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4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理解的故事
闻雪思
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明白,了解,认识,懂得,从道理上、从本质上、从思想上明白,了解,认识,懂得。理解有对自然现象的,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就是要把握客观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规律,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就是要通过人们的言行,明白、了解、认识、懂得其思想、动机和效果。
《庄子·养生》记载了一个典故:“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对牛的解剖,之所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是因为他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牛的整体结构和解剖规律,也就是对客观事物有本质上的理解。
这则典故形成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庖丁解牛。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引用的成语,叫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原文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这里的所谓“知”,是了解,也是理解。运用到生活中,知己知彼,就是既要理解自己,也要理解别人。
军事斗争讲究兵不厌诈,尽可能不让对手了解自己。但在生活中,人们却普遍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这么一个故事,有四户人家毗邻而居,分别是青年园艺师、商人、干部和一对年轻的夫妇。园艺师在院子种了一株葡萄,葡萄熟了,硕果累累。园艺师很高兴,便摘了一些送给左邻右舍。商人边吃边赞叹:“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干部接过葡萄便问道:“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而那对年轻的夫妇呢,女的流露出意外的神情,男的则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这位满脸笑容的青年园艺师。青年园艺师很纳闷,自己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分享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怎么就没人理解呢?善良热情的园艺师遭遇的不理解,是一种由于出身、经历和社会地位差异而形成的思想隔阂与误会。
生活中有些矛盾,并不是别人不理解自己造成的,而是自己没有理解人家,言行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形成的。古印度《百句譬喻经》载,一愚人偶遇公主,相思成病。亲友告知公主不允,愚人反喜,说再往相见,公主必允我。这就是成语一厢情愿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叫喋喋不休。妻子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唠叨不停:“火太大了……赶快翻鱼……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哎唷,锅子歪了!"“请你住口!”妻子生气了,“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这就是体谅,俗称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在遭遇非正常的麻烦和纠纷时,应该意识到别人可能有自己完全不知道的问题或困难,一切可能并不是想象那么理所当然,以一颗宽容、体谅之心,将一触即发的矛盾淡化。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道,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赵国良将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说后便处处躲避廉颇。其下属不理解,蔺相如解释道,敌人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国家有我们,如果我与廉颇争斗,两败俱伤,敌人就会乘虚而入,我是将国家利益摆在个人恩怨之上啊。蔺相如的宽容感动了廉颇,廉颇“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将相团结,共扶社稷。《吕氏春秋》则记载了一个典故:“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这个典故被称为疑人偷斧,启示我们主观成见往往会歪曲客观的真相,产生错觉,是理解的障碍。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先贤有许多精湛的见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他还主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己做了好事,自己的正确意见,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不生气,不恼怒,泰然处之,这才符合君子的品行。因为理解往往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解释,需要时间。英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个猎人因事外出,留狗在家看护婴儿。他回来时,狗满嘴是血高兴地迎接他,屋子凌乱不堪,床上婴儿的被毯也血迹斑斑,婴儿却不见了。猎人大怒,以为狗吃了婴儿,便举枪对狗扣动了扳机。枪声一响,熟睡在血迹斑斑被毯下的婴儿惊哭了起来。猎人这才发现,并看到屋角还躺着一条死去的狼。猎人明白过来,原来狗为保护婴儿,曾与入侵的恶狼展开搏斗并咬死了恶狼。可是为时已晚,这忠心耿耿的狗没有得到粗心的主人的理解和嘉奖,在猎人的枪口下断了气。这故事提醒我们,理解事情的真相需要冷静和耐心,有些事情即使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也未必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如果多给别人一些解释的机会,多有些向别人解释的耐心,人生会少很多遗憾。
人类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理解。人与人的矛盾往往都是因为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正如古人所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面对相同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产生矛盾。如果我们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的思想和习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和考虑问题,就能理解对方,矛盾也会自然化解。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生活中,有时换个角色试试,你会发现,事情隐藏有自己根本意想不到的一面,多一份善良,多一点体谅,多一些理解,世界会处处温馨。
理解是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人际关系中,理解是通往心灵的钥匙,是联系感情的桥梁。理解,能让心灵没有距离,能让生命彼此珍惜。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么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史记·管宴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管仲感慨地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名扬天下,成就伟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能理解自己的朋友鲍叔牙。无独有偶,《列子·汤问》也记载了一个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钟子期是位樵夫,伯牙是位音乐家。伯牙在江边抚琴,钟子期路过,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高山之音,钟子期赞道:“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弹奏流水之曲,钟子期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浩荡的江河。”不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总能准确地理解琴音意境。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无知音,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理解是一种美德。现代生活中,谁也不是别人的奴隶,谁也不是别人的皇帝。我们需要理解,当然,别人也需要理解。对此,一些世界名人有过精辟的论述。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说:“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法国著名导演巴劳尔说:“一个不被理解的真理会变成一个错误。”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瓦夫说:“学会理解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方,而不是以自以为是的关心去管对方。”让我们重视理解,珍惜理解,学会理解,正确理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