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的牛墟: 牛墟,就是耕牛交易、调剂余缺的贸易集会。 在客家各地,每年按区域定期开设牛墟,时间与地点均为约定俗成。届时,农户将自己养殖的牛赶往牛墟出售:缺少耕牛的农户前往牛墟选购;从事经营耕牛的商贩们也将从各地采购的牛赶来贩卖或是前来选购耕牛。 各中心集市都有由当地商会牵头的牛墟理事会,由市场管理人员、相牛师、牙人(中介协调者)、牛医等人组成。牛墟开市前,理事会都要商定开市的具体日期,做好场地清理、张贴开市通告等相关事项。根据各地实际,牛墟基本固定在农事间隙的农历七月下旬。场地选择集市附近有阔叶树的草坪或是绿草如茵的溪河草滩,阔叶树既可遮荫又可拴牛,河溪草滩则便于牛饮水沐浴。牛墟场地一般可容纳几十头至三几百头牛。 牛墟开市日,农民、商贩都早早牵赶着老、壮、大、小的牛从各地辐辏而来。不论水牛、黄牛、乳牛进入牛墟,相牛师都能从牛的齿口判定其壮老,同时,又能根据长期的观察实践总结的“相牛要诀”来评定其贵贱优劣。据老相牛师介绍,牛一生只生八齿,一年开一齿,年半开一对,三年内生四齿,再过一年半增生至六齿,又过一年半增生至八齿为满口。满口后,齿又生珠,由对珠、四珠、六珠到八珠为满珠。新满口为壮牛,满珠为老牛,牛老珠黄,年老力衰为无用之废牛。从牛的毛色、毛旋、嚼口、蹄脚、头角等方面评判其优劣的要诀是:毛粗而光润者为优,绵毛无光泽者为劣,因后者不能耐寒,难以过冬。毛旋长得四落归中者为好牛。如鼻梁和两眼之间平生一毛旋者,谓之“三眼”,为劣牛。食口(唇口)要平整,嘴巴要大,才能吃到短草,吃得快,能长膘。蹄脚要生得四脚开排,蹄底厚软,忌露小蹄,小蹄不露者走得快。蹄缝要平整不能过大,缝大易夹石伤蹄。母牛两后腿距要宽,方便牛仔吃乳。此外,也要看头角等长得怎样。 买卖双方根据相牛师评定的优劣等级进行按质论价,讨价还价,合理成交,互不吃亏。但往往出现价钱悬殊过大,难以成交的情况,便可求助牙人。牙人会根据耕牛优劣的品评情况和当年牛价行情的高低,作出较合理的价格,使买卖双方满意。成交后,要从中抽出百分之一作为牙人佣金。如遇故意抬价、压价或倒手贩卖者,牙人将与市管人员一起作出处理。 由于牛墟开市于初秋,天气干燥炎热,耕牛易中暑患病,尤其是长途跋涉远道赶来的耕牛更易因疲劳发病。所以,牛医一定要参赴牛墟,做好牛病的诊治、救急,并组织一些草药在牛墟兜售,确保牛墟耕牛交易正常进行。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变革,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拖拉机逐步代替了耕牛。作为耕牛购销为主要功能的牛墟逐渐冷清,好些地方早已停办。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相牛要诀”,却继续在各地传承和发扬,作为评判耕牛优劣、按质论价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