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从大有作为到接受再教育(上)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26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4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9 09:4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uyuansi 于 2015-7-9 09:53 编辑



             上山下乡:从大有作为到接受再教育(上)
                                 黎秋山


    上山下乡,或叫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劳动的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为当时党和国家最高决策者亲自提倡与发动。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社论,提出“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 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社论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很短,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需要量很大,以后的需要量更大。”社论要求各地青年组织帮助城市中的中小学毕业生“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8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为六十名北京青年赴黑龙江省垦荒举行盛大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授予其队旗,勉励他们发扬“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精神,做出贡献。之后,共青团在京、津、沪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组织了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参加。是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提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同年12月,毛泽东又在《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提出:“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刘少奇主持写成的《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指出:“今年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升学、小部分不升学,初中和高小毕业生部分升学、大部分不升学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必须参加生产”,“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同年10月26日,中央公布《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 1960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邢燕子发奋图强建设农村》的长篇通讯,将回乡务农的天津女青年邢燕子树立为全国知识青年先进典型。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明确规定:“城市中一般不能升学或就业的青年,有条件的可以下乡或者安置到农场劳动。”1963年6月29日,中央召开各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指示,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地作长远打算,编制15年的安置规划。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一文,宣传下乡务农的北京高中毕业生侯隽的事迹。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新式农民董加耕》,同时刊发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1964年1月9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汇报时指出,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要以插队为主。1月16日,中央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并在全国成立安置知识青年下乡的各级专门办事机构。同年12月,董加耕、邢燕子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2月26日,国内各大报刊均刊登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邢燕子和董加耕分坐毛泽东左右的照片。1965年2月,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接见了与会人员。会议认为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是城乡劳动力安排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纳入整体规划,重申因地制宜,“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能搞强迫命令”,国家关心,负责到底。是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政治读物《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明白提出出身不好的青年只有上山下乡,才能与“反动”的或者剥削阶级的家庭划清界限,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不难看出,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倡,从建国伊始就大力宣传,并在各种方针政策中积极贯彻推行。第二、决策者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原是为了满足农村和边疆对有文化的建设者的需求,尔后很快便演变成为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就业的压力与相对落后的计划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主要解决途径。第三、运动的对象开始是农村中无法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不久便扩展到城市中不能继续升学或已经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尔后还包括了经济调整时所精简的职工。第四、当时对组织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强调自愿,因地制宜,不搞强迫命令。第五、上山下乡工作贯彻了“阶级路线”, 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在升学、就业方面受到限制后,下乡务农成了其唯一的“光明大道”。
    有些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一、我国人口总数在1949年为5.4亿,1954年突破6亿,60年代初接近7亿。二、1953年全国有213.4万中小学毕业生未能升学,1955年全国有57万中学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此后一直到“文革”发动前的1965年,除1958年外,我国不能继续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总人数都在200万以上。三、1950年至1955年,全国登记城镇失业人数分别为36.6万、37万、24万、43.9万、11.9万、5.4万,1956年增至102.5万。四、据相关方面统计,1962年全国农村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青年达3000万人。从1955年到1957年,全国约有7.9万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全国到农村和边疆务农的城镇知识青年总人数将近130万。当时《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成为新型农民》的文章,称这是“推行党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大事,它为我国知识青年开创了一条最广阔的革命化道路。”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发表于 2015-7-9 19:15:18 | 只看该作者
  没上过山也没下过乡,没一点体会在,只能看看帖子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