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轮进入梅城考:
梅江流经梅城,在没通公路之前梅江的水运非常繁忙,它上联五华、兴宁,下接松口、大埔、潮州,船只可直通汕头出海。靠人力肩撑手摇的木帆船是梅州水上传统的运输工具。航行于韩江主流上的四肚船、五肚船,船腰插桅二杆,悬挂风帆,不置硬篷,船工夜宿船舱内。船行多靠人力,下航挂桨划行,上航持杆肩撑,急流河段船工要上岸拉缆拖行。从汕头到梅州城,上航要20多天方能到达,其间之辛苦,自不待言。
梅州历史上第一艘机动船(俗称电船或火船),是由大埔罗云石、罗子衡等人集资购置的铁底小火船“捷安号”,1911年12月开始航行于高陂到潮安间的韩江上。1914年小火轮首次航行到梅城。此后,机动船逐渐增多,到1938年,百匹马力的大型客货轮已达10多艘。梅县松口李大亮等船东拥有长春号、新华号、通泰号等10多艘大型客货轮的东城舱船公司,经营航运业务。日军侵占潮汕后,港口被封锁,韩江船舶只能达到隍,不能下航入海。但韩江中上游船舶则畅通无阻,仍是粤赣闽边区物资的重要通道。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航行于韩江中上游的电轮有70多艘,梅州境内各河道的木帆船则达800余艘。
为适应梅州各河溪航行,梅州人民发明了各种造型独特的船。岐岭船,船头翘起六七尺,上滩较方便;哨马船,船头略翘而宽阔,载重量较大,多用来运盐,上航多赖风力,扬帆航行;平头船,船头平展而船腰隆起;银溪船,船头尖而身长,行驳颇便,载货仅一吨或乘客四五人。还有穿行于其他各溪流的柚树船、樟溪船、洋头船、盘子船、差干小船、担干船、大肚船等,种类繁多,特点各异。这些小帆船船体大多用松、杉木板建造,船上用竹子、竹叶编织船篷以遮日挡雨,舱内垫以木板,既可装货,晚上又可在舱内挂上蚊帐,铺草席睡觉。
(梁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