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3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2-8 11: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中国古建筑构件 — 雀替 』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雀替有七类
大雀替
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





雀替
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




小雀替
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通雀替
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骑马雀替
当二柱距较劲,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龙门雀替
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花牙子
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雀替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馆藏



苏州民居檐下“狮子绣球”



苏州狮子林正气亭戏台“狮子绣球”



浙江胡雪岩故居百狮厅鎏金“太狮少狮”



全晋会馆戏台“太狮少狮”



安徽泾县花戏楼台檐雕梁



安徽黄山潜口清园垂花门楼



安徽绩溪紫云山庄转通楼侧厅檐下“八仙”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走廊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廊檐



贺州朝东镇戏台



东阳卢宅



宁波秦氏支祠正殿额枋《三国演义》之“关羽护嫂”



浙江兰溪诸葛长乐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议事厅



云南会泽江西会馆



苏州民居檐下撑拱



四川成都青羊宫大门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