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91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本帖最后由 好心情123 于 2015-3-19 09:24 编辑
兴宁两海会馆,俗称潮州会馆,位于兴宁市城区神光路(河背街)5号,西河桥西端,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坐西向东,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2010年再修,为潮汕风格之府第式建筑,自发由时在兴宁之潮汕八邑(潮汕八县市)商人捐资兴建,因当时在兴宁经商之潮汕人多为海阳县(今潮州市)及澄海县(今汕头市澄海区)人,会馆故取名“两海会馆”。 明清时期,兴宁乃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商贸发达,素有“小南京”之称。宁江河为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琴江,下达梅江、韩江,花舫、渔船及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兴城西河背码头靠岸,商铺及歌妓院林立,生意兴隆,一派繁华。大批潮汕商人云集于此,为立足本地经营,倡议在西河背河滩之上兴建会馆,建馆用材从潮州等地运来,由潮州工匠依照潮州风格建造,历经数年,建成秀丽玲珑之潮州会馆。
我等行至斗门。斗门以石为框,乌黑斑驳,门楣镶刻“瀛海辑宁”匾额,阴刻镀金。此匾一语双关,“瀛海”乃仙居之地,此处指两海会馆,“辑宁”取归纳和平安宁之意,且“宁”字又再指兴宁,寓意会馆与兴宁和平安定。进入斗门,但见会馆前门坪宽阔,会馆四面有两门高墙围护,东面围墙原有彩绘,经风雨岁月,已是斑驳陆离,黯然失色。门坪仍留一条石板路,自斗门婉转至会馆正门,石板表面光滑,尽显岁月沧桑。
我等伫立会馆正立面,见会馆为典型潮汕风格。全馆雕檐画栋,屋顶高挑作栋,配有精美龙虾及海浪图案彩瓷,屋檐收口彩绘,外墙面彩绘各式人物及花环图案。会馆门庭宽阔,宽约七八米,进深约二三米,门、墙、柱、地均以石为材,有三门进出,中间正门较大,门楣镶刻“两海会馆”石匾,左右边小门门楣均镶刻有石匾,左为“古瀛长属”、右为“莱岛名区”。大门、匾额及门庭两侧墙面均镶有石雕图案点缀。门庭两边石梁之上,各有镂空木雕套件,底部为狮、蟹及海兽承载,梁外饰龙头,石梁上坐有仙人托起其上木横梁,套件表面均为镏金,精美绝仑。有一对狮石雕海狮把守大门。
进入大门,见各进建筑和庭院向纵深依次排列,中间露坪,正厅左右翼以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馆内柱梁、托檐等处以潮州金漆木雕装饰,所雕龙凤、麒麟、花、鸟、人物等栩栩如生。上下厅堂及左右廊厅面布置讲究,梁上均有精美木雕梁架套件,厅与廊之间均装有高大屏风,上厅有18扇,下堂及左右廊厅各有6扇,合则为屏,开则为门,木刻镂空,镏金雕花,堂皇华丽。各厅面积大小不一,上厅最为宽畅,为主要议事大厅。下厅正大门内侧门楣处,列有《重修两海会馆记》,全文约有600字,为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由兴宁罗翙云撰,由毛笔墨汁书写而成,经近百年时光,笔墨略显模糊,然仍可识十之七八。两扇小门内侧门楣处,亦有壁画,左为《汕头港图》,右为《潮州八景图》。 《汕头港图》并无标题及署名,画面展示汕头港及城中民居、水塔及高大烟囱等景物,丁字码头边卸货洋轮,码头边有货栈及仓库,远处还有洋轮向码头驶来,画上左上角可见一列蒸汽火车,冒着浓烟正驶入汕头市区,船只往来穿梭,街上行人如织,尽显繁华,珍贵再现昔日汕头景象。《潮州八景图》描绘潮州古城之八景风物,画面呈横长条幅,用广角视野,将潮州城全景尽入画中,着意展示古城整体风貌,画中韩江湘子桥江面更有昂首、巨腹、翘尾、扬蝴蝶帆之清代六篷船。据说潮州古城相关形象画,经典者有清代佚名作《潮州古城图》及清代张宝所著《续泛槎图》之《湘桥仙迹》图,前者以纸本笔墨国画表现,后者则以平面书版画展现。在兴宁两海会馆以壁画形式出现,有美学价值亦有史料价值,尤显珍贵。
两海会馆:推动兴宁商贸繁荣
因兴宁水运可直达潮汕诸县,两海会馆兴建前后,兴宁聚集大量潮汕商人,以兴宁为中转地,南来北往,集散各类商品。所营货物北运以食盐为主、海味为次,南运则以原材料及农林产品、土特产为主。兴宁深居内陆,并不产盐,称食盐为“潮盐”,由潮商从潮州出发,上溯韩江、梅江、宁江,运抵兴宁,除直供本邑外,亦转销粤北周边地区约十几个县以及江西、湖南等地,转销量最高年达750万斤。其时,宁江河畔盐铺林立,“盐铺街”街名亦由此而来。其后,潮商以兴城为中心,先后在兴城盐铺街、西门街、河唇街等设立“过载行”、“二合行”(代客买卖行),通过水陆航道,建起长短途货运网络,推动购销关系,盘活兴宁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兴宁商贸繁荣。
两海会馆:潮汕人心中之圣殿
两海会馆,聚集着潮汕人及潮汕社团,为潮汕商人聚会议事之所,亦是文化交流、热心公益、敦睦乡邻之地。潮汕人渡船而上,明清时期亦有早期定居者,而后以亲串亲、以友相助,或三五成群,或举家老少,北徙兴宁,尤在1939年至1943年间抗日战争期间,潮汕沦陷,不少潮汕百姓扶老携幼,暂避梅州此块抗战“大后方”。据载,从汕头、潮州、揭阳、潮阳、普宁等地徒步迁往兴宁之潮汕难民达5万余众,为兴宁史上接纳外来人口最高峰,占兴城人口60%,超过了兴城本地人口。此时,两海会馆成为潮汕难民“集散地”。1940年旅兴潮汕人在潮州会馆内成立“兴宁潮州同乡会”,筹集款项,救济难民。设立难民收容所,馆侧空地,搭起竹棚,收容难民300余人;聘医义诊,送医送药;分批安置就业,设立潮光小学(后为兴宁市第四小学),供难童免费就读;在宁江河西岸堤坝处设孤儿院,收容孤儿百余人;在大坝里成立“潮存善社”,设点施粥,逢年过节为特困户送食送衣送医,为死后无人送丧者办理后事,帮助贫困百姓度过暂时困难。抗战后,部分潮汕人留了下来,成为新“兴宁人”,其籍贯遍及潮汕八邑。据不完全统计,现旅居兴宁之潮汕籍人及其子女有8万余人。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不少潮汕民众亦会到兴宁走亲戚,到会馆朝拜,两海会馆至今仍是维系两地民众情感之“精神桥梁”。
两海会馆:兴宁红色革命遗址
两海会馆,亦曾是红色革命旧址。1924年10月,上级派特派员卢惊涛、赖传祺至兴宁,选址潮州会馆,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协会,开展兴宁农民运动。1925年3月19日至20日,蒋介石、周恩来领导东征军右军2500余兵,在神光山及南济桥等附城周边,击败林虎万余逆军,俘获敌军军官10余人、士兵1000余人,缴获大炮9门、步枪2000余支、子弹数百万发及大量辎重物品,取得“兴宁大捷”,攻克兴宁,指挥部亦移到潮州会馆。3月21日至4月12日,周恩来在兴宁战斗工作23天,期间,他住在潮州会馆并在此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接见农民运动领导人。两海会馆,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为兴宁重点建设项目,投入300余万元,依照“修旧如旧”原则,聘请古建筑专家精心修复,还原这座承载着潮客友谊及伟人足迹之会馆,重现其金碧辉煌之本色,设置纪念周恩来在兴宁的“红色足迹”、东征军在兴宁的革命战争及“潮”“客”两地友谊等3个陈列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潮客商贸文化景点。
|
-
1.jpg
(96.71 KB, 下载次数: )
-
2.jpg
(118.64 KB, 下载次数: )
-
3.jpg
(140.92 KB, 下载次数: )
-
4.jpg
(137.85 KB, 下载次数: )
-
5.jpg
(107.7 KB, 下载次数: )
-
6.jpg
(120.96 KB, 下载次数: )
-
7.jpg
(103.53 KB, 下载次数: )
-
8.jpg
(111.92 KB, 下载次数: )
-
9.jpg
(69.8 KB, 下载次数: )
-
10.jpg
(64.4 KB, 下载次数: )
-
11.jpg
(58.07 KB, 下载次数: )
-
12.jpg
(56.87 KB, 下载次数: )
-
13.jpg
(44.56 KB, 下载次数: )
-
14.jpg
(22.56 KB, 下载次数: )
-
15.jpg
(73.99 KB, 下载次数: )
-
16.jpg
(72.83 KB, 下载次数: )
-
17.jpg
(63.8 KB, 下载次数: )
-
18.jpg
(73.74 KB, 下载次数: )
-
19.jpg
(72.77 KB, 下载次数: )
-
20.jpg
(95.58 KB, 下载次数: )
-
21.jpg
(67.9 KB, 下载次数: )
-
22.jpg
(73.19 KB, 下载次数: )
-
23.jpg
(109.67 KB, 下载次数: )
-
24.jpg
(66.9 KB, 下载次数: )
-
25.jpg
(61.16 KB, 下载次数: )
-
26.jpg
(50.99 KB, 下载次数: )
-
27.jpg
(73.44 KB, 下载次数: )
-
28.jpg
(127.48 KB, 下载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