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秋开始,就渐渐进入了秋季。立秋之后,早晚风凉,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换季之时,也是疾病转换之时。当外部环境中已经逐渐有寒气产生,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中医专家指出:立秋之后,虽然人们感觉还是那么酷热,但人们应该逐渐开始以“养”为主的保健原则,饮食上多酸少辛,忌寒凉、受冷。秋季,人们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对疾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下面介绍一下入秋当防的主要疾病:
第一类是呼吸道感染疾病。
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中午热,早晚凉,温差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黏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人体免疫与抗病能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第二类是心血管疾病。
秋季是心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因天气转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加大,导致血压增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在秋天,心血管病人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诱发心血管的疾病。 另外,秋季也是肠道传染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由于秋季容易外感风寒,还会导致关节、颈椎、脊椎、腰椎疾病的发生,应谨慎防范。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防治这些疾病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秋燥”,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中医专家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一、作息调整:早睡早起 立秋后,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首先,秋季的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夏季人容易心血难安,睡眠不安稳或多梦、易醒,而秋季由于阳气容易泄漏,更要注重睡眠的调整。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所以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钟调整开始,能更好地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专家提醒:秋季人们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这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二、食补原则:多酸少辛 在食补上要做到用酸补之,而辛能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此外,秋天还会产生燥,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
专家提醒:体质较差的可以吃一些预防性的中药,如板蓝根、马齿苋等煎剂,对肠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三、防止秋泻:多喝酸奶 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消化不良的人在秋季容易发生腹泻。预防肠胃疾病应该多喝乳酸菌奶,但不能是冰酸奶。乳酸菌可以分解鲜奶中的乳糖而产生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肠道呈酸性。这种酸性环境可抑制腐败菌在人体内的产毒作用。同时乳酸菌奶中所富含的乳酸菌还具有清理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保护肠胃的健康。专家提醒:治疗肠胃疾病的有些药物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服后可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如需要服用这些药物的话,选择在餐后或就餐中服用为好,胃中有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
|