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斗笠村、浓浓竹编情

[复制链接] 0
收藏
3
回复
112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5-11 17:4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篾匠师傅拿出相对应尺寸的模具垫在竹网下,用夹子将其与竹网固定,开始竹胎编织工作
 
何光华师傅是双坑斗笠的传承人之一
 
为斗笠刷桐油的用具由植物纤维制成,韧性极好

  客家人自在中原起,就掌握了各种制造和编织的技术。从金属制品的冶炼加工,到木石草竹为原料的生活用具制造,客家人总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竹编手艺便是客家传统手艺中的一朵奇葩。装稻谷、大米等的箩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篮,装鸡蛋、筛米的米筛、簸箕等,竹编产品成为客家地区农村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用具。“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更是客家地区田间地头曾经的一道劳作风景。    

  在大埔镇湖寮镇有个从清朝光绪年间起就远近闻名的斗笠村——双坑村。上世纪,斗笠热销时,村里家家户户的人都会编织斗笠。随着下地劳作的人减少了,曾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斗笠如今大多被束之高阁,竹编斗笠的手艺也逐渐走向没落。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17:4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5-11 17:46 编辑

  最旺时一年卖20万顶

  斗笠在客家地区又被称为“笠麻”,竹制品手艺人被称为“篾匠”,俗称“篾匠师傅”。如今城市里的年轻人已鲜少见过斗笠。而在数十年前,斗笠还是人们田地耕作、外出旅行的必备遮阳挡雨之物。时过境迁,斗笠作为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产物,仅在一些乡村,少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中使用。

  “双坑斗笠一顶顶戴——做事一件件来”,大埔常用的歇后语中就能见到双坑斗笠的身影,它曾远销省内外。

  双坑村坐落于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中,村边翠竹环绕,一栋栋客家特色民居掩映其中。上世纪70年代,该村因编织斗笠而出名,因而被称为“斗笠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斗笠仍盛行时,双坑村全村3000多人口,大部分劳力从事斗笠加工生产,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子都能较熟练地摆弄这项技艺。

  据双坑村何氏族谱的记载,双坑村做斗笠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因田间劳作需遮风挡雨,斗笠从外乡传入,成为农民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1898年,何氏第23世何达明效仿外部传来的斗笠模型,制作出富有双坑特色的适合男女佩戴的两款斗笠,从此开始了双坑村制作斗笠的历史。

  当时双坑村盛产桂竹,何达明便采用桂竹为原料,使得斗笠更为坚固,使用年限更长。而后何氏24世何云嶙根据当地人劳作的特色,不断改良其款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斗笠的制作手艺在何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一门精湛工艺,斗笠生产成为了双坑村民的主要副业,双坑斗笠也衍生出十多种样式。

  今年已67岁的村民何镜华说,他仍记得上世纪村里家家户户制作斗笠的盛景。“村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制作斗笠,村民家中摆着的做斗笠的工具比农具还多,每家每户都传来编织斗笠的‘嘎吱’声。”双坑村的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七八岁时就开始学做斗笠,放学和放假期间孩子们将做斗笠作为休闲玩乐的方式。上了年纪的老人无法下田干活,就在家里帮工做斗笠,村里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做斗笠。

  由于做出的斗笠既实用又美观,双坑村的斗笠逐渐美名远扬,销售范围除了覆盖梅州,还远销至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何镜华说,解放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双坑斗笠的鼎盛时期,村里斗笠销售最旺的时候一年能卖20万顶。“1978年时,斗笠的销售达到顶峰,因为当时人们农业生产积极性高,对斗笠需求量也大。”

  如今,双坑村已鲜少人从事斗笠编织,仅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将斗笠编织作为自己的爱好还在坚持。“斗笠村已经成为历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17:4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5-11 17:48 编辑

  一顶双坑斗笠可用七八年:

  斗笠看似简单,但其制作工序繁琐而复杂,双坑村的村民分工协作,将斗笠制作分为三道工序,由不同的村民制作。部分村民家制作竹胎,并将竹胎卖至做半成品的作坊,半成品做成后送至油斗笠处,最后做出成品售卖。

  双坑斗笠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大的直径约为60公分,中的直径为50公分,小的斗笠仅有40公分。“按照个人需求,一般大的斗笠可掩护全身不受日晒雨淋,而小的斗笠更方便人们干活。”村民何光华说。    

  现年60岁的何光华自9岁时便开始学做斗笠,至今已做了51年。在双坑村见到他时,他正在编织斗笠的竹胎,一边与记者说话,一边麻利地干着手中的活。何光华说年轻时他半小时便可做好一顶斗笠所需的两个竹胎,而如今他需要一小时才能完成。“每天当做乐事去做,也做不了几个,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    

  制作双坑斗笠需要粗、细两种竹胎,一般而言,篾匠师傅会用桂竹做细竹胎,用毛竹做粗竹胎。制作所用的竹子多为村民自家所种。竹子的选材十分重要,最好是在农历七月份以后砍下的竹子,做的斗笠不容易生蛀虫。    

  篾匠师傅将砍回来的竹子按照斗笠的尺寸,裁成大小适宜的竹筒若干,再用竹刀从竹筒的尾部对半破开,均匀地破成若干块竹片,并将竹片破开成一条条的竹条。   

  一条条的竹条需要在过篾起头上撕拉均匀,做成篾丝才能开始编织。在做好前期准备后,篾匠师傅将竹条错落搭叠起来,形成斗笠的网架结构。随后篾匠师傅拿出相对应尺寸的模具垫在竹网下,用夹子将其与竹网固定,开始竹胎编织工作。在编织过程中,篾匠师傅会不断将水涂抹在竹网上,以保证竹子不会因为太干而折断。    

  粗细材质的竹胎编织过程基本一致。在半成品制作作坊内,篾匠师傅先在细网竹胎上平铺早前已上过桐油的桐油纸,做隔层防水,再把粽叶在油纸上平铺开来,做稳固固定之用,在粽叶上还要再铺上一层白纸,最后才将粗网竹胎扣上,并用彩色塑料带将粗细竹胎编织在一起。    

  上桐油是最后一道工序。篾匠师傅将桐油熬两三个小时,直至桐油可以拉成丝,将熬煮后的桐油放凉。而后用植物纤维做的工具将桐油在斗笠上反复擦拭,为斗笠上油。“上过桐油的斗笠防水又美观。”何光华说。    

  根据斗笠的不同用途,双坑村曾开发出十几种样式的斗笠,就帽顶而言,有尖顶、圆顶、尖圆顶结合的样式,以斗笠的形状来分,则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形状的斗笠。随着时代的发展,尖顶和椭圆形的斗笠渐渐被市场淘汰,双坑村改为主做更受市场青睐的圆顶圆形斗笠。“双坑斗笠相比其他地方的斗笠更为美观和耐用。”何镜华说,一般而言,一顶材质和制作工艺好的双坑斗笠可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几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17:4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5-11 17:51 编辑

  将作为工艺品延续生命力:

  十几年前,客家地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披蓑衣、戴斗笠的庄稼人,而今田地里已难见到人的身影,使用斗笠和蓑衣的人就更少了,双坑村的篾匠师傅们也逐渐抛弃这项手艺,改为做其他更为赚钱的活。

  上世纪70年代,双坑斗笠售卖达到鼎盛有其历史原因。当时国家提倡农业大发展,对诸如斗笠一类的农具需求都很大。随着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双坑村人外出务工、经商,农村里的人逐渐转移到城镇上生活。此外,耕作用具已逐渐机械化,耕作的农活大量减少,农村已很少有人用斗笠。

  市场缩小,手艺人也逐渐抛弃这项技艺,如今双坑村的篾匠师傅已越来越少。“现在村里会做斗笠的最年轻也都快30岁了,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做了,这项传统手艺继承堪忧。”何镜华说,会做斗笠的年轻人也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仍在做斗笠的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现在每年出售的斗笠也仅有2万顶左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斗笠的实用功能消退,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何镜华脸上是失落的神情。

  时代在进步,过去许多传统手工制品已被现代工业品取代。跟所有的民间手艺一样,双坑村竹编斗笠这一民间手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实用性”曾经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斗笠的实用功能消退,竹编斗笠这一民间手艺也日渐没落。

  做过湖寮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何镜华曾建议文化馆开辟专柜展览双坑斗笠的制作工艺,但此事却在时间的流逝中不了了之。如今双坑村的村民从网上了解到,不少旅游景区将斗笠作为旅游纪念品来贩卖,让他们发现了新的商机。

  双坑村计划与旅游景区合作,将斗笠打造成工艺品,作为纪念品或观赏品进行售卖。“斗笠昔日遮阳挡雨的用途虽然逐渐被取代,但它还有其他的发展空间,我们将继续挖掘它的实用价值,让它在现代文明中仍保有生命力。”何镜华说。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