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别让“盲区”成杀手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2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3 13:2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因并线引发路怒和事故不在少数。说到并线,有些新手司机朋友,不看旁边车道,盲目并线,或者是不顾及与后车的间距,强行的并线,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故和冲突,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有2种情况,一种是汽车的盲区较大,并线时没有观察到旁边车道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距离感差,感觉后车距离自己很远,所以想当然的就并线过去,以至于后车感觉措手不及,或者感觉路权被侵犯,引发冲突。

关于汽车盲区,其实我们在日常的驾车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会存在,驾车时若对这些盲区不注意,小剐蹭或者导致事故都在所难免,所以给新手朋友讲讲汽车盲区的那些事。

汽车盲区有很多种,除了车辆前、后部驾驶员视线无法看到的地方,车辆还有6大盲区,主要分布在A/B/C柱所遮挡的部位。

A柱盲区应该是最危险,也是最常见的盲区之一,因为在行进中,左转时会有被A柱遮挡的行人或障碍物。
解决办法:减速慢行,通过时可让头部偏向一侧,左右环顾一下A柱遮挡部位,排除被遮挡区域之后,安全通过。

如果A柱盲区内有行人或者车辆经过时,一定要减速观察再通过。

左、右侧车身的下方,是后视镜无法看见的区域,也是最大的盲区之一。因为位置非常低,有障碍物,或者有小朋友经过时,这区域经常会被忽略。
解决办法:如果车速很低,摇下车窗观察左侧车身;如果是右转,可以适当的把右后视镜调节向地面观察。
偏方:安装小圆镜,汽配城或者网上商城很多有卖这种大视野的圆镜,可以多角度调节,能做到减少原车后视镜的盲区的作用。
弊端:看起来比较low,有电加热后视镜的不建议安装。(虽然low,但看习惯还可以,主要是真有效果。)



B柱盲区,是经常被忽略的,因为在距离车身右侧一个车长度的距离,是比较大范围的一个盲区。因为车辆安全的考虑,车辆的B柱一般都会比较粗壮,又因为右后视镜的角度问题,无法覆盖到那么远的区域。所以,右侧的B柱盲区是最常见的,事故发生率很高的盲区之一。
解决办法:除上述所说的安装大视野之外,减速慢行,多观察右侧情况为最稳妥。
温馨提示:并线时,左侧车辆和右侧车辆同时往中间车道并线,如果发生剐蹭和碰撞事故,左侧车道一般都负全责,所以往右并线还是多观察右侧一下比较好。





为了扩大可视面积,本来只能看到后窗的车内后视镜,也有汽车配件来替代。大视野后视镜长度要比原车的车内后视镜更长,曲度更大,可视面更广。
大视野后视镜的弊端:有的防眩目功能不完善,因为曲度的关系,和平面镜有物体的距离差,会让人产生感觉距离很远,但实际物体已经很近的效果。



关于车前后盲区的距离测量:

温馨提示:不能一味的把驾驶座椅调高,调节到正确和舒适的驾驶姿势最佳。(个别女性驾驶员会将座椅调节的很高,但如果驾驶姿势不正确,也是不对的。)



关于前部盲区的测试,我们采用锥筒的形式来进行测量,在驾驶员视线平行的位置,可以看到锥筒为标准,测量前部的可视范围和距离。在这个距离内的都是盲区,是视线无法看到的。


没有采用可视物体极限的测量方法,初步估计了一下,得有超过10米的距离,所以也没太多参考性,所以在测量的时候,更多的时候考虑到了儿童在车后的隐患。

上图蹲着的编辑,效仿身高约为一个4、5岁儿童的身高效果(1米左右),主要是为了测试驾驶员在车内,观察到车后有儿童时距离是多远。在这个距离内的物体包括小朋友,都是在盲区内的,十分危险,所以无论是往前走,还是倒车,尽量在确保没危险的前提下再开动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  关于后视镜调节:

调节后视镜有一个大体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有灵活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

  灵活的地方是,后视镜内可以不存在车身,不影响实际效果(下面有测试结果);而严格的一面是后视镜内天和地的比例最好适当,太多天空和太多地面都是不正确的。



以上两种后视镜那个的调节方法都是正确的,只是一个可视面积更大,盲区小,但很多驾驶员不习惯后视镜内不带车身,感觉不踏实。
  小编在这里提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所以无论是哪种方法进行后视镜调节,只要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就可以。  测量车载雷达的探测距离:



现在已经有很多车辆配备有全息泊车影像,其中包括了后摄像头,前摄像头和侧摄像头,还有雷达辅助等。但因车而异,生成的影像也因内置显示屏的分辨率不同,而效果各有不同。如果您车辆不带有摄像头的话,有个雷达还是能起到一定预警作用的。  



结语:对于汽车盲区的认识,还需要对驾驶车辆熟悉,并对周围情况观察仔细,才能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车辆视觉盲区不可避免,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盲区”必须正确认识,强行并线或者道交路口不减速,闯黄灯/红灯都是引发一些故事的主因。所以从我们自身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正确的盲区的认识,是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的最合理的做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