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古故事之三戏学台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25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8-9-27 18: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文古"三戏先生"之后不久,正值明清鼎革,他因不满异族统治,放弃仕途,玩世不恭。为了逃避清朝科举,他曾故意三戏学台,使自己落榜,传为一时之佳话。

“毕叭声,其鲇乎?”

   话说,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照样开科取士,从县考童生取秀才,到省考秀才取举人(称乡试),到京城会试考进士,直至殿试点翰林、考状元、榜眼、探花,都照明代科举之例。此时,因是满族人当皇帝,旧时由于受大汉族主义思想影响,汉族人都不愿为满清皇朝当官,不愿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李文古也是个民族气节观念很强的人,内心不服异族统治,所以不愿赴考。但清朝政府(中央朝廷)采取了强硬措施,凡合年龄的人非参加考试不可,否则当作"反清"论处,轻则处罚,重则杀头。李文古面对这种情况,觉得进退两难,赴考是违心愿,不赴考也难于下场。因此,他想了一条妙计:"考就考,但不能考中。"这样才可"两全其美"。于是,便"毅然"参加科考。

  这次参加县州考秀才,学台(主考官)是姓严。李文古便胸有成竹。考试的题目是《王立于池上》。李文古下笔成文,但却在文末加了一段话:"砍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鱼,非鲤也,非鲫也,毕叭声,其鲇乎?!"(鲇,谐严)。那严学台看到李文古的试卷时,觉得文章写得实在好,内心非常高兴。但当他看到最后那段话时,就皱起了眉头,他看出是李文古故意影射污蔑自己,便将他落选。其实,这正中了李文古的下怀:既赴考,又不要选中。

"典出敝乡"

  不久,三年一考的科考期又到了。李文古不得不又去参加考试。这次的试题是《网罟以时入污池,则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也。》其意思是:"经常持网下江河,则鱼鳖食不完也;经常持斧入深林,则林木用不完也"。李文古很快做完文章后,又故意在文章末加了一段话:"鳄骨大潭,广聚鱼虾之所;铜鼓大嶂,宏开林木之场......"学台一见此文不知出自何典,不敢轻易取录.放榜之前,特地召见李文古,问道:"你文中'鳄鱼骨''铜鼓'两句典出何处?"李文古笑道:"典出敝乡!"(其实李文古家乡梅县丙村,正是面对鳄鱼潭,背靠铜鼓峰)。那学台听了哭笑不得,只好把李文古再次落选。

"古之人,古之人"

  李文古二戏中,虽使自己次次落选,但凡届期考试,还得再去。这一次考试,题目是《古之人,古之人》,李文古一见此题目,心中就有了主意,他一字不写,待学台巡场时,他突然站起来。高声问道:"宗师,今场试题是'古之人,古之人'《四书》中有两处提到'古之人,古之人'不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后者'古之人,古之人',那是错了;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那也错了。'古之人,古之人'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请宗师明示。"

这一问引得满堂考生都捂着嘴巴偷笑。学台茫然,不知所措。便道:"随便"。李文古便在试卷上写上"随便古之人,古之人"。因此,又一次落选,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评论:李文古自幼重民族气节,为了使自己考不中秀才,免得将来做清朝的官,他煞费苦心,自求落榜,故有"三戏学台"之举。弄得主考官啼笑皆非,怒而钩笔,这就正中了李文古逃避为清廷做官的意愿。妙哉,痛快!)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