出的一道道火焰构成的枪林弹雨,以至于有人将机枪比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



那么,到底是谁制造出了这种致命的武器?又是谁把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马克沁,1840年生于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市。像当时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美国孩子一样,马克沁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但是,心灵手巧的小马克沁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苦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马车制造坊学徒逐渐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电器工程师。



1882年,马克沁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他被派往伦敦,参与美国电气照明公司子公司的改组。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沉浸在新武器发明研制的热潮中。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克沁受邀试用一种新型枪械。他放了一枪,枪托猛地后坐,把肩膀都撞肿了。这一撞,除了酸痛,还带给了他一个天才的想法:能不能把火药气体的能量利用起来,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不久,他跟朋友共同组建了马克沁-韦斯顿公司,开始研制自动武器。

在伦敦哈顿花园街57号一个小作坊里,马克沁买来一台新铣床,又自己动手制造了刀具、夹具和其他工具。从一片空白开始,设计制造他心目中的威力巨大的“自动武器”。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各种或大或小的技术难题后,马克沁机枪终于被制造出来了。



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乔治亲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随之而来的还有众多社会名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子弹飓风般从枪膛内呼啸而出,观者无不目瞪口呆,接下来则是一片欢呼。

此后,马克沁又不断对这种机枪的性能进行改进,并到处奔走宣传,进行试验和表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欧美各国军队开始装备大量马克沁机枪。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特点 · Characteristic

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在射击时,枪管两端会漏一些水;所用的冷却水也不是循环的,射击前装满,作战时随时要往冷却水筒中加水。实际射击时,要打上二、三个弹带,才会有蒸汽泄出。



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也给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据曾经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国民党军队机枪手回忆:“(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连续射击4个小时,而且还可以用来打空中的飞机……在战场上,我按下扳机,马克沁重机枪立刻喷出长长的火舌,包围过来的日本兵后退不及,我亲眼看着子弹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他们,打在他们身上就喷血,打在地上就冒烟,跳弹飞在墙上火星直喷,有的鬼子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就倒地死亡!”




没有枪林 却有弹雨

这是电影《战马》中英国骑兵向德军阵地发起冲锋时面对一挺重机枪扫射的残酷现实。《战马》说的是匹马,这挺机枪也姓“马”。它就是兵器史上大名鼎鼎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一条6米长的帆布弹链,每分钟600发子弹的射速,通常配置在阵地最前沿的壕沟内,略高于地面的高度,它雨点似的子弹极像某汽车的广告:贴地飞行。

更恐怖的是,只要子弹供得上,它会永不停歇地打下去。别担心枪管温度,它采用跟汽车发动机一样的水冷降温。



在马克沁机枪杀人如麻的同时,战场也被永远的改变了。正如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拿破仑时代的步兵线形冲击战术,在一战中,面对拥有良好的防御体系,特别是用马克沁机枪为主体的火力网来讲,步兵的冲击等于是送死,往往投入兵力越多,损失越大。双方为一个阵地一条堑壕投入巨大的兵力,反反复复地来回冲杀,战况极为惨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大会战,被称作“绞肉机”、“屠宰场”、“活地狱”,所以经过几次会战之后,一战形成了阵地对峙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然后也正是马克沁机枪对战场的巨大的影响,一些克制它的新型武器也开始出现在一战。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坦克”在战争结束时粉墨登场。而影响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军用飞机也开始出现。这些先进武器进一步加大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也使得更多宝贵的生命消失在炮火之中。

马克沁研究的各种自动武器给战争带来了更多的暴戾和残酷,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苦难。他看过了太多的血与泪,退休后的他,完全放弃了自动武器的研究,开始致力研究大型电子游艺设施,并用他全部的收入在英格兰黑池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游乐场。




1916年11月24日,100万人伤亡的索姆河战役刚刚结束,这一天,马克沁离开了人世,但他留给世界的自动武器,仍然在战场上啸叫。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