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摘选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前不久,笔者有幸探秘丁香成林的法源寺,离千年古刹老远,就闻到一股股淡雅幽香,步入院内更是香气浓浓,花木幽雅,古树高耸,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清朝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花香弥漫在这个千年古刹,感受风儿的和煦,清幽静溢,使寺内芳香四溢,令人沁人心脾,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胜景。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名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弥勒佛背后是明代铜铸的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妙像庄严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56年在法源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比较公认的“三大盛世”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大唐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从历史上看,这座千年古刹法源寺的历史见证了“国家兴则佛教兴”。如今的法源寺,已成为中国汉传佛教重要的管理人才之源,佛教教育人才之源,佛教文化建设人才之源,佛学研究人才之源,佛教对外友好交往人才之源,真正彰显了清乾隆帝御笔“法海真源”的深刻内涵。 当笔者渐行渐远这座千年古刹的时候,透着院内令人沁脾的馨气,身有余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渐觉渐悟生命过程美丽与否在于是否有一颗慈悲心。只有我们不断拓宽着自我的心胸、豁达和博爱,修炼一颗感恩的心,这个世界就会充满芳香。一花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你的心完美,这个世界就完美。(文/宋丞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